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 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性阅读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从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来总结一下,怎样才能培养在阅读能力方面更有冲击力的高素质的学生,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一、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知识及社会生活现象中揭示出有思考或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形成疑点,并设法加以解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问题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从培养学生思维的评判性和广阔性的角度,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难点,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其在问题中生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学的技巧在于问题的趣味性、启发性、深刻性。兴趣是注意力、思维积极性的出发点;巧妙地启发能及时唤醒和运用既有的知识、经验,有效地激活思维;深刻性能够保证思考的价值,培养思维的浓度。我们可以看到,怀疑带来发现,怀疑带来突破、创造,怀疑带来思维的独立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指点发现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鼓励他们从多侧面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从文本的题目、篇章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立场态度上质疑,或从某些看似合情合理之处质疑。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总之,要指导学生学会打破常规,沿着不同路径去思考问题。对那些提不出问题的学生,语文教师要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耐心地引导和鼓励,绝不能操之过急。
二、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一是发掘教材范例,点亮鉴赏之灯,教材(包括教科书、读本和阅读材料)是学生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材料。多数篇章闪耀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之学和对人生的认识之学。善教者应从教材入手,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引导学生踏上鉴赏之路。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组织富于美感的作品去鉴赏自然美与人性美、人情美,如《边城》《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二是重视发掘教材中蕴涵求异、创新意蕴的文本,并引发学生头脑中的旧有观念的激烈碰撞,使之在对新与旧的观念的质疑,思索中进入鉴赏的境地。如学习《庄周买水》是鉴赏作者的巧妙构思,折射现代生活的面貌。作者借用了有关庄冉的一些事情巧妙地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真实完整的情节。同时作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关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加以改造、生发,让内容折射现代生活的色彩。三是注意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地鉴赏。如教学孙梨的《荷花淀》时,可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让学生感觉到一文在景物写中暗指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的成长,一文在景物写中寄予了自己在大苦命失败时期的“颇不宁静”中偷来片刻的淡淡喜悦;在这里,自主学习是“本”,但老师贩点拨是“火种”,也不可缺少。教师应努力做到善于引导学生为自己制作“火种”,进而培养学生能自我挖掘的能力。
三、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与欧·享利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在情节安排上有很多相似点。《竞选州长》通过“我”在竞选州长中被诬蔑为“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 ”等一系列事件,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警察和赞美诗》采用主人公想成为囚犯,到岛上度过三个月挨过冬天,想到豪华饭店白吃,扮演小流氓,扰乱治安等一系列情节。这两篇小说的故事与故事之间都是并列的结 构,这是这两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相似之处。而在结尾部分就更相似了,两位主人公的结局都是与主观愿望相反。当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局从出人意料的角度也与上两篇有相似之处。通过这样比较阅读,学生不但对小说的情节结构的设置安排有了较清晰的了解,而且对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社会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都会有比较深入的体会。另外比较阅读忌浅尝辄止,一定要深入开掘,从感性到理性,通过比较,透彻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以求逐步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 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两者是性质不同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其本质是按照形式逻辑,逐步进行分析推论,最终得到符合逻辑性的结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就其实质来说,发散思维定强调对未知信息的相像和假设,因而很大程度上是新信息的形成。 其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辅相成,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因为,没有聚会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动机。此外,在创新思维中,两者不是等量齐观的,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居于比较重要的位置。由于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而忽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认识发散思维在中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同时,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针对一 篇作文的命题,要启发学生排除首先想到的是大家都可能想到的素材,鼓励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地开拓和创新。眼睛不要总盯着别人已用滥的材料,如雨天老 师来家中给自己补课,同学之间由于一点小误会而闹矛盾然后又和好等等。当然这些材料不是不能用即用,提炼主题的角度也要有创新,写出新意来。
总之,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我们的教学就能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研究性学习正是培养个性才华、展现个性才华的最佳舞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它能使创新之树常青,创新之花常开。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们脚下。
一、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知识及社会生活现象中揭示出有思考或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形成疑点,并设法加以解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问题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从培养学生思维的评判性和广阔性的角度,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难点,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其在问题中生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学的技巧在于问题的趣味性、启发性、深刻性。兴趣是注意力、思维积极性的出发点;巧妙地启发能及时唤醒和运用既有的知识、经验,有效地激活思维;深刻性能够保证思考的价值,培养思维的浓度。我们可以看到,怀疑带来发现,怀疑带来突破、创造,怀疑带来思维的独立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指点发现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鼓励他们从多侧面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从文本的题目、篇章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立场态度上质疑,或从某些看似合情合理之处质疑。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总之,要指导学生学会打破常规,沿着不同路径去思考问题。对那些提不出问题的学生,语文教师要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耐心地引导和鼓励,绝不能操之过急。
二、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一是发掘教材范例,点亮鉴赏之灯,教材(包括教科书、读本和阅读材料)是学生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材料。多数篇章闪耀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之学和对人生的认识之学。善教者应从教材入手,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引导学生踏上鉴赏之路。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组织富于美感的作品去鉴赏自然美与人性美、人情美,如《边城》《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二是重视发掘教材中蕴涵求异、创新意蕴的文本,并引发学生头脑中的旧有观念的激烈碰撞,使之在对新与旧的观念的质疑,思索中进入鉴赏的境地。如学习《庄周买水》是鉴赏作者的巧妙构思,折射现代生活的面貌。作者借用了有关庄冉的一些事情巧妙地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真实完整的情节。同时作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关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加以改造、生发,让内容折射现代生活的色彩。三是注意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地鉴赏。如教学孙梨的《荷花淀》时,可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让学生感觉到一文在景物写中暗指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的成长,一文在景物写中寄予了自己在大苦命失败时期的“颇不宁静”中偷来片刻的淡淡喜悦;在这里,自主学习是“本”,但老师贩点拨是“火种”,也不可缺少。教师应努力做到善于引导学生为自己制作“火种”,进而培养学生能自我挖掘的能力。
三、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与欧·享利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在情节安排上有很多相似点。《竞选州长》通过“我”在竞选州长中被诬蔑为“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 ”等一系列事件,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警察和赞美诗》采用主人公想成为囚犯,到岛上度过三个月挨过冬天,想到豪华饭店白吃,扮演小流氓,扰乱治安等一系列情节。这两篇小说的故事与故事之间都是并列的结 构,这是这两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相似之处。而在结尾部分就更相似了,两位主人公的结局都是与主观愿望相反。当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局从出人意料的角度也与上两篇有相似之处。通过这样比较阅读,学生不但对小说的情节结构的设置安排有了较清晰的了解,而且对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社会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都会有比较深入的体会。另外比较阅读忌浅尝辄止,一定要深入开掘,从感性到理性,通过比较,透彻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以求逐步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 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两者是性质不同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其本质是按照形式逻辑,逐步进行分析推论,最终得到符合逻辑性的结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就其实质来说,发散思维定强调对未知信息的相像和假设,因而很大程度上是新信息的形成。 其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辅相成,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因为,没有聚会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动机。此外,在创新思维中,两者不是等量齐观的,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居于比较重要的位置。由于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而忽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认识发散思维在中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同时,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针对一 篇作文的命题,要启发学生排除首先想到的是大家都可能想到的素材,鼓励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地开拓和创新。眼睛不要总盯着别人已用滥的材料,如雨天老 师来家中给自己补课,同学之间由于一点小误会而闹矛盾然后又和好等等。当然这些材料不是不能用即用,提炼主题的角度也要有创新,写出新意来。
总之,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我们的教学就能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研究性学习正是培养个性才华、展现个性才华的最佳舞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它能使创新之树常青,创新之花常开。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们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