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综艺节目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传播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x3572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中餐厅》和韩国《尹食堂》节目作为中韩慢综艺中文化传播的典型例子,其诞生的背景、节目主旨、形式、文化传播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分析其异同以及文化符号在表达和传播上的运用,对今后如何将真人秀节目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制作出兼具娱乐性和文化性的新奇优质的综艺节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慢综艺;文化符号;文化传播;中餐厅;尹食堂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8-0114-05
  进入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带动网络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同时电视制作理念在多年的探索下逐渐成熟,我国真人秀节目不断多元化、成熟化,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真人秀“娱乐旋风”。然而,以“快节奏、快生产、快消化”为核心的“快餐式”节目使得观众出现了疲劳之态。娱乐至上的浅层次观感体验已不能满足观众与时俱进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诉求。于是《亲爱的客栈》《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慢”综艺顺势而生。“慢综艺”是相对于“快综艺”而言的,它是综艺节目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新的制作理念。“慢综艺”是从游戏对抗和任务挑战转变为生活体验、思想观察,强调的是节目整体节奏的变化。该类节目叙事节奏缓慢,没有太多竞技元素,采用纪实拍摄的方式,更多地用具有文化价值的元素构建节目内容。
  纵观我国综艺节目市场,较多真人秀节目原版均来自海外,特别是处于相近文化圈的韩国综艺节目对我国具有极大的影响。韩国综艺节目以其新颖的内容、独特的叙事以及精良的制作获得国内外观众的认可和支持,并且达到了可观的传播效果。去年大热的《尹食堂》(第一季)便是其中的典型。而国内与之类似的《中餐厅》(第一季),作为2017 年荧屏慢综艺节目的代表也获得极大关注。将两者做比较研究,分析两者的异同,对我国真人秀节目如何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且兼具娱乐性和文化性具有指导性意义。
  1 背景分析
  1.1 文化软实力是全球化竞争的重要因素
  21世纪是软实力竞争的世纪,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文化不仅仅是单一的竞争因素,更是渗透到经济和政治中。经济的文化含量和文化的经济功能将逐渐提升,文化对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影响将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体现,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凝聚了祖先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及人生哲理。饮食文化的传承、传播将进一步强化其在国际上的声誉,增强国人对自身传统饮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也吸引了其他国家对该国传统食品的喜爱和关注,从而进一步增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文化软实力。
  1.2 饮食项目申遗成功使饮食受到关注
  2010年,法餐被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后,地中海饮食、土耳其传统美食相继加入名录。2013年12月5日,韩国”腌制越冬泡菜文化”和日本“料理和食”被列入非遗名录。日韩两国饮食项目入选世界非遗代表作名录使得饮食文化在国际上获得极大的关注。而我国早在2011年和2015年就将中国烹饪技艺和中国美食进行申遗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与中国菜系在世界菜系中的地位及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所该得到的待遇不相匹配。中国饮食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声誉,特别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使得中华美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获得了进一步的宣传推广。面对中华饮食类非遗申请的多次失败以及日韩申遗的成功,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播推广需要各方的一起努力。
