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调查研究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m_j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余宙(1982-),男,江西赣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现任共青团广东药学
  院委员会主任科员,现从事学生管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工作。
  摘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调查、分析广州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入手,在总结以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对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 现状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发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创新素质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广州大学城的10所高校历年来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以及创业计划大赛中摘得桂冠。但是,距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1 广州大学城高校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部属院校2所,省属院校8所,调查学生均为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向各所学校发放抽样问卷共1000份,回收915份,回收率98.7%,其中有效问卷831份。结合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现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归纳如下。
  1.1 学生对创新能力的了解和认识程度逐步提高
  1.1.1 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三大平台”认知情况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三大平台”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认为参加“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能有效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反映出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所带来的能力提升具有较好的认知。然而,在对待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挑战杯”竞赛对于不同方面的创新能力提升,被调查的大学生83%觉得通过课堂教学主要停留在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批判精神的创新能力提升;社会实践则主要提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以及社会经验的获取;62%大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挑战杯”竞赛平台更能全面地提升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1.1.2 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
  通过调查,有23.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53.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为一般;然而认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有15.1%;只有8.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很强,在这部分大学生中参加过“挑战杯”竞赛占大多数。可见,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仍需加强。
  1.1.3 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认识程度
  在调查参加“挑战杯”竞赛所需要具备的优势时,有4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必须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34%的大学生则是认为离不开老师的大力指导和支持;剩下19%的大学生认为参加“挑战杯”竞赛离不开团队的通力合作。由此可以知道,参加“挑战杯”比赛时,学生对于团队合作的认可度仍然不够。
  1.2 高校对创新实践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大
  1.2.1 创新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此次调查中,较多省属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本上是由学校共青团系统引导,依托各二级学院,以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开展为主。十所高校在学校层面对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大力支持并且不断健全学生科技活动创新活动机制。在对于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的措施中,大学生最重视的是在年终综合测评中有加分,占了总体的43%;29%的大学生认为拥有额外的学分是他们最想得到的激励;只有不到25%的大学生最重视在考研保研中享有的优惠政策;还有3%的大学生重视其他的鼓励措施,例如:奖励资助。
  1.2.2 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问题:31%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大学生创新最缺乏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29%的大学生则觉得现在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创新缺乏滋养的土壤;23%的大学生认为最缺乏的是老师进行实用的技能指导;9%的大学生认为缺乏经费支持;8%的大学生认为实验条件不支持限制了科技创新。
  1.2.3 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在调查中,有3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没有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的原因是对科技创新竞赛缺乏兴趣;31%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比赛;22%的学生则觉得是因为没有获得相关的比赛信息而与科技创新类比赛擦肩而过;觉得学业太重,没有时间精力去参赛只占了13%。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类比赛的限制主因并非大学生是缺乏足够的时间参赛,而是对于科技创新类比赛的不了解不认可。
  1.2.4 课堂教学死板乏味
  從课堂教学看,最受人诟病的无疑就是课堂教学较为死板乏味,对于学生,缺乏引导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虽然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技能的熟练正是课堂教学带给大学生立足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但是缺乏发散思维也让我们没有创新灵感。
  2 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以学生学术团体为抓手,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高校应以学生学术性团体,通过学生团体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氛围,把大学生从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高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要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特点打造有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类的社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科技社团充当了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多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更多学生进入学术环境,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动向,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各类作品大赛、制作和发明比赛,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觉进取中培养自信,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发挥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2.2 多元化开展系统性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大学生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热衷度关键在于课外科技活动的吸引力和承受能力,目前,部分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都以活动的高端、含金量作为活动举办标准,忽视了低年级学生的需求,使得一、二年级学生觉得此类活动遥不可攀,是针对高年级学生的活动,参与热情度低,积极性不高。学校共青团、科研等相关部门应该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既要有高端的品牌活动,又要有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具有较广泛的科普作用的活动,让低年级学生从进校起就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發科技创新的欲望,为将来步入高年级参加更高级别的科技类竞赛打好扎实的基础。
  2.3 加大投入,激发大学生的求知创新的积极性
  学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摇篮,必须要制定相关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并形成制度化。一是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明确职责,不断完善各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营造浓厚的学生科技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大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校内支持、鼓励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的良好机制。二是相关的奖励制度。奖励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国家级、省级的,也有学校及院系一级的。在学生奖励方面,在每年综合测评或学生各类评比表彰中设立如“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折算制度及科技创新成果与相关课程考试成绩挂钩的制度;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的制度及制定科技创新与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制度等。
  考虑对学生奖励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指导老师的奖励机制,教师能够全心投入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质量的关键,要建立指导教师优先晋升职称、职务及优先给予科研课题立项的制度,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并且要对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院系等基层单位给予奖励或表彰,提高基层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性。
  2.4 搭建学生创新成果应用平台
  现代高等学校既是培养和汇聚人才的摇篮,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培养优秀的创造性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产出创新成果,高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互动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承担着服务国家、地方重大需求和推进科技进步的双重责任。
  高校是培养理论研究人才的摇篮,科研院所是人才实践成果研制的场所,企业是成果生产的产地,三者的结合是市场经济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最佳运作机制,其中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性、“接地气”人才的职能,广东作为一个沿海经济大省,首要就是要吸引人才,广东高校要培养对社会及经济发展有用的复合型人才必须要依托高校,高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端正学习参加科技竞赛的态度,让他们懂得不仅仅是为了拿奖而参赛,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将成果服务于社会的现实意义,另外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与科研院所、社会企业合作共同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联合建立各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实训基地,鼓励基层教学科研部门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齐备的硬件保障,资金保障以及优秀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陆锦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2012(23):55-56.
  [2]胡志伟,张丽,徐超.构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探究--以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3):142-143,172.
  [3]陈德静,禾平,王素华,聂邦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江苏高教,2007(01):117-119.
  [4]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看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发展[J],教学研究,2008(02):140-142,147.
  [5] 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10(02):114-116.
  [6]张仁杰,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6):69-70.
  [7]苏海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辽宁省10所高校3565名大学生调研为例[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3):50-53.
  [8]张继德,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16-119.
其他文献
<正>内容分析本课题九年级世界历史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新课标要求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
会议
据日本研究人员报告,对直肠指诊(DRE)结果阴性的患者而言,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的同时检测血清P53抗体滴度似乎是一种敏感的鉴别前列腺癌的方法。因此这一方法有助干医生决定是否有必要对患者进行活检。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是其办学特色和成功经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独特的教育方式享誉全球。本文通过研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
对计算机数据库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分别从图书馆数据库和企业管理数据库两个方面的内容对计算机数据库的构建进行分析,对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做好计算机数据库
近日,中国联通千兆无线网络发布会暨海南高铁影院启动仪式在海口成功举办,同时导演冯小刚也携《芳华》剧组主创人员举行电影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通过中国联通的千兆无线网
本文针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调查、收集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管理学系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结合该学院市场营销
针对目前Web服务组合性能分析研究中的不足,深入研究了基于构件服务的服务组合模型和Web服务组合的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的Web服务组合可靠建模和可达性分析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更体现出了
基于注解的Spring3 MVC是广泛使用的MVC开发方式,结构简单学习难度小、功能强大、灵活性扩展性高。
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体外循环,由于管路、透析器等人工合成材料尚无法做到完全的生物相容,故凝血因子的激活将不可避免.一旦凝血因子X被活化会启动一系列的凝血级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