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语文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urus_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8月12至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传承与创新:语文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京师学堂顺利召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康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副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学术委员会第六届理事长周庆元教授、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施仲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主持。来自两岸四地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地区100余所高校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大会。
  周作宇副校长说,“国之命脉,系之教育”,语文教育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康凯秘书长简要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及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近年工作成就,并在会上宣读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换届的批复。
  本次国际研讨会共设两场专题演讲及八个分论坛。12日上午,4位专题演讲嘉宾和内容分别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之权教授的《新加坡华文课程的发展轨迹》、美国西密歇根大学王晓钧教授的《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海外中文教育的改革》、韩国建国大学林丕莪博士的《韩国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的《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改革》;13日上午的主题发言是台湾师范大学蔡雅薰教授的《台湾语文教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日本追手门学院大学李庆国教授的《日本国语课本中古典诗文教材选编与课程设计之特色》以及香港教育大学何文胜教授与圣公会青衣主恩小学汤芷琪老师合作的《知识转移: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策略──课程规划、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的角度》。
  12日下午的八场分论坛上,70多位语文教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针对语文教育发展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分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语文教育改革方面的学术观点与实践经验。
  12日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师学堂京师厅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常务理事、监事后,召开了第七届常务理事第一次会议,选举理事会领导成员并决定分工。
  大会闭幕式在京师学堂京师厅举行。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施仲谋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語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周庆元教授对本次研讨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感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介绍了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并简要报告了学会工作未来发展规划。
  至此,语文教育界的一次学术盛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其他文献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选取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一文为“珍爱生命”的首篇,自然有其深意,如教材所说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同样面对生命的思考,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各自”。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根据作者的文字去解读是一种直觉性的行为,而如果转换自己的阅读视角,将自己当成作者,那么对于这种“独特的感受与体验”的理解可能又
入夜,记者徜徉在新安中学校园,仰望星空,思绪绵绵。2000年的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标志着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在反思中求发展的新时期。如今十年过去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所做过的、所想过的,到今天只不过是老问题翻新,语文课改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仍不能成为现实。然而,就在这十年间,吴泓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完成了从单篇、单元注入式到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转变。他的学生无论
作为二十世纪上半期英国最有思想和个性的作家,奥威尔一向被认为是“反极权”与“反乌托邦”的斗士,这在他最重要的两部小说《动物农场》与《一九八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奥威尔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怀着无比沉重和悲悯的情怀直面社会的苦难和极权的压迫,以极大的勇气用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着下层民众的贫困与失落,对人类的困境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与同情,充分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尊严,难怪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短篇
高考题语言运用题的复习,历来都是就题练题,即使是举一反三的类题训练,收效也甚微。与其在一种题型上反复训练,重复机械低效劳动,还不如借助这道题,挖掘其内在蕴藏的“剩余价值”,来迁移提升学生对于其他题目的解题水平,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试卷的得分情况,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都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作为标志性评价方式的
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有支撑性的策略。传统的语文课堂,致力于“再现”,而与此相关的支撑性的策略便有:使“满堂灌”的意图得以顺利贯彻的“独白”,使“满堂问”的做法得以坚决落实的连珠炮似的“追问”,使“填鸭式”的行为得以有力实施的教师自问自答的“设问”,使“语文教学理科化”的想法得以有效操作的“以练带讲”,使“线性模式”的思路得以大力推行的“多媒体技术”,等等。当然,这些策略在“生成课堂”上也是需要的,不
《背影》毫无疑问是初中语文的一篇经典,许多今天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读着《背影》过来的。或许正是因为在许多国人的意识中,《背影》已经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阅读篇章,所以当出现《背影》退出语文教材的传闻时,舆论可谓一片哗然。  将视线从社会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围绕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可能将对文章的解读推向更深的深度。而有一个初听不那么引人注意的问题在细细琢磨之后,欲发显示
论述类文本阅读应该教什么?这一直是老师们在思考的问题。从高考要求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点主要是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探究三个方面。具体来说,主要有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有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有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意思的概括;还有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等。这些充分反映了考纲对考生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考查的基
去年,我校两位教师为准备市级讲课比赛,先后奉献了两节公开课。两位教师各有所长,评课老师们莫衷一是,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我们先来看看两位老师的上课思路。  第一位教师上的是鲁迅的《故乡》一课。他上课的思路很传统,主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展开。先让学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的手法,从而分析出人物形象,再通过探究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揭示文章的主题。这样的课,可以说是上得“四平八稳”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已然十分发达,但人类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渴望飘荡的生命能找到得以安放的居所。让生命安宁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因为城市具有暂时的偶然性,没有稳定的元素供人体味,也就没有固定的文化形态,所以在其意义上不能承载起精神之乡的功能。而乡村以其独有的特质,似乎可以作为生命的最后归宿。刘亮程在一次访谈中也曾说过:“中国人共同的故乡是乡村,乡村既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生存
教学目标:  1.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2.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理解“境由心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金庸说,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有人略作统计,说汪曾祺在其作品中提到的美食不下于300种。更有一类“直接点题”的作品,譬如《汪曾祺谈吃》《吃食和文学》《四方饮食》《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美食各具特色,但令他最难忘怀的,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