  1.3 国家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早在1986年,韩国首尔就开设了泡菜博物馆。2008年,韩国政府相继修改、出台了《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基本法》《食品产业振兴法》和《食品企业振兴法》。2009年,韩国大力推动“韩餐世界化战略”,成立了“韩餐世界化推进委员会”,全力推广施行韩餐世界化,当时的韩国首长夫人金润玉女士亲自担任该委员会名誉会长。负责“韩餐世界化”的農林水产食品部为了在2017年底前将韩餐培养为“世界五大料理”,制定了“韩餐世界化计划”的具体战略。2010年3月,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在韩国食品研究院成立了世界泡菜研究所。除此之外,韩国设立食品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推进食品标准化生产,成立“韩食财团”民间机构,举办多种大型国际活动以及娱乐公司、电视台等对韩食进行宣传。
  我国的饮食文化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以及非遗调查制度、传承人认定制度和“文化遗产日”等。2009年,湘菜大师许菊云提请有关主管部门重视挖掘和保护饮食类非遗文化体系,并建议在国家非遗名录中开辟饮食类的专项类别。2017年1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中华饮食文化应该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中,并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超过1/3的中国老字号是经营饮食的。为更好地推动饮食类老字号的发展,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和《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商务部牵头成立中华老字号振兴发展委员会,并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除此之外,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侨办推进“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计划”,提升海外中餐以及从业者技艺水平,提高中华美食的国际声誉,各省在此背景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助力“中餐繁荣计划”。
  1.4 “放慢节奏,回归生活”的时代主题
  近几年来,不管是中国的《中国好歌声》《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还是韩国的《无限挑战》《两天一夜》等节目,一直吸引着观众眼球,占据网络热点。然而,这类“快消”时代的产物,虽然富有娱乐精神,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冲击,但同质化现象严重,观众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同时,在当今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不断涌现的“快综艺”逐渐给人一种疲惫感。“快综艺”是快节奏社会的初期产物,而“慢综艺”则是快节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今天的人们开始向往慢节奏、慢生活,而这种期待会反映到收看电视综艺观众的审美取向上。面对生活压力,作为综艺节目的主流收视人群,大部分的年輕职场人士希望放慢脚步,去感受最为真实的生活。因此,在综艺节目的追求上,希望能逃离都市的喧嚣,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2 中国《中餐厅》与韩国《尹食堂》的对比分析
  2.1 节目主旨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文青梦,想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或餐厅,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去实现这个梦想。《尹食堂》的导演罗英锡就以此为出发点,为观众完成一个既有美景又有美食,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尹食堂》走的是温暖治愈风,并不在于刻意传播韩国饮食文化。作为老板兼主厨的尹汝贞不会做饭,在节目开始时才特意向厨师学习制作了三道菜品:烤肉盖饭、烤肉粉丝、烤肉三明治。节目后期,老板和店员又结合当地口味开发了面条、饺子、葱饼之类的食物。总体来说,《尹食堂》更多的是表现生活的悠闲惬意,注重嘉宾之间的相处以及顾客的美食体验,于平平淡淡、忙忙碌碌中感受最真实的美好。
  《中餐厅》是以向更多外国人宣扬中华美食文化为初衷,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带出国门,也将泰国饮食文化引进中国。同时,它将海外创业经营体验与美食相结合,既用美食作为“一带一路”上的一个纽带,连接世界各地,让中国美食深入游子内心,感知家的味道,也通过5位合伙人20天的经营体验生活为广大创业者做出了重要表率。
  2.2 节目形式与特点
