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也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即探寻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良好的同伴交往。首先从创造和谐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体验进行阐述,然后从了解幼儿的需要,积极地寻找幼儿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最后从关注幼儿健全的人格发展,重视和正确处理幼儿的不良习惯进行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 幼儿健康心理 幼儿同伴交往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如何鼓励幼儿的同伴交往,如何处理幼儿心理对同伴交往的影响,都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创造和谐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体验
古语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周围的环境不外乎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这三个方面。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教育呢?
艾里克森等人的研究指出,幼儿阶段的儿童有一个重要心理特征,那就是“自居作用”,即幼儿模仿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朋友等的言语、动作和表情,并以他们的形象来认同自己的行为。成人和幼儿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其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对幼儿起着示范和感染作用:成人乐观、自信,幼儿则会变得活泼、开朗;成人暴躁紧张,幼儿可能急躁焦虑;成人举止文雅有礼,幼儿则会学得文明;成人粗野,幼儿可能学得无礼。在模仿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慢慢认识自己的情绪变化,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都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外在表现。
成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成人也要特别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对自我情绪有所自觉并经常地调适自我以保持愉快的情绪。处在一种和谐的成人关系氛围中,会使幼儿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形成;而相反如果成人本身出现一些争吵、争执场面,这对幼儿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因此成人在幼儿面前一定要注意自身的模范楷模作用,以自身的形象来帮助幼儿管理自己的情绪。
此外,对幼儿的心理教育也绝对少不了社区的影响,因为幼儿融入了社会大环境之后,他的世界就不再单一,原有的一切也不再放大,自己也不再特别。幼儿在这个环境中慢慢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关心。以下是一段小班幼儿在为5·12汶川大地震募捐时说的一段话,“四川地震了,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没有了,房子没有了,他们没有上学,没有吃饭,没有衣服,他们很可怜,我们要钱帮住他们。”这是一段比较简单的话,但是却把小朋友对灾区儿童的关心和怜悯之情表达得非常真切。当我带着小朋友参观特殊教育机构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看到那么多小朋友坐在轮椅上,还有那么多走路不方便的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他们都看呆了,随着我告诉他们这些小朋友的遭遇后,班里的小朋友伸出了友谊的手,抚摸他们,和他们说话,帮他们做事……
良好的健康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充分地享受环境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减少产生负面情绪的机会,使幼儿能够以更为正面的情绪对待同伴交往。
二、了解幼儿的需要,积极地寻找幼儿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
幼儿期语言机能的发展还不尽完善,所以幼儿对于自己的一些需要和想法,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因为这些需要无法满足,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对于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的侵犯他人的行为和不文明的行为,成人不应该采取一味地指责的态度,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行为问题背后的不健康的心理根源,并将之很好地解决,这样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了解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首先就要满足幼儿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这些生理方面的需要,这是最基本的需要,但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充足的睡眠和饮食,他们便会失落、生气和发脾气,最后影响到他人;其次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充分信任的环境,包括减少外界环境的变化、营造互敬互爱的家庭氛围、对幼儿的行为善意的评价等, 让幼儿始终保持情绪饱满、精神愉快的状态,否则幼儿会感到被遗弃、不稳定整日处在惊恐当中,行为也会出现怪异。当幼儿有了社交需要,他们就会开始学习了解自己和别人,学习把自己的行为、能力与别人的作比较,学习简单地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这个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如果不遵从这样的规律,幼儿的社交行为就会被打乱,他们就会不知所从,取而代之的是愤怒和发泄,具体到行为就变成了打人、骂人。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成人并不应该对幼儿所有的需要都给予满足,并且成人也要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挫折教育。对于他们不合理的要求,成人应该学会温柔地说不,不可以到了要紧关头就心软迁就,因为一次的迁就可能就会让他形成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哭闹成人就会遂所愿,所以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成人一定要坚持不妥协。成人还可以主动创造幼儿接受挫折教育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引导幼儿自己找到对付挫折和分辨合理需要的方法。如幼儿之间发生了矛盾,不要听任何一方的告状,而是告诉他们几种解决的方法让幼儿自己选择。在成人宽容和信任态度的鼓励之下,幼儿慢慢开始把自己的需要与别人的需要相比较,自己来衡量获得还是给予,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幼儿才会脱下以保护自己为目的的攻击别人的外壳,才有了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的勇气,来处理他们和同伴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成人通过对幼儿各种需要的理解,来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来获得心理上的各种平衡,寻找合理的表达方式,也是对同伴交往给予最大的支持。
