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执法为民”的几点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lzm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检察机关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完善,随着我国公民文化素质的日益提高,国家和人民对检察机关的执法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能做到执法为民关系到检察队伍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这就要求每个干警树立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
  一、执法为民的内涵
  在字典中,“执法”指的是执行或执掌法令。法理上,执法指掌管法律,手持法律做事,传布、实现法律。通常,执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这里所说的执法指广义上的执法,即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关于“民”,可以组成“人民”、“国民”、“公民”等词。一般来说,公民与国民的含义相同。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立的就是人民。公民的外延大于人民的外延,人民属于公民的一部分。根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作者认为,“执法为民”中的“民”应该做广义的理解,即具有我国国籍的自然人。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由自然人组成的集体——法人、其他组织、国家的利益同样需要法律的保护。故执法为民中“民”应该理解成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国家。执法为民就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实施法律的活动中时刻铭记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国家的切身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
  二、做到执法为民的建议
   (一) 树立“为民”的执法观念
  执法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管理,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职权。我们的执法权是人民赋予的,严格地讲执法应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少检察官把执法仅仅是当作一个维持生计的工具,存在凭个人的感情执法和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行使职权的现象,在执法中没有或较少有为民的意识。为了把检察干警的执法思想统一到“为民”上来,作者建议:1、组织广大检察队伍的同志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重要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有关民主和法制的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来指导执法办案过程。通过学习,提高检察干警的思想觉悟、思想素质,帮助干警更加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更加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让干警切实明白执法为民的重要意义所在。2、在干警中开展法律理论的培训学习,开展法律理论的大讨论和大辩论。提高干警的法律理论素养,培养干警高尚的法律情操。我国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法律的价值之一就是利益,法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主要是通过对利益的调控而实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法律的意义所在,也是法律的追求之一。作为执法主体,作为法律的具体实施者,检察干警在执法中应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时刻铭记法律的要求。通过法律理论的学习和讨论,增强干警忠实法律的信念,使干警真正明白为谁执法的问题,把为广大人民群众执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3、开展干警大走访活动,增进与民众的感情。只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能引起人们内心的震动。走访民众不仅能亲身体验民众的疾苦,而且能增加干警自身的幸福感。这样不但有利于增加干警对民众的感情,促使干警在执法情感上“亲民”,而且还可以增加干警自身的满足感,从而做到廉洁自律。
  (二)在执法方式上“便民”
  执法方式至关重要,执法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执法目的的实现,直接关系着执法效果的好坏。文明的执法方式、主动的执法方式能够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执法者和人民之间关系的和谐。为了在执法方式上“便民”,作者建议:1、加强检察机关自身的宣传。时下,很多人都不知道检察院的具体职能,出现问题也不知道可以找检察院帮忙解决。因此,作者认为有必要,定期定时向民众发放有关检察院的职能介绍及检察院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的宣传册子,帮助民众更加了解检察院,方便民众及时表达诉求。2、加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类,向社会公开执法办案的信息,增加执法办案的透明度,阳光执法。同时设立热线电话,方便民众咨询有关案件情况。防止因民众对干警执法办案产生误解和质疑而产生新的矛盾,防止民众对检察机关产生执法不公的刻板印象。
  (三)在执法效果上“利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善法与恶法的区别在于是否给人民带来真真切切的利益。诚然,一项法律除了其本身制定合理以外,还需要执法者执法到位。法律、执法、执法效果就像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一样,少了执法这一重要环节,链条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了保证法律有其“应然”的社会效果,作者建议:1、提高执法者的执法能力。执法者除了需要有一颗“为民”的心,以外,还必须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因此,除了大力引进法律专业的人才外,还可以开展“每周一读”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变迁,法律也会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执法者及时更新知识,消化新的法律法规,防止因知识老化而出错。2、加大对执法者的监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魅力之处就在于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权力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取得良好执法效果的必要条件是执法者能秉公执法,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以权谋私。这不仅需要执法者拥有良好的品质,还需要内外两个监督力量的存在:(1)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建议在对执法者的考核中增加“公正廉洁执法”这一项内容,其成绩直接关系到执法者晋级晋职和工资的增长;对于群众的举报,经查实后,由领导对执法者进行批评教育,嚴重者给与行政处分,追究其刑事责任,绝不偏袒庇护。(2)全面推行外部监督制度。除了自觉主动接受中国共产党、社会组织、公民、法律职业群体等非国家机关的一般监督外,作者建议各个单位外聘人民监督专员,对检察干警的执法办案过程进行监督,规范干警的执法行为,从而达到理想的执法效果。