  《中餐厅》与《尹餐厅》都是采取由几位明星合伙人在异国他乡经营餐厅的形式。在人物的选取上,《中餐厅》选择了4位国内一二线的明星以及湖南卫视的新主持人:赵薇、黄晓明、周冬雨、张亮、靳梦佳。除了靳梦佳外,其他四位具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拥有一定影响力。《尹餐厅》的4位明星则是韩国有名的老戏骨尹汝贞,81岁的花样爷爷申久,人气综艺嘉宾李瑞镇,以及演员郑裕美。这几位嘉宾年龄跨度较大,组合在一起能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两个节目都在极力弱化明星身份,用纪实的拍摄手法,将人物之间真诚的情感,买菜、做菜的活动记录下来,同时将镜头落在那些从世界各地到这里旅行、吃饭的陌生人身上。
  在后期文字呈现上,《中餐厅》的花字采用楷体,类似于手写体,静谧宽阔的画面搭配上清新隽永的文字,使节目更加具有美感、层次感。后期则加入了很多卖萌搞笑特效,突显轻松明快的氛围。相对来说,《尹食堂》的后期就显得简单些,后期的工作着重于剪辑,特别是配上背景音乐,将物品赋予生命;用花字讲述心声,巧妙推动剧情;用代表《尹食堂》四人组的木兔子来渲染节目的浪漫气氛。《尹食堂》菜品简单,通过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调和,使得镜头下呈现的美食让观众垂涎。总体而言,整个画面十分真实自然,就像在记录一段生活感的电影。
  3 饮食文化符号的表达与传播
  符号是文化传播的基因和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载体。符号使文化得以继承,文化通过符号也得以传播。在跨文化交流中,符号化的传播使得文化交流更加直观、简约。每个民族都有其对宇宙的认知分类和对精神世界的特殊体验,饮食即是对生命哲学的理解和实践的一种方式。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环境,这造就了世界上多元体系的饮食特色。但是,食物本身是客观的物质,其作为所有人共同的生理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共同的“语言”。在族群发展演变过程中,饮食承载着这个族群的共同回忆,因此,民族群体通过饮食这一元素产生文化认同,文化依存。而这种民族饮食文化的特征,伴随着电视节目的传播和饮食行为的流通,逐渐演绎成独有的价值体系,转化成为国家层面的形象构建。并于无形之中在观众心中形成了美好的图景,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以及对外的文化输出。
  3.1 《尹食堂》饮食文化的表达
  韩国饮食因韩国所处半岛的地理位置及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就具有特色。韩国人自古就有重食与尚食传统,形成了“食为五福之一”的说法。韩国菜有“五味五色”的理念,即由酸甜苦辣咸五味和红白黑绿黄五色调和而成。这五种颜色被称为五方色,象征着祥和,也代表五种味觉:红色代表苦味、白色代表甜味、黑色代表辣味、绿色代表酸味、黄色代表咸味。韩国人的日常饮食主要有米饭、泡菜、汤、大酱、辣椒酱、大酱汤等,其中泡菜和酱对每个家庭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韩国综合国力升腾发展和民族文化极力张扬的态势,“韩国泡菜”已成为韩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在综艺《尹食堂》中最初的菜品是烤肉盖饭、烤肉汉堡、烤肉粉条,而这三个菜最精华的部分当属酱汁。酱汁是在韩国日常饮食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副食,在韩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韩国酱汁分为“辣椒酱”“烤肉酱”“大酱”等,其不仅味道鲜美,富含营养,具有医疗作用,在历史上更是有丰富的寓意。韩剧《大长今》中有一个情节:宫廷里存储的大酱变味,整个宫廷都变得异常惊慌,因为韩国人认为大酱的气味预示着国家的运气。韩国自古以来把大酱称为“五德”食品,即丹心、恒心、佛心、善心、和心。每一个都代表着独特的意思,如“和心”即意为可与任何食物相搭配。由此可见,酱汁在韩国饮食文化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尹食堂》中期,嘉宾们开始加入其他食物,比如炸鸡和方便面。炸鸡最初由来是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韩战结束后,美国将炸鸡带入韩国。随着韩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炸鸡简单、快速等制作特点,炸鸡逐渐成为韩国人喜爱的小食。并且在发展中开发出了不同的口味,如特制酱料炸鸡、酱油炸鸡、芝士炸鸡等,韩国因此被称为“炸鸡共和国”。随着《来自星星的你》的传播,炸鸡加啤酒更是风靡亚洲甚至影响世界。除炸鸡外,方便面也是韩国家庭必备食物。韩国方便面与中国方便面有不同之处:韩国人将方便面称作“拉面”,是非油炸食品。由于韩国人饮食喜清淡,多蔬菜,少油多辣,因而拉面也是无油的,调料只有粉包和干菜包。韩国因其紧凑的生活节奏和独特的生活习惯特点,方便面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独特美食,韩国人甚至为此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泡面锅”。而在中国,方便面对于追求美感和精致的中国人来说是制作技艺粗糙、毫无美感和营养的“垃圾食品”。   《尹食堂》不管是烤肉饭、烤肉粉条这类特色料理,还是炸鸡、方便面等“快消食品”,都能让观众享受到美味的刺激。而从韩国酱料、炸鸡、方便面等食品的来源和发展可看到,在娱乐文化和消费文化持续繁荣的时代,韩国饮食文化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多元文化共存也已成为韩国社会饮食文明的表征。
