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如豆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灯火能敲开乡村的夜。
  什么时候,灯睡了,乡村的夜也就睡了。
  读小学时,上晚自习教室内一灯如豆,众灯如荷,一盏盏铺开就像一场祈福的法会。
  最开始我们用的是洋油灯,洋油即煤油。灯具都是现成的物件儿,用一个墨水瓶,在瓶盖正中间转一个孔,搓一根棉芯穿孔而入,浸在瓶内的煤油里,把露在外面的棉芯头点燃,光焰便跳跃闪烁起来。
  煤油灯的缺点很明显,昏黄的光伴随着一缕缕上窜的黑烟,下课后鼻孔总是熏得黑乎乎的。灯头闪烁之间,一缕缕细细的黑烟绕着圈往上窜,窜到墙壁上,窜到装饰墙壁的报纸上,窜到哪里,哪里就有一股焦黑。
  点灯用的是火柴,一根根红头火柴躺在一个匣子状的小火柴盒内沉睡。点灯时随手抽出一根,唤醒它的方式很简单,用红头的一端在火柴盒侧边黑色的涩皮上轻轻一擦,“扑哧”一声,火柴便燃烧起来。与此同时,一股化工磷的气味也从鼻尖轻轻飘过。
  村西头小学门口的空地上总是孤零零蹲着一辆推土机。有一次,晚自习放学后我和阿兵去偷放过一次柴油。记忆中的夜晚,有月亮悬在头顶,我俩借着月色贴近推土机,在推土机暗影的掩护下接了半壶柴油。那柴油我们用了好几个晚上,柴油灯有一股腻腻的味儿,也有油烟上窜,似乎比煤油的烟少一些。
  豫北乡村的冬天,临明一阵儿黑。从窗棂看着外面的天亮了,可亮了短暂的一会儿就又黑了下去,还要再过一阵子才会真的放亮。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闹钟也没有手表,不能准确掌握时间,奶奶看到天亮了就喊我起床。我常常是第一个到学校门口的学生,然而学校还没有开门,热情招呼我的总是刺骨的寒风,我瑟瑟发抖地站在校门口,要等很久才能盼来开门师傅。
  小伙伴金方知道后说:“早上再起来到我家喊上我”。他家住在大街的正中央,那个时候乡村的大门都有一个栅栏,后来读书知道它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柴门。我去金方家喊他,他看了看表说:“起太早了,开校门还要等个把小时,我再睡会儿,你看会儿画册。”我侧目一看,屋角堆着厚厚一摞画册。画册又名小人书,既有图画,又有文字,简洁易懂。于是,我就坐在他家的煤火台前拨亮灯头专心地看小人书。
  后来在煤矿当工人的舅舅送给我一个马蹄表,圆形的表盘,上面有两只耳朵,耳朵中间是一个小锤。“叮铃铃”小锤左右敲击,铃声清脆悦耳,我再也不用因不知晓时间而早起了。
  步入中年后,我回望儿时的时光,在金方家灶台前翻阅小人书的温馨场景依然清晰。日子稍稍宽裕一点儿后用蜡烛,烛光纯净柔和,比煤油灯浑浊的光线要强许多。蜡泪滴到肌肤上有轻微的烧灼感,用手把玩蜡泪,滑腻而有质感。把蜡泪收集放到一个铁质的瓶盖,加热融化后放入一根棉芯,等冷却凝固了仍然可以燃亮。
  祖母常说,什么时候灯头朝下,日子就好过了。后来乡村通了电,可不就是灯头朝下,而且日子也的确比以前富裕了许多。我无法参透这其中的玄奥,祖母是一个只读过几天私塾的小脚老太太,怎么能够如此精准地预见未来?
