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本文调查评估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综合素质考核指标,同时找出影响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为学生自身和学校双向干预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卫学院230名在校学生,应用自编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 在素质考核中设置的五项评价指标中,可以发现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普遍学习压力较大、人际交往能力水平一般、心理健康问题呈现的阶段性等情况。结论:目前,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已初步建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和实践,应尽快完善并使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帮助学生自身和学校双相干预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医学生 综合素质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073-02
高校学生素质测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测”,主要是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学生在主要活动领域中行为的信息,包括测评者的耳闻,目睹与调查,它是以认识与评判学生的某些特性为目的,以科学的测量、评价工具为手段的特定信息收集活动。二是“评”,主要是测评主题采用科学的测评目标体系,做出量值与价值的判断,或者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包括评论、评价与评定,主要是针对一定测评目标系的质、量、值的品评,但也包括直接与被测评者的分析与评论。
在此次调查中,我通过调查表中设置的五项,即学习情况、思想动态、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及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大体了解了医学生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 部分学生人文素质科学欠缺、价值观出现偏移;2.自主学习能力差、接收新知识较慢;3. 人际交流能力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4.身体素质下降等。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素质调查数据。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07级管理、预防专业学生和04级预防专业学生230名。
1.2.2 调查内容
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基准,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学习情况、思想动态、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及心理状况)的结果作为判断参考意见。
1.2.3 统计分析
利用EPI DATA3.0录入和考核数据,资料分析利用SPSS10.0软件。
2 调查对象具体情况及SCL-90调查结果
2.1 调查对象具体情况
在随机抽取的230名在校学生中,07级预防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共150人,属于一年级新生;04级预防医学专业80名,属于毕业班;其中男同学108名,女同学122名。
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85.65%。
SCL-90症状自评量表部分由197份中抽取了07级预防、管理专业和04级预防专业150名学生。其中,男生82名,女生68名。
2.2 SCL-90调查结果
通过150份样本和全国常模1388份样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分、总分及阳性项目数等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都具有显著性意义。
各因子均值男女的对比中,忧郁因子中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其他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因子均分≥3,表明心理上痛苦已达中等以上的程度。本调查结果在150 名学生中发现有15 名,即SCL-90 检测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各因子分≥3的频次分布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敌对、强迫、人际敏感,其次为焦虑、忧郁、精神病性因子,而躯体化因子的频次最低。
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据报道大学生中约有10%~30%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各有其自身的特点。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强烈的求知欲与认识能力的矛盾,愿望与现实的冲突,自豪感与自卑感的对立,孤独感与强烈交往要求的矛盾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他因子均分、总分及阳性项目数等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一结果与有的学者报道是相似的。说明医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的总体水平上与同龄人存在一定的差异,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SCL-90 因子分≥3的人数分布及所占比例不同,敌对、强迫、人际敏感等因子的频次最高,而躯体化因子则出现频次最低。因此,我们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工作,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另外,本研究发现具有敌对心理问题的人数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
3 结论
3.1 文化素质
学业成绩应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并赋予其较高的价值,但根据实际情况开看,相当多的医学生并不把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追求目标。诚然, 单纯学业成绩并不能很好代表一个学生的能力及成就水平。与中学生不同, 大学生更注重自身能力的综合发展, 如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
3.2 人文素质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之外,很少接触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不少医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这使得医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与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现代医学教育主张在更高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及人文学等诸多学科考察人类的健康与疾病, 认识医学的功能与潜能, 从而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医学教育培养出具备高水平竞争力和广泛的适应性、创新进取、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3.3 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地影响。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但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所以在平时交往中就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3.4 创新素质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四个方面。很多学生都在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以期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突出自己的优势。但是同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3.5 心理素质
在调查中显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阶段性特点,突出表现为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四年级大学生的就业困惑问题。
3.5.1 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刚刚结束紧张的高中生活,怀着新奇和幻想来到陌生而又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因此,大学新生入校后的首要任务是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生活。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学生适应期有长有短。有的可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有的则需要较长时间,甚至延续到大学二年级。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平均需要一年。大学一年级是整个大学生涯中打基础的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同时,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是从适应期开始,因此,如何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集体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3.5.2 学习适应问题