  3.2 《中餐厅》饮食文化的表达与传播
  3.2.1 饮食文化的表达
  《建国方略》中说到:“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至于中国人饮食之习尚,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已”。在近代,中国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在饮食领域的认知他国却难望我国之项背。中国人对饮食的精致追求之所以领先世界,便是源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实践积累和生活智慧。中华饮食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因其地理位置、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饮食制作方式,产生了八大菜系。
  “中餐厅”,这一称谓,既是综艺节目的名字,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符号。《中餐厅》独具匠心地呈现了这些中华美食符号,无论是湘菜系的“剁椒鱼头”,还是粤菜系的“咕咾肉”,抑或是普通家常菜“宫保鸡丁”,在让人垂涎三尺的同时,亦在传递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符号之内涵。中华饮食文化在时代的演进和地域的变迁中,又不断适应着各种变化。比如张亮的拿手好菜菠萝咕咾肉,原本是广东的一道家常菜“酸甜猪肉”,后由广东人带到旧金山的唐人街,并深受外国人的喜欢,逐渐更名为“咕咾肉”。家喻户晓的家常菜“宫保鸡丁”不仅川菜有收录,鲁菜也有收录。虽然具体的做法不尽相同,但发源是一致的。这足以表明,尽管由于不同的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等原因,中华饮食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但它在这片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拥有共同的饮食文化渊源。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有巢氏茹毛饮血到伏羲氏首创烹饪,再到彭祖饮食养生、伊尹精研美食,“吃”从果腹生存开始转变为美食享受。千百年来,中国人心甘情愿地把大量的精力倾注在饮食之事中,追求于饮食的精神享受。但中国人的“吃”,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满足,它又表达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以饮食开篇,足以说明饮食虽为“至寻常、至易行之事”,但通过对饮食的解剖,可以使国人从寻常之事中明白一些道理,得到一点启示。钱钟书先生在《吃饭》一书中也说到:我们通常把饥饿看得太低了,只说它产生了乞丐、盗贼、娼妓一类的东西,忘记了它也启发过思想、技巧。从古到今,饮食已经与哲学、宗教等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凝聚成了“天人合一”“中和之美”“阴阳协调”等精神特质。这些特质经过几千年形成的中华文化理论与价值取向,在现在社会得到极大的表现和传达。《中餐厅》节目是在中国实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应势而生的。在沿线国家泰国象岛开办的中餐厅积极引进泰国美食,让中泰两国美食文化产生碰撞,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张亮依据当地食材的不同,因地制宜开发了具有泰国特色的中式餐点;邀请泰国艺人Mike、BOAT、Hongyok加盟,做泰国特色菜冬阴功汤,让中泰两国特色美食同桌出镜。这正是“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君子和而不同”理念的具体阐述。“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不仅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浩瀚恢弘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在《中餐厅》里,每一个嘉宾自由表达,随性表现,不可避免地出现观点相左,意见相歧的情况。在经营方式上,店长赵薇主张定高价格实现营利,而黄晓明则希望能打折优惠以吸引顾客。面对这种分歧,黄晓明避其锋芒,暂且将矛盾搁置,待到心平气和再来沟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理念以及思维即通过嘉宾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表达得以体现。
  3.2.2 饮食文化的传播
  节目中除了对中华文化符号的表达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的体现外,也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华饮食文化对外传播。它充分利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这两种基元传递饮食文化符号,不仅有体语也有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节目通过这些符号表达对中华美食符号进行加强和传播。