  通电以后煤油灯完成了自身使命,转身隐于历史的苍茫。从此悬于头顶的灯越来越精致,光线也越来越亮,却再也不能与唐风宋韵相协调,“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假如这灯是一盏明亮的荧光灯,这种凄凉哀婉的意境怕就不复存在了。
  时光飞速流转,那些童年的记忆,有的隐于岁月的褶皱,有的却在某个時刻聚拢闪现。绑着两条麻花辫子的桃花是我的同桌,晚自习时,在昏黄的灯光下,她从自己的桌斗里拿出一本语文书放在了我的桌斗里。一会儿,她变戏法似的从自己的桌斗又拿出一本一模一样的语文书,一本、两本、三本……我瞪大了眼睛,桃花红红的脸蛋泛着神秘的笑,那一刻我眼前的她无疑就是一个高明的魔术师。后来我才发现,桌斗中间的隔板没有封严,最上面恰有一个一指宽的缝隙,可以让同一本书在两个桌斗之间任意穿行。
  桃花初中毕业后,考上了滑县师范,如今在老家的乡镇中学教书育人。我们小时候,父辈的教育理念很清晰,跳出农门就是父母对子女最朴素最真切的期望。后来我阴差阳错地读了本科又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在省城,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未选择的路》是诗人佛洛斯特一首著名的诗作: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人生道路的选择是一个严肃的命题,两条路没有交叉,人生更不能重来。我们常常在两条路、两种命运的交叉口犹豫徘徊,然而谁又能说准人生的道路不会殊途同归呢?诗人汗漫说:“人迹罕至的野外,才是一个写作者文本、身体、内心的归属。”只是我归乡之路更漫长、更遥远罢了。
  时光在漫长的飞翔中,悄然衔走了一个又一个儿时的梦。回望来路,在一个月黑如漆的夜晚,少年脚步依然轻健,只因为乡村暗夜里闪烁的灯光。
  灯火能驱赶暗夜的黑,也能照亮归家的路。灯火和炊烟是村庄的灵魂,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灯火和炊烟常常在黄昏时分慰藉并温热我的内心。
  凄凄暗夜,昏暗的村落,哪怕只有一盏灯燃亮,也就有了柔情万般的温暖与希望。世路艰辛时,回头望望,身后还有灯火闪耀,一如童年的某个黄昏。
其他文献
从急救病房出来以后,我非常虚弱。  女儿给我找了两个护工,兄妹两个。哥哥一直在医院做护工,很有经验,妹妹以前做裁缝,太辛苦,不做了,跟着哥哥做护工。两个护工八千六一个月。  我觉得太贵了。但是我说不出来。喉管切开以后,我不能吃,不能说。  男护工把我绑在床上,不让我动。然后就去外面逛了。我说不出来。  女护工坐在床边,定定地看着我,用我听不懂的话絮絮叨叨。我也说不出来。  快到我女儿来探望的时间,
期刊
当务之急,就是寻找传说中已被当地人弄丢的藏宝图。  华山派七宝骑驴至西域,闻集市上波斯胡人言,城外有一处宝藏至今无人知其下落。七宝心花怒放,此次出门所携银两所剩无多,爱驴已由胡萝卜改吃白萝卜,自己也由每日两杯科勒久河红提葡萄酒改为每日一杯槿椋布河出产的小瓶装白地瓜酒。  七宝心想,四处打听藏宝图肯定行不通,但不打听肯定也没人会告诉你。藏宝图仅仅是个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尚无定论,波斯人信口开河也不是一次
期刊
李亚强,内蒙古作协会员,作品散见《诗刊》《美文》《青年作家》《黄河文学》《草原》《广西文学》等刊,部分作品入选年度选本,曾获第十二届内蒙古文学创作“索龙嘎”奖。  鼠是人们在大地的亲人  地耕到一半的时候,地下传来一阵微弱的吱吱声,我拉住了缰绳,放下了手中紧握的犁铧,在一堆犁开的虚土里,在一堆杂乱的麦秸秆中,几个小小的身体在蠕动着,本能地挤来挤去,发出微弱的叫声。  秋天高远,地里已经一贫如洗,在
期刊
