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叹惜蒋经国

来源 :金点子生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s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得的机遇
  
  1926年,邓小平与蒋经国同在苏联中山大学求学。那时,邓小平是蒋经国所在的共青团小组的组长。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于1978年3月被选为“总统”。对岸,老同学邓小平历经三次“沉浮”后,开始主政大陆。
  1978年12月16日,解放军停止了自1958年开始的对金门、马祖的炮击;国民党军队也停止炮击。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议两岸开放经贸、旅行和通邮。廖承志也发表了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提议国共第三次合作,并表示愿意访问台湾岛。
  蒋经国对邓小平的这一波“和平攻势”,反应相当敏锐。蒋经国一方面谢绝廖承志的来访,另一方面又认为:北京现在热切鼓励两岸之间扩大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长此以往,对台湾地区必然是利大于弊。
  因此,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将开始的时候,两岸修好的舞台,已经由邓小平和蒋经国“联手搭建”完毕。
  
  触动孝子心田
  
  1981年,邓小平进一步向蒋经国“示好”。
  北京首先停止了纪念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例行活动。此后,中共新任总书记胡耀邦,公开邀请蒋经国等国民党官员“回老家瞧瞧”。随后,大陆发表了叶剑英委员长向新华社记者的谈话,全面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政策,提出九条对台方针。邓小平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剑英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中共领导人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邓小平清楚,蒋经国是个大孝子,就指示浙江溪口,要他们修缮蒋经国祖母、母亲的坟墓。蒋家墓地修葺一新的照片,被迅速而又秘密地送进了彼岸的“总统府”。
  邓小平还就“一国两制”统一模式,提供法理架构。他提议修改宪法,赋予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特别行政区”的特殊地位。“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亦即对它们现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司法制度有控制权。
  邓小平明确表示:北京有权代表整个中国在国际舞台活动,可是台湾和香港同样享有“相当的外交权,(可)处理一些涉外事务”。
  
  李光耀充当“中间人”
  
  当时,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曾往来于北京与台北之间。一次,李光耀坊问北京时,邓小平通过李光耀,向“我在莫斯科的同学”蒋经国致以问候。
  李光耀给邓小平及大陆官员介绍台湾地区的情况,邓小平也对李光耀及其他来客陈述如何保护各方利益、解决两岸问题的看法。邓小平说,北京绝不派官员或军队到台湾地区。不干预台湾地区的政治或“人事”问题,统一后的现状“可以维持 100年”。
  依据邓小平的说法,台湾地区可以享有“处理外交事务签发特别护照,与其他国家签订一些协定的特别权力”;两岸关系将是“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你。你不要烦我,我也不烦你,各行其是”的性质。
  邓小平再次强调:“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大陆方面没有其他绝对的条件。所有的其他条件、方式,都可以谈判、调整。”
  这是台北从北京所获得的最有弹性的谈判起点。
  
  蒋经国的遗憾
  
  蒋经国听到李光耀传递的这些信息后,并不认为这些“条件”在岛内已经凝聚成为共识,所以,他并不赞成立即开始两岸谈判。
  1986年夏天,李光耀又到台北访问,与蒋经国讨论大陆局势的发展。这一次,蒋经国明确告诉李光耀,对于改造台湾地区的政治体制,他已经有了全盘的计划和最新的想法。
  1986年9月28日,135位反对派 风头人物,在台北圆山大饭店举行集会,并宣布民进党成立。民进党党纲主张:岛内人民有“自决权”。
  副官闻讯,跑进蒋经国卧室向他报告。他点点头,没有回应,独自沉思半个小时后,他才交代副官通知几位核心幕僚到自己的官邸开会。坐在轮椅上的蒋经国开口就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他接着说:“国民党过去太骄傲、太自负,从现在起,不能再跟从前一样。”
  随后,蒋经国坚持要李焕接任国民党中常会秘书长,他跟李焕长谈,表示自己对改革行动遭到右派大佬掣肘、迟迟不能发动,已经失去耐心。蒋经国说有三个目标,要李焕替他达成,其中,“两岸统一”是蒋经国强调得最明确、最强烈的一点。他说:“我们必须采取主动,踏上中国的统一之路。台湾和大陆,终究必须统一。两岸若不统一,台湾恐怕将越来越难单独存在。”
  
