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论述文阅读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8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高考刚刚结束,对试题的评价就纷至沓来。高三师生对语文全国卷的总体评价是:难!尤其是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很多学生的答题感受是:耗时却难得分,吃力却“吃不准”。即便是那些全选对的“幸运儿”也不无侥幸地表示:没读懂,运气好而已。通过对本校高三模拟考试中论述类文章的得分情况分析,数据显示:三道客观题的总得分为5分左右,三道题中,第二道题的得分情况略好,第三道题的得分情况最差,这说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究其原因,一者,论述类文章在高中教材编排中所占比例较小,仅必修五设置了两个单元。一个单元的选文为文艺评论,包括三篇文章:《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另一个单元的选文为自然科学论文,也包括三篇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这些选文有的篇幅太长,有的学生不感兴趣,有的内容略显陈旧,导致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阅读效果也不理想。二者,学生逻辑知识的匮乏。语文其实是一门非常讲究逻辑的学科,语文与逻辑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无论说话,还是写作,都要靠思维,而思维其实就是逻辑的体现。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专题性的语文逻辑的教与学几乎是个空白。人教版教材只在必修四设置了一个小专题《逻辑与语文学习》,简单的介绍了一点基础的逻辑知识,但缺乏系统而扎实的训练。三者,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忽视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远远不够。因此,学生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自然就比较差。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论述文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紧扣文体特征,明确出题意图,以“变”应变
  论述类文本指的是以议论、陈述、说明等为主要表达方式,证明观点,阐释道理,说明情况的一类文章。
  考纲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阅读理论性文章要着重思考其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基于此,出题人的意图就非常之明显了:第一道题重点考查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考生做题时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是:投石问波,切片比对。比对词语、比对句子、比对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在细心的比对中选出正确答案。
  以2018年全国卷Ⅱ论述类文本第一题为例,A选项认为“数字化记忆的发展”与“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之间是因果关系。从原文第一自然段中“在大数据时代……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可知,原文也是因果关系,因此该选项是正确的。本题主要采用的是比对法,通过比对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B选项认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导致“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原文第四自然段则认为是“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通过比对句子内部的关系可知,该选项的理解是错误的。C选项认为“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原文第二自然段只是认为,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通过比对词语“都是”,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明“隐私权”的提出也是为了“对抗大数据”。可见,该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D选项认为,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原文第四自然段末认为,采取“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才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而且,文本反对“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可见,该选项既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又犯了“混淆是非”的错误。
  从以上分析得知,论述文第一题实际考查的是理解分析文章语言(句子)的能力,针对这一考点,考生需对选项和原文的句子先“切片”,后“比照”,仔细分析两句话表述的意思是否相同,再做判断。
  第二道题重点考查论述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因此,考生做题时要重点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结构等问题。
  考生先要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结构作全面分析,方可作出判断。以2018年全国卷Ⅱ论述类文本第二题为例,第一段可划分为三个层次:阐释“被遗忘权”;大数据时代,遗忘变得困难;“被遗忘权”的出现,其目的是改变这一格局。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方法。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阐述了“被遗忘权”是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并且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第三段运用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了“被遗忘权”的提出,其重要意义在于,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第四段,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主体身份存在被认同的危险,因此需通过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来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综上所述,全文的论证结构大致分为两部分:什么是“被遗忘权”?“被遗忘权”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从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的影响入手,阐述意义。)
  通过对文章进行宏观分析,很容易判断出前三项都是正确的。D选项中的“可能”表述是错误的。文章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说明这些都是数字化记忆已经带来的问题。
  第三道题重点考查逻辑推断能力。考生要认真分析前提和结论的关系,看前提是否成立,在此前提下能否推出彼结论。
  正因如此,我们先要找出每个选项所包含的前提和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对选项的推论进行分析判斷。以2018年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第三题为例。A选项的前提是“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推论是“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C选项的前提是“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推论是“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选项的前提是“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推论是“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从文意来看,这三项的前提都是存在的,推论也都是合理的,因此这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B选项通过比对信息可知,扩大了陈述范围,因此是错误的。
其他文献
现在的作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老师们常常会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式,公式化地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模式。这种训练,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漠视了课堂教学资源,致使教师、学生都成了单独的个体,人人都在闭门造车。久而久之,学生厌写,教师也深感教作文的疲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阅读,只有阅读才是写作的基础。  在主题阅读教学中学习写作,是我比较认同的有效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
Sysmex-CA530全自动血凝仪因操作简单,耗材少,结果准确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工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现将一次仪器检修过程中遇到的两例故障介绍如下.
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高考考纲中的必考类型,我们要通过诗歌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积累古代文学知识,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诗歌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高考时能自如鉴赏,顺利答题。  一、培养学生读诗、背诗的习惯  古诗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詩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所
目前,实验室常规做乙型肝炎(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多采用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adsordent Assay;ELISA)一步法,即样本和包被的相应抗体或抗原以及相应酶标
浸润式教学方式的提出,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简单粗暴”,通过更加委婉温和的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同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下面主要谈谈几种浸润式教学方式:  一、活动浸润教学  活动浸润方式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浸润式教学的有效形式,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活动浸润教学,就是通过一些实际的活动进行语文教学环境和氛围的构建。二
明朝胡应麟在他的《诗薮》中说“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意为初写文章必须要与众不同,匠心独具。但是高考作文又是有标准答案的,无论怎样个性跳脱的文章,都需要阅卷老师用统一的等级标准去衡量。这个矛盾让考场作文有了不一般的写作要求。  一、考场作文:“戴着镣铐跳舞”  这个“镣铐”当然指作文审题。  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有三句话构成,“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
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简便,性能优良.使用中如严格执行操作程序,熟悉掌握仪器性能,很少出现大的故障,一般的故障仪器使用说明书都有记载,可查阅解决.我们在使用过程
在传统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进行了写作知识与方法的教学,没有逐步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加深自身的文化底蕴,也没有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潜能的良好开发。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革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将创新型思维应用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对于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写作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场所,理想的写作课堂教学应当
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又一次处在了历史的关节点上。“三农”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局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