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用药方式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抗真菌药物局部点眼、球结膜下注射和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将2010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眼科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76例(176只眼)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54只眼),球结膜下注射组(B组,62只眼)和角膜基质内注射组(C组,60只眼)。A组行角膜清创,2%碘酊烧灼,5%那他霉素滴眼液和0.5%氟康唑滴眼液点眼治疗,在此基础上B组给予0.2%氟康唑球结膜下注射,C组给予角膜基质内注射,观察各组间的疗效差异。

结果

B组和C组的治愈率分别为58.06%和81.67%,均明显高于A组的38.89%,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46,21.95,P <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9,P <0.05)。B组的平均治愈时间(30.26±8.44)d和C组的(22.14±9.63)d短于A组的(37.12±11.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56,6.637,P <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731,P <0.05)。三组病例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有所提高,A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706,P >0.05),B组和C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 =2.943,4.587,P <0.05)。C组的平均注射次数(4.88±1.48)次,明显少于B组的(8.77±2.4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481,P <0.05)。C组中3例出现注射后眼部刺激症状,给予双氯酚酸钠滴眼液点眼,二日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随访1~3个月未见穿刺道瘢痕形成及治愈者无复发。

结论

球结膜下注射和角膜基质内注射都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角膜基质内注射的疗效优于球结膜下注射。

其他文献
100例入选病人均为我院1998-01~2001-12收治的住院病人,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病,病程在48h以内.不合并睡眠呼吸暂停5
【摘要】 目的 研究宫颈癌根治术后防止患者出现尿潴留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8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为456岁,其中Ⅰa期30例,Ⅱb期14例,Ⅱb期24例;68例患者均无其他系统疾病。68例全部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根据尿潴留的发生有关因素和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入手,68例患者全部实施宫颈癌手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护理措施
期刊
炎性肠道疾病(IBD)主要指溃疡性结肠炎(UC)和Crohn病(CD),其发病率在我国有增高的趋势 .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对病人的吸收和消化功能直接造成影响,所以这类病人均有不同程度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随访中监测青光眼视神经病变进展的作用,探索能较好地反映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的参数。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对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57例POAG患者(57只眼)4年中OCT和视野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按照患者最终一次随访时间减去基础测量值,得出各参数的变化值。对视野参数变化值和OCT各参数变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02-02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发病率约占全脑卒中的60%一80%。该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其中脑梗死所致的偏瘫是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致使患者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在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
期刊
本文介绍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中支具的应用。
目的检测泪腺腺样囊性癌(A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并观察其与泪腺ACC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研究。选取1991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病理室的60例泪腺ACC患者的手术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腺样-管状型36例,实体型24例。45例为初发瘤,15例为复发瘤(二次或多次复发)。另外选择10例多形性腺瘤患者的瘤旁
期刊
康复训练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介绍总病程在5年以内的门诊患者的生活技能训练模式和具体训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