  中华美食在菜品上丰富多样,色香味俱全,能产生美的享受,在制作工艺上精美细致,具有艺术性,有促使观众动手一试的冲动。《中餐厅》的五位嘉宾中,除了张亮对于烹饪相对来说较为专业外,其他嘉宾基本不会做菜。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做菜的兴趣,在空闲之时,大家会请教张亮,学习做菜。比如靳梦佳在张亮的指导下做了宫保鸡丁,周冬雨学会了制作卤水。菜品的制作材料、工序等在节目中一一呈现,不仅让观众在垂涎美食之时,能动手实践,体验制作美食的乐趣。
  作为在外推广的中餐,面对的是不同文化体系的顾客。相对于向拥有中华文化背景的“内部人员”,中华饮食向外传播和推广的难度将会变大。这时候就需要嘉宾作为“守门人”,主动引导顾客品尝美食。当外国顾客对菜品不甚了解时,嘉宾便耐心地向顾客推介菜品,并用图片的方式向其展示。同时也会细心观察顾客的用餐反映,询问他们的评价,对于不满意之处听取建议。
  为了招揽顧客,让外国游客品尝中华美食,嘉宾通过“好吃打折,不好吃免费”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并且采取在店门口免费品尝珍珠丸子的措施来推广中华美食。黄晓明在外国客人用餐离去时总会用中文说一句:“欢迎到中国品尝美食”,张亮在面对外国客人的夸奖时,也连忙用“都是中华美食的功劳”来回答。在节目中,五位嘉宾各司其职,认真细致,不仅用心制作中华美食,也以真诚负责的服务态度对待顾客。顾客在享受美食的色香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制作饮食的人在烹饪过程中所倾注的情感,达到情感的触及和文化的联动,从而实现中华饮食文化符号的积极传播。
  除此之外,在餐厅布置上也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中国结、扇子、脸谱、皮影、中式的桌布等。这些元素极具中国特色,无形之中对顾客进行文化表现,引起国人以及海外游子的情感共鸣。   4 “真人秀”节目中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韩国的《尹食堂》和中国的《中餐厅》都是通过明星在他国经营餐厅的形式,节目创意和制作形式相差无几。整体而言,《尹食堂》相对来说更加温馨治愈,更加注重生活的体验,《中餐厅》则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加入了创业经营的元素。这也使得这两个节目各有千秋,各具看点。
  作为“美食+美景”的慢综艺,这两个节目不仅是综艺节目题材和形态上的创新尝试,也是作为对外传播传统文化的新方式。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节目中得到一些“真人秀”节目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对外传播的一些启示。
  4.1 围绕主旋律,切合国家战略
  自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以来,我国积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通过文化交流和互鉴,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乃至走向世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视节目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传承和传播文化传统的责任。在这一要求下,电视节目的制作应符合国家发展方向,有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从文化交流角度看,随着外方有意的文化侵略和传播媒介的便利化的双重影响下,人们接触到更多的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消解。传统文化该以何种形式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如何熔铸于年轻一代人的心里,这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一个困境。《中餐厅》开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娱乐节目中,即避免了纯粹文化类节目的高深、枯燥,又能在休閑娱乐中品位文化之美。更重要的是,在我国饮食类项目申遗的关口,《中餐厅》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向世界传达出中国人对自身优秀饮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所做的努力。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综艺节目不仅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休闲的一种方式,更需要有国家形象传播者和优秀传统文化推广者的意识。