  叹息老友亡故
  
  1988年1月13日下午,蒋经国因病去世。
  邓小平得知蒋经国去世的消息,立刻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国台办和对台工作小组的报告。邓小平表示,中国的统一是一件世界大事。
  邓小平还称,若蒋经国健在,“中国的统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其他文献
他2008年大学毕业,如今拥有三家公司 ;他用看似没有多大技术含量的创意却赚到了300万;他是山东唯一进京领奖,接受王兆国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2006年3月,就读于青岛理工大学的聂名勇在一家商场兼职推销银行信用卡。他注意到很多顾客付款时都有一个习惯:从包里掏出这样或那样的会员卡,以享受到购物优惠。一个女孩甚至从包里掏出20多张会员卡,才好不容易找到所购品牌的那张。女孩嘴里
期刊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从我们现在的一些成功的企业中也可以看出“一把手”的重要性:例如张瑞敏之与海尔、倪润峰之与长虹、比尔.盖茨之与微软,等等。这也说明这个“一把手”是称职的。那么,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作为农村一把手的党支部书记,对于一个村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的人,其是否称职呢?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村里的一把手似乎是村主任,他的产生实行的是“海选制度”,说白了,就是由村民直接投票选出
期刊
找工作在这个春天对大学生来说似乎难上加难,好在凭借互联网强大的力量,年轻人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但也正是因为进入门槛低,网络创业的竞争异常激烈,想要取得成功也绝非易事。托普及数字化教育的福,美国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可比咱中国大学生要高出一筹。借助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他们比前辈更聪明、更敏锐,也更加特立独行。年轻的网络创业者们正尝试着对产品生产与营销手段进行改良,他们的头脑风暴很值得中国的大学生好好借
期刊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本刊记者——记咸阳西秦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明通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引子: 与姚总近在咫尺,久闻大名,没见其人。一日电话里约他,只听其声,还是没见其人,我想是缘分没到,不能勉强。没想时隔几日,他电话里说他的"铁树开了花,快来看!"我听后心里一震:"缘"
期刊
通过创意加工,废物也可变艺术品!回收艺术不仅符合环保主流,且舞台宽广,从家庭主妇到当代艺术家,都可将垃圾点石成金。回收艺术可只是在中小学里用牛奶盒制作花瓶、饮料罐制作笔筒等“基本款”,如今的回收艺术从流行衣饰、拼贴画、雕塑,到互动装置比比皆是。  【项目介绍】回收艺术,简单说就是废物利用,“化腐朽为艺术”。把废物、回收品再制作为饰品、家居用品等手工艺品。  【市场前景】  流行所趋,不仅学校开始环
期刊
朱呈琛想:这山楂可是做糖葫芦的好材料,就算自己做不出来,说不定临沂有人要,自己干脆冒点风险,帮帮这位可怜的大爷吧!朱呈琛付了老农200元定金,让老农把他种的山楂直接送到临沂去。  第三天,4辆大拖拉机给朱呈琛送来了9000公斤山楂,这么多啊!朱呈琛还真没想到,她看着眼前堆成小山一样的山楂犯了愁。这几千元钱从哪里来?家里一向都是丈夫当家,她不晓得怎么跟丈夫开口要钱。等到山楂都卸完了,她只好骗丈夫说南
期刊
交易不签合同    在考察市场时,我发现运动鞋在中国和越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价,让我激动了一把。我在国内找了个供货商,让她寄样品到越南。  4天后,我在越南河内收到15双样品鞋,便带着翻译大街小巷“扫街”,跑了三天。我们被拒绝了一次又一次,终于碰上一个批发商愿意做,她是个37岁的胖女人,在河内做了10年鞋子的批发业务。  胖女人看过样品,要了80双鞋,我稳住激动的心情和胖女人商量,先做40双,等第一
期刊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所有投资市场几乎无一例外受到冲击。股市跌跌不休,楼市一片冷清。再说收藏界,邮票、钱币、古玩、陶瓷等艺术品价格每月都在下降。但如果从物质价格角度来衡量,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些藏品的市场价格比股票、楼市价格的跌幅要小得多。据调查,跌幅远未达到20%。从收藏行为上来看,它与投资分不开。事实上,每个对邮资票品、钱币或书画艺术品等有兴趣的收藏者,不会轻易变卖藏品。拍卖市场价量萎缩,那是投资
期刊
侨汇券市场存量少  值得投资者关注  侨汇券又称侨汇商品供应券,1960年和1982年发行过。侨汇券一般由省级的商业厅、粮食厅、供销合作社、外管局、银行、侨办等多个单位取合发行,权威性较高,它是与人民币等值 的有价票证。  由于品相完好的侨汇券已经很少,只有在各地的古玩市场里零星的能看到一些,所以升值速度很快。日前,在上海云洲商厦古玩城一张1982年湖南省发行的面值为5元的侨汇券,以880元的价格
期刊
夏天躲在空调房里、冬天缩在羊绒被里的富裕孩子,他们的生物学温度跨度很小,约16℃至26℃,计10℃;春夏秋冬,任何一种草本植物,以南方为例,24小时内的气象温度跨度却很大,-4℃至42℃,有近50℃之差。  如果让一棵草和一名富裕孩子相比,谁更坚强?谁更具有生命的柔韧幅度?可以说一目了然。  可那些孩子们的父辈,仅仅与儿辈相差25年至30年,他们当年的气象温度跨度则与草本植物相近:劳动时,在野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