德拉甘·德拉戈洛维奇抗疫诗歌解析  我来为塞尔维亚诗人德拉甘·德拉戈洛维奇的诗歌撰写评论,不是没有缘由的。这里有一个需要交代的背景。七年前的2013年9月,我曾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派,以中国诗人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访塞尔维亚,参加第50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作家聚会。出发前我曾通过两个人做了点功课。一是时任作协外联部欧美处副处长的吴欣蔚女士,给我送来了她翻译的德拉甘诗集《红山之鸟》中译本,这无异于雪中送炭,让
期刊
我要说的国庆,是我的父亲。他出生于1954年国庆节,他出生在这样一个热血沸腾的日子,也注定他是一位热血沸腾的人。  从记事以来,家门口巷子里的卫生都是国庆打扫的。1980年代,县城大概还没有环卫工人,国庆每天早起要把整个巷子用大扫帚扫一遍。冬天下雪的时候,国庆不畏严寒,一早儿起来,把雪铲干净,给乡亲们打通道路。邻里之间,谁家需要帮助,国庆随叫随到。但是,国庆只管家门外的事情,自己家是从来不管的。 
期刊
王喆,曾用笔名若善溪,蒙古族,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在读。作品散见于《鹿鸣》《草原》《延河》等,已出版长篇小说《一朵时光轻流年》(简体中文版,越南版)等。  它们最先被感知的便是心跳,如水中游鳍,力量在静谧中散开枝蔓。这心跳声最早出现在母亲的梦里,一夜是钟表走过刻度的咔咔声,另一夜是雨水流下房檐的滴答,再一夜又好似攻城的长木撞击着褪色的城门。直到在超声检查室里,母亲露出平摊的小腹,冰凉粘
期刊
西阔,内蒙古察右后旗人,80后,诗人。  1  黄小磊是半夜偷摸着回到村子里的。  他没打算惊动任何人,这个村子里只剩下一些老人了,这些多年不见的老人对他而言也并没有什么好感,他回来也不是为了要和他们叙旧,但他为什么要回来?这个问题他没有认真想过,只是头脑那么闪了一下,就莫名其妙地回来了,而且还是在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晚上,这个点,村庄里的人早都睡了,和他多年前在村子时没什么两样。  村庄越来越老了
期刊
记忆中,原上村不出石匠,却从来也不缺石匠。记忆最深的石匠叫毛蛋,我们都是前台村的。  毛蛋瘦高个,头发稀疏发黄,自然卷曲,黄白色脸,脸盘不大,眉毛很淡。因为常年跟石头打交道,脊背明显有些驼,性子却直杠甚止有些倔。锻磨时,他一手捉錾,一手拿锤,錾尖在磨扇的沟沟道道里游刃有余,锤子击打着錾背,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錾尖所到之处,石花和火星飞溅。他的鼻子仿佛并不通畅,常常在工作期间,发出“吭吭”的声音
期刊
国节庆回故乡。  早饭去饭店吃的早茶。家乡的早茶,不像广东人的,我们这里仅仅指的吃早餐,并没有茶水。  乡亲们都喜欢上饭店吃早茶。早先,街上有五家饭店,集体商业开的,以数字命名,街北头的叫一饭店,中心街的叫二饭店,街西头叫三饭店,街东头叫四饭店,那第五家在车站,没叫五饭店,叫的是车站饭店。   早茶的名堂很多,有面条、馄饨、饺子、馒头花卷包子、油条豆浆,烧饼斜角,还有烧卖火饺,众多的品种还有不同
期刊
黄雨欣,定居德国柏林,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美文专辑《菩提雨》被德国自由大学汉学系图书馆收藏,荣获年度中国图书设计金奖。出版有散文集 《三百六十五分多面人》、 影视文学评论集《欧风雅韵》、小说集《天涯丽人》等。  阳春三月,云州市郊外的海岛上人头攒动,鼓乐声中,一队队男女满身披挂着艳丽得夸张耀眼的色彩被熙熙攘攘的人群簇拥着,随着壮年男子们大幅度地挥舞着鲜红的龙幡,一条金黄的长龙在人群中翻飞而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