  4.2 符合时代背景,满足受众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传播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时代。综艺节目要想在大量的节目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就必须满足受众需求,制作出受众真正爱看的节目。根据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是具有特定“需求”的人,他们与媒体接触的过程就是利用媒介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受众群体不再是被动接受通过媒介传播的内容,而是主动选择他们在媒体中需要的内容和信息。《中餐厅》和《尹食堂》获得的不错的收视率,即是其实现受众需求心理满足的结果。不管是现代人追求放慢脚步、回归生活的渴望还是在美丽的海岛经营一家独具特色的餐厅的向往,这两个节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现了对观众求而不得心理的补偿。同时,在户外竞技真人秀充斥荧屏的审美疲劳下,“慢综艺”这种新的形式激起了受众的好奇心,满足受众求异心理。第三,真情实境的生活记录,充满人文情感的角色设定以及制作精良的后期包装使得节目构成了一幅“真善美”的画卷。这不正是满足观众对于“精”和“美”的期待吗。从文化传播来看,这两个节目以美食为主要元素,相对于其他文化元素来说,更能达成文化共识,具有更强的渗透性,能引起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的普遍共鸣。其次,它们摆脱了纯粹文化类综艺节目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既有趣味性、娱乐性,又能在嘉宾们的日常交流和行为方式中产生文化与价值认同。由此可见,综艺节目只要制作精良,能实现与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就必然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实现文化的传播。
  4.3 多级传播,全方位推广
  从传播学角度看,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的过程需要经过舆论领导,这种传播模式被称为两级传播。而后,有学者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而影响的传播则必须是多级的,这便是更加完善的“多级传播”模式。综艺节目的走红,是利用“多级传播”模式进行营销推广,其中微博便是“多级传播”的平台。微博作为拥有庞大用户群的社交媒体,它能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拓展传播渠道。湖南卫视早在2017年5月曝光了节目方案,接着关于嘉宾的选择在网络上引起关注,6月28日中餐厅官方微博宣布《中餐厅》正式启动。粉丝群体在微博上看到消息后,进一步通过评论、转发、分享等将节目传播到下一级潜在受众,二级受众接触到传播内容后也可能会继续转发分享,进而层层传播,形成网状覆盖的多级传播效应,无形中扩大了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除此之外,电视预告片进行爆炸式宣传,通过湖南卫视贴吧、嘉宾微博等引发讨论和关注。在节目播放渠道上,湖南卫视、腾讯视频和芒果TV台网联动,实现了极高的观看率和达到率。节目播放期间,将话题性的片段放在微博、视频网站上进行推广,引起了网友的讨论和点击,几乎每期都会有嘉宾成为微博热门话题。《中餐厅》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方式为其获得极大的关注,成就了双网收视第一的佳绩。
  从《中餐厅》的营销推广方式中可以看到,与传统媒体相比,像微博这种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极大的双向性和全面性,它能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快速传播,实现大面积覆盖。由此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传播在符号塑造和解读方面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现象和特点。综艺节目在跨文化传播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结合多种传播方式,打造现象级产品。
  5 总结
  《中餐厅》虽然面临不少质疑,与韩国综艺制作水平上也有一定差距,但它用具有温度的表达为喧嚣的荧屏找到了一丝平和,为娱乐大众与文化传播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方式。面对竞争激烈的综艺市场,我国节目制作中的跟风模仿和同质化问题严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创作者从内容、形式、渠道、受众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找到创新的切入点。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未来的综艺节目要好好利用这一资源,以新颖的创意思维不断注入文化元素,用充实的文化内容,接地气的节目设置,寓教于乐的方式,为观众带来优质的节目,满足更多精神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6.
  [2]李代广.人间有味是清欢-饮食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1-5.
  [3]姚瑶.传播学视域下的慢综艺节目“走红”现象[J].新闻传播,2017(21):91-92.
  [4]秦敏毅,周曙.从使用和满足理论分析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特征[J].视听,2017(11):37-38.
  [5]刘威,范子谦.略论真人秀节目《中餐厅》的传播价值[J].当代电视,2017(11):43.
  [6]郭小霞.浅谈新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符号的塑造与解读[J].新闻知识,2013(9):39-40.
