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2018-2019年发掘

来源 :考古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ian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新郑新村镇裴李岗村西的一处岗地,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4°26′ 14″,东经113°39′2″.遗址海拔高度约141米,高出今河床约30米.今双洎河在遗址西约1200米,由南北向转为东南向曲流,北距遗址约500米.溱水、洧水在交流寨汇合后,连续形成了多处河湾.在杨湾村东、遗址西部断崖发现有古河湖相沉积,说明遗址附近原有古河道,河道在遗址附近曾多次改道并向西摆动.遗址北约2公里的寺岗发现抬升的砾岩、砂岩等古河道沉积,被溱水拦腰截断,岗顶地表有砾石出露,南约15公里为嵩山.周围8公里范围内另发现有同时期遗址五处,分别为王嘴、孙庄、邓湾、西土桥及岭西遗址[1](图一).
其他文献
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的市场结构理论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代直隶地区集市的空间体系与其理论模式并不吻合。从市场的层级体系来看,直隶地区存在着"基层市场—中心市场"两级市场体系,有别于施氏"基层市场—中间市场—中心市场"三级市场体系。从集市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直隶地区集、村在数量分布上并无有规则的比率,施氏的六边形图式并不适用;施氏认为市场因素是影响集、村的空间分布的唯一因素,实际上自然条件、行政等因素也会渗入其中。从集市的市场区域来看,集市的市场区域受其中心性强度的影响极大。可见,施氏关于乡村市场结构理论
文质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成源于古人对生存世界及合理生存方式的深入思考。自然之质是文化创生与发展的源泉,而文化则是人的存在方式。以文显质是传统文质观中的存在方式。基于文化体验之差异,以文显质相应呈现出“文以载道”“立象尽意”“修本废言”“随说随扫”等不同实现方法,这体现了传统文质观深刻而丰富的方法论意涵。系统把握这一点,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文质观,发掘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发展的合理路径。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中国学派"是一个在科学哲学上无法逻辑自洽的自闭性概念。进入21世纪后,钟敬文提出的"中国民俗学派"不仅没能落实,反而愈显飘渺。执着于不同学术理念的民俗学者,共性越来越少,交流越来越困难,民俗学分门别派已成大势所趋。广义的学术派别包括门派、学派与流派。那些依靠师承关系或行政力量强制圈定的学术团队,就是门派;能够吸引一批优秀同业者自愿加入的学术共同体,就是学派;学派获得了跨时空传承的生命力,就是流派。学派形成是以学科成熟为前提的,现代学术中的科学学派业已成为新思想、新理论的孵化器和扩音器。不同学派虽然在资源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在存在其他外星文明的宇宙中,是否存在共同的道德法则?道德是否会在星际文明的竞争中等于零?尽管随着群体范围的扩大和生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