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北省建设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探索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d9652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河北省建设发展现状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部分高校学生的培养、就业情况,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整体水平,协调大学生就业工作与河北省地方经济建设相适应的问题。
  关键词:河北省 大学生 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08-02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各类人才的培养及引进至关重要,其中包括相当比例的高校大学毕业生。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河北省也已开展以推进科技创新为支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支持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举措,充分发挥环京津、沿渤海优势,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两大增长极,从而带动全省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优势地区聚集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对人才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所吸引。河北省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层次高素質,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河北省的经济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内高校要立足河北省经济发展特点,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然而目前高校的就业实际情况中,还存在很多与实际需求偏离的状况,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考虑,合理解决。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主要是依据教育部制定的统一专业培养目标和体系。由于传统的、计划性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起着误导作用,使得很多学校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个性和特色,高校也不能自主地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来及时地调整招生方向和招生规模,高校培养人才的专业结构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有限的教育资源被浪费。在毕业分配的双向选择中,专业不能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首先成为淘汰的对象,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1]
  1 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社会实际需求
  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办学定位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人才培养应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但高校基本采取的是学术研究型的办学模式,过度重视学科建设、科研工作,轻视本科教育教学及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培养体系上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侧重于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忽视学生的社会化和基本工作技能的培养,就业教育不足,实效性较差。
  1.2 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欠缺
  高校均已开展各类素质教育环节,例如,在课程体系内安排了人文类课程,课外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但总体目标空泛,学生参与面不够,实效性不强。缺乏有针对性地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制定培养方案。毕业生工作技能欠缺,动手能力不强,缺乏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3 就业指导与服务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及技能水平较低,就业指导也仅停留在政策解说、信息发布、就业技巧指导与就业咨询等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等重要环节比较薄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就业指导严重脱节,没有形成完整的涵盖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2 区域经济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关联模式的研究
  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从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出发,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辐射周边的应用型人才。
  2.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育模式
  根据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办学理念,适应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同时高校还要建立社会需求反馈机制,根据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对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高校要主动适应,快速反应,为河北省发展建设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2.2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技术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协作关系,发挥高校的科研能力和企业的技术能力的资源优势。通过合作改变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进行开放式教学,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及思维创新等方面的环节,从而形成学校、企业、学生间共赢的局面。
  3 增强高校实践教育,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校应根据河北省及周边辐射地区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构建完善的基础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构建大学生职业技能体系,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1 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高校与综合性高校在教育教学及培养目标上有一定的差别,前者更贴近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2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推进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除技术成果转让、委托开发等常见产学研合作形式外,还可建立一批与企业新业务、新技术、新工艺相关的科技创新基地。学生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团队到企业创新基地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3 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科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认知度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在某些方面其重要程度甚至要高于理论教学环节。增强科研型实践环节的内容,提高科研意识及水平。注意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搭建实验教学考核模式,培养学生求实创新能力。
  3.4 合理利用校友资源
  高校一般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广大校友分布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信息,能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和服务。他们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能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能为大学生直接提供就业和实习岗位等,校友渠道的合理利用能否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2]
  3.5 拓展大学生第二课堂
  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学生通过参与此类活动,有效的激发了其主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校园里营造出浓郁的科技创新气氛,促使大批学生来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逐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6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河北省也出台了许多吸引、培养人才的新举措,以及优惠的引进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需要高校及时将河北省的优惠措施和举措向学生传达;另一方面,需要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创业选修课、举办创业大赛和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阮敏.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创新探析[J].职业时空,2012(11):79-81.
  [2] 谢志芳,夏大庆.开发校友资源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1(9):120-121.
其他文献
2006年1月,在珠海市香洲区一名魏姓女雇主家做保姆的蔡敏敏爆出被雇主长达五年的虐待而轰动全国。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难道保姆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自己的人身权就处于真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日前,笔者专门访问了梅兰芳先生的亲传弟子李玉芙女士,听她讲述了与梅先生的世代缘分,在梅兰芳京剧团学习梅派艺术精妙气韵的往事逸闻,
摘 要:行业性科技馆教育对普及知识、科学,使广大民众了解该行业的发展历史、成果,激发人们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非常有意义。本文首先分析我国行业性科技馆教育的现状,然后由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策划特点出发,分析、总结出目前科技馆教育项目的开发方向。  关键词:行业性科技馆 教育项目 策划 开发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18-01  1
东城区是北京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面积25.38万平方米,常住人口64.2万人.东城区档案馆属地级综合档案馆,是永久保管东城区各区属单位档案资料的基地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中
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交通便利的乡镇和有关部门都在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部门职能便利搞土地开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开发区﹄﹃开发区﹄的良性循环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
期刊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调查着手,分析液氨压力容器应力腐蚀机理,并从材料选用、制造、使用等方面提出预防措施。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
砖混结构房屋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构成砖,但其本身在其构造上存在着一些缺陷(即整体性及抗震性差)。此外,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
关于对预算单位银行帐户审计的认识曾小平王慧珠郭振乾审计长发表《加强对预算单位银行开户的审计监督》一文,是在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审计界的先进作法,从理论上
视同销售对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探讨黎国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章第五十五条:“纳税人在基本建设、专项工程及职工福利等方面使用本企业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