首先,一年级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考入大学后,部分学生没有及时树立新的奋斗目标,产生松懈思想,学习积极性丧失。其次,对大学的学习方法不适应,还没有从对老师的依赖中摆脱出来,不知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及课余生活。再次,对大学课程内容的不适应。大学阶段的课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较中学大幅度提高,一些学生缺乏心理准备;加之考上大学的基本都是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没有了鹤立鸡群的感觉,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自我价值感丧失,自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由自傲走向自卑,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3.5.3 生活环境适应问题
对绝大多数新生来说,上大学是他们第一次离家,开始独立生活,他们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入学前时间和精力基本都用在学习上,生活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打理。上大学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一部分新生陷入生活不能自理的困境。身在他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的欠缺、加之自我控制能力弱、做事缺乏计划性,导致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产生厌倦心理,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学习。
3.5.4 对大学激励机制的适应问题
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所有学校都采取了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选拔任用学生干部、发展学生党员、组织评比、竞赛等奖励方式。大学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然而面对这一变化,一些新生对这种激励机制显得不太适应。
3.5.5 四年级的就业问题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特别是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就业转向大众化就业,大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就业问题成为大四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感性体验,就业是他们认识社会的第一步,就业形式的严峻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令许多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随着毕业的临近,毕业生时常表现出不安、担忧、自卑、焦虑和茫然。一些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更是焦虑万分,甚至寝食难安,安全感丧失,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学生自身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双向干预。我学院很早就开设了心里健康教育科,由资深的老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还有相关教研室(公卫学院心里教研室)和社团(心理协会)也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为同学们解决的很多心理方面的疑问。特别是在克服新生的适应不良心理问题方面,教师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尽快消除新生因第一次离开亲人独立生活所带来的孤独感,引导新生正确认识校园环境和自我,帮助新生宣泄不良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我管理,鼓励其尽快融入集体当中,适应大学生活。
作为医学生也应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调试自身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 史文峰,对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认识,第四军医大西安医院,陕西西安,710032.
[2] 宣扬,申正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陷与对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 :16.
[3] 焦阳.浅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性特点.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4] 季建林,夏镇夷,徐俊冕.不同专业大学生SCL-90 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3):123-125.
【关键词】医学生 综合素质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073-02
高校学生素质测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测”,主要是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学生在主要活动领域中行为的信息,包括测评者的耳闻,目睹与调查,它是以认识与评判学生的某些特性为目的,以科学的测量、评价工具为手段的特定信息收集活动。二是“评”,主要是测评主题采用科学的测评目标体系,做出量值与价值的判断,或者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包括评论、评价与评定,主要是针对一定测评目标系的质、量、值的品评,但也包括直接与被测评者的分析与评论。
在此次调查中,我通过调查表中设置的五项,即学习情况、思想动态、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及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大体了解了医学生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 部分学生人文素质科学欠缺、价值观出现偏移;2.自主学习能力差、接收新知识较慢;3. 人际交流能力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4.身体素质下降等。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素质调查数据。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07级管理、预防专业学生和04级预防专业学生230名。
1.2.2 调查内容
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基准,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学习情况、思想动态、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及心理状况)的结果作为判断参考意见。
1.2.3 统计分析
利用EPI DATA3.0录入和考核数据,资料分析利用SPSS10.0软件。
2 调查对象具体情况及SCL-90调查结果
2.1 调查对象具体情况
在随机抽取的230名在校学生中,07级预防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共150人,属于一年级新生;04级预防医学专业80名,属于毕业班;其中男同学108名,女同学122名。
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85.65%。
SCL-90症状自评量表部分由197份中抽取了07级预防、管理专业和04级预防专业150名学生。其中,男生82名,女生68名。
2.2 SCL-90调查结果
通过150份样本和全国常模1388份样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分、总分及阳性项目数等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都具有显著性意义。
各因子均值男女的对比中,忧郁因子中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其他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因子均分≥3,表明心理上痛苦已达中等以上的程度。本调查结果在150 名学生中发现有15 名,即SCL-90 检测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各因子分≥3的频次分布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敌对、强迫、人际敏感,其次为焦虑、忧郁、精神病性因子,而躯体化因子的频次最低。
