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携手发展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BUT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在此专题中做了报告。他表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愿意充分发挥自己已经具备的基础与能力,在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市场拓展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与国际航天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一是互通有无,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相互的技术引进、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宇航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二是联合制造,共同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宇航产品。积极寻求与国际宇航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着重加强卫星整星及零部件的联合制造。通过共建产业基地、联合进行产品开发、共享数据资源等方式,将中方成熟的平台技术与国际宇航企业先进的载荷有机结合,共同开发出更具有竞争力的宇航产品。三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拓市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愿意通过资本运作或战略联盟的方式,与国际航天企业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开拓宇航市场。在大型航天计划方面,欢迎国际宇航企业共同参与中国的探月工程等大型民用航天计划;在发射服务方面,积极探索与国外发射服务商相互提供备份发射的可能性。
  
  


  探索航天合作的政策因素
  
  航天技术的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单靠一个企业乃至一国的力量往往力不从心,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而作为一种具有连贯性和战略性的事业,航天对政治愿望和政策有着很强的依赖性。随着空间活动范围的扩大,国际合作的选择日益增多,国家层面的协作,无疑是航天全球化所需的多国管理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航天合作的政策因素”专题中,与会人员从航天对政治和政策的依赖性、航天全球化需要国家层面协作的角度,探讨了国家间航天活动实现合作的初步框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王礼恒在讨论中表示:首先应在联合国第51届大会通过的关于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国际合作宣言的框架下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其次各空间国家应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外层空间已是全人类共同的资源与财富,不再仅仅是提高国家威望、提升科技力量的领域,空间正日益成为综合性的、关系全人类日常生活的领域,积极开放的态度是研究与制定国际合作政策的重要基础。第三,要注意建立具有活力的组织协调机制来推动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合作。如重视发挥联合国外空委以及国际宇航联甚至国际空间法学会等等组织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地区性空间组织的作用,在双边与多边合作的基础上来推动与协调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的国际合作,特别是要推动空间大国帮助发展中国家空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在会议的闭幕式上,中国宇航学会副秘书长龚金玉女士和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航天部主任文森特先生发表了讲话。文森特先生在闭幕词中表示:这次会议使大家认识到空间开发是一个全球性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和持续的发展。空间开发的国际合作将增进友谊,放飞希望,增强国际合作的信心。他还代表他的同事献上了最诚挚的祝愿,相信在北京发起的这次高峰对话将给未来的合作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未来的历史性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际航天合作目前已经成为未来国际航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宇航学会和美国战略研究中心适时举办的这次高峰论坛,进一步加强了航天全球对话,为国际航天合作有效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希望能够继续通过中国宇航学会这种民间渠道,积极推进国际航天合作,为航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全球空间合作的新模式。(薛滔/摄)
其他文献
什么是气闸舱?    24.什么是气闸舱?航天员太空行走为什么要用气闸舱?   气闸舱是指居于两个气压不同的环境之间的过渡舱,在载人航天器上就是居于加压座舱与宇宙真空之间的过渡舱,目的是在人员和物件通过时防止两个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流。这个词是直译,也可译成“气压过渡舱”。气闸舱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在打开载人航天器的舱门时防止加压座舱内的气体丧失;其二是在航天员出舱前对大气压力进行调节。目前空间站内都是
期刊
“神舟七号已出舱,身体感觉良好,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候。”——翟志刚。  2008年9月27日,他从神舟七号飞船上进行出舱作业,这是中国人首次漫步太空。  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足印——27日17时,42岁的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漫步。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彼时,飞船以每秒7.8千米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千米的太空高速运动。这意味着,在19分35
期刊
9月25日,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壮美升空,完成了准确入轨的任务目标,创下七战七捷的佳绩。“长二F”这一飞,实现了火箭发射试验队出征时的庄严承诺:“我要飞得更好。”  长二F火箭的七战七捷,是一次新的辉煌,更是新征程的开始。成功时刻,欢呼、拥抱、握手、击掌的真实画面不断在发射现场闪现。短暂的激动过后,总指挥刘宇和总设计师荆木春很快平静了下来,他们又将带领队伍迎接新的更大挑战。    一次
期刊
在发射升空的24小时里,神七航天员经历了16个日出日落,飞行了大约68万千米。  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接收到的飞船舱内实时画面上,记者感受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的太空生活。    衣 首穿舱外航天服      从出征到发射升空,3名航天员部穿着白色的舱内航天服。飞船入轨1个多小时后,翟志刚进入轨道舱,为大家取来了蓝色的舱内工作服。在复杂飞行阶段穿上舱内航天服,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这也是3
期刊
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中国再一次迎来了神舟号飞船遨游九霄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当火箭烈焰腾飞的那一瞬,当航天员出舱活动的那30分钟,当飞船平稳而悠游地沿着既定轨道运行,当图像一帧帧传送到飞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当飞船进行一系列姿态调整,我们大概很少知道,有一条看不见的信息通道,为天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就是测控通信系统,它支持和保障着神舟号飞船的升空、运行和回收。    测控通信系统是航天活动中不可或
期刊
9月28日下午6时许,3名神舟七号航天员身披霞光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精彩亮相”,中国再次成为了世界的焦点!此刻,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操控台前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神七”飞控队员们握手、拥抱,欢呼雀跃:“我们胜利了!”泪花在大家眼中闪现。是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夯实基础 我们手中没败笔    “神七”飞控试验队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队伍,“神六”之后,“老人”大都走了,60多名队员平均年龄不足
期刊
秋日的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清风送爽、天高云淡。地处这里的载人航天工程主着陆场,随着3名航天员乘坐神舟七号飞船健康平安地返回地面,又一次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竖起的新的里程碑。  9月28日黄昏,在群鸟归巢的时刻,披着落日的金黄,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载着在太空遨游了3天、出色地完成了中国人首次出舱活动等科学试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从九天平安归来,稳稳地“停靠”在回收人员精心
期刊
特殊巡天“乘客”一一亮相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10月1日上午在其诞生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开舱暨搭载物交接仪式,伴随三位中国航天员太空飞行68小时27分钟的巡天“乘客”——精彩亮相,随后各归其主。    “飞天”舱外航天服手套      “神七”任务中,翟志刚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实现了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因受返回重量限制,“飞天”舱外航天服留在太空
期刊
“看完奥运看‘神七’,看完‘神七’更神气。”这是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前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演出时,主持人与奥运冠军间的简短对话。当时,坐在贵宾席上的飞船总指挥尚志和总设计师张柏楠,嘴角流露出了淡淡的笑意。  13天后的9月25日,在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瞩目之下,神舟七号飞船载着3名航天员在茫茫夜空中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尚志和张柏楠赶到北京飞行控制大厅,密切地关
期刊
“长征三号甲家族”的“最后一位成员”——长征三号丙火箭于4月25日23时35分成功发射,将我国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送入太空。  4月的西昌,碧水婆娑,山青欲滴。被璀璨灯火包围着的长征三号丙火箭显得分外高贵。“5、4、3、2、1,点火!”随着一声铿锵有力的口令,长征三号丙火箭腾空而起,冲破重重迷雾,直穿九霄,成功地将“天链一号01星”送入太空。    25分钟后,星箭分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