  作者简介:卢 李,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
其他文献
摘 要 微博、微信不同的传播特性,制约了两个平台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范围,造成信息互动及行为互动差异化,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播机制。在“江歌案”中,微博、微信先后形成了一级、二级传播机制,并且同步事件的深入发展,逐渐形成一级、二级机制相互融合,互为传播的局面。“作用力系数”模型简单地概括了热点事件传播过程中,内外力因素作用于事件时形成的传播效果的强弱。“江歌案”在“两微”平台上的传
期刊
摘 要 微信公眾平台是多种新媒体平台的重要一种,也是传统新闻媒体转战新媒体、争夺移动用户的重要阵地。澎湃新闻是传统新闻媒体锐意改革、勇于取舍的急先锋,依靠原创时政新闻的内容定位、官方媒体的采访资源、传统新闻媒体的采编实力以及互联网技术驱动,在短时间内成为传统新闻转战新媒体的佼佼者,同时,在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的编排、推送策略方面也具有典型性,对传统媒体的全媒体转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从而产生并且高速发展,对各行各业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新媒体时代网络综艺节目与电视综艺节目齐头并进,2017年,《中国有嘻哈》用视觉冲击力和新颖的内容吸引了大量观众的注意,一个成功的综艺节目离不开成功的营销传播方式。文章以《中国有嘻哈》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综艺节目的营销策略。  关
期刊
摘 要 对在致力于英语教学这一垂直领域发展,同时以AI智能课程为核心优势的英语流利说App进行简要分析,试图探究人工智能在互联网知识付费产业的具体应用情况。  关键词 人工智能;知识付费;英语流利说  中图分類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7-0026-02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AI科技横空出世,知识付费产业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新风口。罗辑思维的
期刊
摘 要 汕头市广播电视台从2015年8月上线手机客户端“汕头橄榄台”,截至2019年3月下载用户量超过190万,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地级市广电新媒体传播平台之一。文章以橄榄台为例,分析在关键新闻事件中发挥地方广电新媒体优势,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关有效实践。  关键词 新媒体;橄榄台;地方广电;网络;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7-
期刊
摘 要 在5G时代来临之际,短视频的发展潜力被进一步激发。用抖音平台集聚受众,从而为精准扶贫赋能,将成为短视频时代一种特色扶贫模式。抖音让短视频成为时代扶贫新抓手,在“山里DOU是好风光”扶贫项目官方号助力下也更加成为扶贫传播的新渠道。  关键词 抖音;扶贫传播;新渠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7-0045-02  《2018年抖音数据
期刊
摘 要 作为一项新生的并在不断蓬勃发展的竞技体育项目,电子竞技在完成其商业化赛事落地的同时,已经全面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作为高校大学生,如果能正确认识电子竞技,并且接受其所传播的正能量,将受益无穷。同时,我们应当直面电子竞技运动在高校中传播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转换思维,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将其负面影响转化为对学生的正向引导。  关键词 电子竞技;电竞文化;团队意识;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 G2 文
期刊
摘 要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湖州日报》审时度势,努力探寻其舆论引导力提升策略。文章从“耐读性、媒体融合”两方面着手研究,结合湖州日报集团的当下实际提出了“借鉴新媒体‘分众化阅读’创作思维”“重塑采编流程”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舆论引导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 《湖州日报》;舆论引导力;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6-0102-02  近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通讯设备的更新换代,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微信作为一种便捷的掌上信息交流形式,深受到人们的喜爱。微信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即时性、传播速度快、内容及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与气象服务需求有着天然的契合,是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最佳平台之一。嘉兴市气象部门自2014年注册开通了微信气象服务,通过运用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各界提供气象服务。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情况及
期刊
摘 要 在区域经济主导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媒体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当下信息流的加速融合,区域媒体间的合作可以放大媒体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内容生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媒体传播能力。以媒为“媒”,深化区域媒体间的合作交流,博采众长、抱团出击,已成为融媒体改革时代,区域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区域媒体;“大手牵小手”;“兄弟联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