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据报道大学生中约有10%~30%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各有其自身的特点。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强烈的求知欲与认识能力的矛盾,愿望与现实的冲突,自豪感与自卑感的对立,孤独感与强烈交往要求的矛盾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他因子均分、总分及阳性项目数等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一结果与有的学者报道是相似的。说明医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的总体水平上与同龄人存在一定的差异,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SCL-90 因子分≥3的人数分布及所占比例不同,敌对、强迫、人际敏感等因子的频次最高,而躯体化因子则出现频次最低。因此,我们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工作,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另外,本研究发现具有敌对心理问题的人数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
3 结论
3.1 文化素质
学业成绩应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并赋予其较高的价值,但根据实际情况开看,相当多的医学生并不把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追求目标。诚然, 单纯学业成绩并不能很好代表一个学生的能力及成就水平。与中学生不同, 大学生更注重自身能力的综合发展, 如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
3.2 人文素质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之外,很少接触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不少医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这使得医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与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现代医学教育主张在更高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及人文学等诸多学科考察人类的健康与疾病, 认识医学的功能与潜能, 从而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医学教育培养出具备高水平竞争力和广泛的适应性、创新进取、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3.3 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地影响。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但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所以在平时交往中就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3.4 创新素质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四个方面。很多学生都在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以期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突出自己的优势。但是同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3.5 心理素质
在调查中显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阶段性特点,突出表现为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四年级大学生的就业困惑问题。
3.5.1 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刚刚结束紧张的高中生活,怀着新奇和幻想来到陌生而又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因此,大学新生入校后的首要任务是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生活。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学生适应期有长有短。有的可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有的则需要较长时间,甚至延续到大学二年级。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平均需要一年。大学一年级是整个大学生涯中打基础的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同时,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是从适应期开始,因此,如何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集体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3.5.2 学习适应问题
首先,一年级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考入大学后,部分学生没有及时树立新的奋斗目标,产生松懈思想,学习积极性丧失。其次,对大学的学习方法不适应,还没有从对老师的依赖中摆脱出来,不知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及课余生活。再次,对大学课程内容的不适应。大学阶段的课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较中学大幅度提高,一些学生缺乏心理准备;加之考上大学的基本都是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没有了鹤立鸡群的感觉,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自我价值感丧失,自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由自傲走向自卑,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3.5.3 生活环境适应问题
对绝大多数新生来说,上大学是他们第一次离家,开始独立生活,他们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入学前时间和精力基本都用在学习上,生活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打理。上大学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一部分新生陷入生活不能自理的困境。身在他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的欠缺、加之自我控制能力弱、做事缺乏计划性,导致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产生厌倦心理,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学习。
3.5.4 对大学激励机制的适应问题
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所有学校都采取了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选拔任用学生干部、发展学生党员、组织评比、竞赛等奖励方式。大学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然而面对这一变化,一些新生对这种激励机制显得不太适应。
3.5.5 四年级的就业问题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特别是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就业转向大众化就业,大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就业问题成为大四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感性体验,就业是他们认识社会的第一步,就业形式的严峻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令许多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随着毕业的临近,毕业生时常表现出不安、担忧、自卑、焦虑和茫然。一些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更是焦虑万分,甚至寝食难安,安全感丧失,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学生自身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双向干预。我学院很早就开设了心里健康教育科,由资深的老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还有相关教研室(公卫学院心里教研室)和社团(心理协会)也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为同学们解决的很多心理方面的疑问。特别是在克服新生的适应不良心理问题方面,教师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尽快消除新生因第一次离开亲人独立生活所带来的孤独感,引导新生正确认识校园环境和自我,帮助新生宣泄不良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我管理,鼓励其尽快融入集体当中,适应大学生活。
作为医学生也应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调试自身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 史文峰,对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认识,第四军医大西安医院,陕西西安,710032.
[2] 宣扬,申正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陷与对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 :16.
[3] 焦阳.浅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性特点.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4] 季建林,夏镇夷,徐俊冕.不同专业大学生SCL-90 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