三、关注幼儿健全的人格发展,重视和正确处理幼儿的不良习惯
最近一段时期班里的一个美国幼儿总是会睡觉起来就哭,非得让老师抱,照理新生是会有这样的情况,但学期中就不应该发生了。对于这样的现象,老师与家长取得了联系,才得知幼儿的祖父母从美国来看望他们了。大概三周以后,他突然开始尿裤子了,有时一天尿两三次,尿了以后就哭,而且因为害羞,所以对别的小朋友都很回避,总是一个人玩,或是黏着老师。再一次与父母的交流中得知,祖父母即将离开回国了。这一系列的变化在我们成人看来是非常小的事情,但是在幼儿的心理却引起了一阵波澜。他前后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其实是他希望获得长辈特别的呵护和更多时间的陪伴的一种表现。知道情况后,我对他进行了心理辅导,通过他对我的信任,融入到他的游戏世界里,分散他的注意力,将感情投入到另一项会引起他兴趣的事情。在父母家人的配合下不良习惯消失了,他终于又回到同伴中去了。
之所以举这一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重视和正确处理幼儿的不良习惯太重要了。成人的行为模式和道德标准总是认为幼儿有不良的习惯是错误的,却很难将之与幼儿的心理冲突联系起来,所以很多时候采取的是不理解,甚至批评、责怪、呵斥的态度,使幼儿的心理冲突始终无法得到解决,幼儿在不自信、胆怯的情况下是无法建立好自己与他人的同伴关系的。
有些幼儿喜欢咬指甲、吮手指、在睡觉时拿条毛巾放在嘴里作为手指的替代物等等,这些习惯出现在出牙期是正常的,但是超出这一时期,那就都是不正常的了。这样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他们还会经常感觉到压抑、忧虑、自卑、紧张和愤怒。其实这都是与成人平时对幼儿的关爱不够,以及幼儿的适应性差有关系的。成人应该多增进他们与自己的交流、游戏的机会,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让幼儿同时充分地感受爱和分享爱。
幼儿有遗尿和怕黑等习惯,其心理根源有可能是家庭的变故,如父母关系恶化、家人离去或离世,以及敏感、胆小等心理特点。这样的幼儿比较自卑和害羞,不愿与同伴接触,渐渐发展成内向、孤独、多愁善感的性格。成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从尊重幼儿的自尊心出发,传达给幼儿理解和支持的信息,让幼儿有足够的信任环境来打开这扇心门,将心中的委屈和忧郁等压力都释放出来。千万不可取的是把事情扩大化、严重化,过分紧张和过分责备都是不应该的。只有等到幼儿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时,他才又会主动地与别的小朋友交往。
重视幼儿的不良习惯,分析其养成习惯的原因,积极乐观的处理方法,是一个帮助幼儿找回自信、重新获得关爱的过程,也为他们在同伴交往中释放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成功的人必须拥有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是从人的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的,但是幼儿阶段心理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其社交能力的形成。因此了解和关心幼儿的健康心理是关注幼儿同伴交往的重中之重,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心理健康 幼儿健康心理 幼儿同伴交往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如何鼓励幼儿的同伴交往,如何处理幼儿心理对同伴交往的影响,都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创造和谐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体验
古语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周围的环境不外乎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这三个方面。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教育呢?
艾里克森等人的研究指出,幼儿阶段的儿童有一个重要心理特征,那就是“自居作用”,即幼儿模仿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朋友等的言语、动作和表情,并以他们的形象来认同自己的行为。成人和幼儿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其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对幼儿起着示范和感染作用:成人乐观、自信,幼儿则会变得活泼、开朗;成人暴躁紧张,幼儿可能急躁焦虑;成人举止文雅有礼,幼儿则会学得文明;成人粗野,幼儿可能学得无礼。在模仿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慢慢认识自己的情绪变化,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都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外在表现。
成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成人也要特别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对自我情绪有所自觉并经常地调适自我以保持愉快的情绪。处在一种和谐的成人关系氛围中,会使幼儿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形成;而相反如果成人本身出现一些争吵、争执场面,这对幼儿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因此成人在幼儿面前一定要注意自身的模范楷模作用,以自身的形象来帮助幼儿管理自己的情绪。
此外,对幼儿的心理教育也绝对少不了社区的影响,因为幼儿融入了社会大环境之后,他的世界就不再单一,原有的一切也不再放大,自己也不再特别。幼儿在这个环境中慢慢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关心。以下是一段小班幼儿在为5·12汶川大地震募捐时说的一段话,“四川地震了,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没有了,房子没有了,他们没有上学,没有吃饭,没有衣服,他们很可怜,我们要钱帮住他们。”这是一段比较简单的话,但是却把小朋友对灾区儿童的关心和怜悯之情表达得非常真切。当我带着小朋友参观特殊教育机构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看到那么多小朋友坐在轮椅上,还有那么多走路不方便的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他们都看呆了,随着我告诉他们这些小朋友的遭遇后,班里的小朋友伸出了友谊的手,抚摸他们,和他们说话,帮他们做事……