  (作者通讯地址: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检察院,江西 萍乡 337000)
其他文献
寻衅滋事罪由于犯罪构成的特殊性及其“口袋罪”的特性,成为实践中难于认定的罪名之一。而寻衅滋事罪共同犯罪又因参与人员多,行为多样化,加深了对其认定的难度。笔者就办理案件过程中出现的几种情况列举,并分析并予以认定。  一、中途离开的纠集人的责任认定  在结伙寻衅滋事中,根据共同犯罪理论“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主犯应当按照其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
期刊
摘 要:民事执行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执行人员不履行职权、滥用职权、甚至枉法执行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侵犯了当事人的权益,降低了审判机关的社会威信。宪法赋予了检察机关监督权,以对法院的执行行为形成制约。但现行法律对民事执行检察权的规定极少,又都是原则性规定,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容易使检察权流于形式。笔者就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的法律依据以及实施方式进行浅析研究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涌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社会矛盾化解作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的大前提下,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矛盾化解责无旁贷。本文在社会矛盾化解的视野下,深入探讨检察ADR这一全新命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尝试性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检察ADR的运作体系,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关键词:社会矛盾化解;检察ADR;构建  一、ADR的概念厘定与检察ADR的提出 
期刊
我国现行刑法第385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对于被动型受贿即“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场合,198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执行〈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同时具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才能构成受贿罪。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
期刊
摘 要:刑事再审制度向来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学者所关注,多年来不少学者一直在呼吁对刑事再审程序进行改革,随着民事再审程序相关内容的修订,对于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又为学者所重视。作为对生效裁判的重新审理,刑事再审程序的存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刑事再审启动程序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从刑事再审理念的改革以及刑事再审启动程序的改革来阐述当前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  关键词:刑事再审程序;刑事再审程序
期刊
砥砺九十载,幸福亿万人。中国共产党走过了风雨兼程的90年,从点燃中国革命之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经无数考验,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个重大胜利。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是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始终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的真实写照与必然结果。历史雄辩的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完成国家富强、人
期刊
摘 要:人民监督员制度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正以其具有的现实性、合理性,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关注,但其在运行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端和缺陷影响和制约着监督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立法缺失;监督;弊端;改革;出路  2008年2月28日,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加强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举措,被载入《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这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第四次通过白皮书的形式向全世界宣示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深
期刊
在我国现阶段,村党支部成员和村委会委员等农村基层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实施的职务犯罪十分严重。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何依法惩治村干部的职务犯罪行为,最大限度的减少人民群众身边的干部腐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基层政权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但由于对现阶段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主体的界定问题认识不统一,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的主体界限掌握不一致,管辖划分不清等问题,影响了对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统一正确惩处。要准确惩治
期刊
摘 要: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贪污、受贿、侵占、挪用等涉农职务犯罪行为如何准确定性,因法律对犯罪主体的规定不甚明确和职务行为的复杂性,一直颇受争议,直接影响检察机关查办此类案件如何定性的问题,有的案件甚至因为认识分歧导致基层群众告状无门,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和社会的稳定。本文试图从犯罪主体及客观方面两个角度,深入剖析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用。
期刊
一、关于私房及城市私房拆迁补偿的界定  (一)关于私房的界定   私房是相对于公房而言的,是居民个人或家庭团体为了起居生活之用而购买或者自行建造的住宅。在城市中,私房包括市民所购置的房产,如小区住宅,别墅等,也包括城市片区扩大以前一些在农村集体土地上自行建设的房屋,如城市里的一些亟待改造的旧房,危房等,这些年来有人用“城中村”形象地形容了这一现象。  (二)关于城市私房拆迁补偿的界定   我国的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