良好的健康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充分地享受环境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减少产生负面情绪的机会,使幼儿能够以更为正面的情绪对待同伴交往。
二、了解幼儿的需要,积极地寻找幼儿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
幼儿期语言机能的发展还不尽完善,所以幼儿对于自己的一些需要和想法,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因为这些需要无法满足,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对于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的侵犯他人的行为和不文明的行为,成人不应该采取一味地指责的态度,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行为问题背后的不健康的心理根源,并将之很好地解决,这样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了解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首先就要满足幼儿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这些生理方面的需要,这是最基本的需要,但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充足的睡眠和饮食,他们便会失落、生气和发脾气,最后影响到他人;其次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充分信任的环境,包括减少外界环境的变化、营造互敬互爱的家庭氛围、对幼儿的行为善意的评价等, 让幼儿始终保持情绪饱满、精神愉快的状态,否则幼儿会感到被遗弃、不稳定整日处在惊恐当中,行为也会出现怪异。当幼儿有了社交需要,他们就会开始学习了解自己和别人,学习把自己的行为、能力与别人的作比较,学习简单地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这个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如果不遵从这样的规律,幼儿的社交行为就会被打乱,他们就会不知所从,取而代之的是愤怒和发泄,具体到行为就变成了打人、骂人。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成人并不应该对幼儿所有的需要都给予满足,并且成人也要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挫折教育。对于他们不合理的要求,成人应该学会温柔地说不,不可以到了要紧关头就心软迁就,因为一次的迁就可能就会让他形成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哭闹成人就会遂所愿,所以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成人一定要坚持不妥协。成人还可以主动创造幼儿接受挫折教育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引导幼儿自己找到对付挫折和分辨合理需要的方法。如幼儿之间发生了矛盾,不要听任何一方的告状,而是告诉他们几种解决的方法让幼儿自己选择。在成人宽容和信任态度的鼓励之下,幼儿慢慢开始把自己的需要与别人的需要相比较,自己来衡量获得还是给予,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幼儿才会脱下以保护自己为目的的攻击别人的外壳,才有了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的勇气,来处理他们和同伴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成人通过对幼儿各种需要的理解,来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来获得心理上的各种平衡,寻找合理的表达方式,也是对同伴交往给予最大的支持。
三、关注幼儿健全的人格发展,重视和正确处理幼儿的不良习惯
最近一段时期班里的一个美国幼儿总是会睡觉起来就哭,非得让老师抱,照理新生是会有这样的情况,但学期中就不应该发生了。对于这样的现象,老师与家长取得了联系,才得知幼儿的祖父母从美国来看望他们了。大概三周以后,他突然开始尿裤子了,有时一天尿两三次,尿了以后就哭,而且因为害羞,所以对别的小朋友都很回避,总是一个人玩,或是黏着老师。再一次与父母的交流中得知,祖父母即将离开回国了。这一系列的变化在我们成人看来是非常小的事情,但是在幼儿的心理却引起了一阵波澜。他前后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其实是他希望获得长辈特别的呵护和更多时间的陪伴的一种表现。知道情况后,我对他进行了心理辅导,通过他对我的信任,融入到他的游戏世界里,分散他的注意力,将感情投入到另一项会引起他兴趣的事情。在父母家人的配合下不良习惯消失了,他终于又回到同伴中去了。
之所以举这一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重视和正确处理幼儿的不良习惯太重要了。成人的行为模式和道德标准总是认为幼儿有不良的习惯是错误的,却很难将之与幼儿的心理冲突联系起来,所以很多时候采取的是不理解,甚至批评、责怪、呵斥的态度,使幼儿的心理冲突始终无法得到解决,幼儿在不自信、胆怯的情况下是无法建立好自己与他人的同伴关系的。
有些幼儿喜欢咬指甲、吮手指、在睡觉时拿条毛巾放在嘴里作为手指的替代物等等,这些习惯出现在出牙期是正常的,但是超出这一时期,那就都是不正常的了。这样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他们还会经常感觉到压抑、忧虑、自卑、紧张和愤怒。其实这都是与成人平时对幼儿的关爱不够,以及幼儿的适应性差有关系的。成人应该多增进他们与自己的交流、游戏的机会,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让幼儿同时充分地感受爱和分享爱。
幼儿有遗尿和怕黑等习惯,其心理根源有可能是家庭的变故,如父母关系恶化、家人离去或离世,以及敏感、胆小等心理特点。这样的幼儿比较自卑和害羞,不愿与同伴接触,渐渐发展成内向、孤独、多愁善感的性格。成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从尊重幼儿的自尊心出发,传达给幼儿理解和支持的信息,让幼儿有足够的信任环境来打开这扇心门,将心中的委屈和忧郁等压力都释放出来。千万不可取的是把事情扩大化、严重化,过分紧张和过分责备都是不应该的。只有等到幼儿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时,他才又会主动地与别的小朋友交往。
重视幼儿的不良习惯,分析其养成习惯的原因,积极乐观的处理方法,是一个帮助幼儿找回自信、重新获得关爱的过程,也为他们在同伴交往中释放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成功的人必须拥有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是从人的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的,但是幼儿阶段心理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其社交能力的形成。因此了解和关心幼儿的健康心理是关注幼儿同伴交往的重中之重,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