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社交的赢家也难说就是腾讯。产品有自己的群体效应,任何人都难以预测。革命的东西不一定能成功,所以腾讯做产品还是具体看用户。”
“说老实话,做了这么多年工作以后,我感觉对人性的把握是最重要的……但是我现在越来越难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只有在偶然的时候,张小龙才会陷入这种技术与人性的哲学迷思,更多时候,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经理,忙碌于微信的新版功能,不厌其烦地做客服。
2011年11月,《创业家》杂志记者见到了腾讯副总裁、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张小龙。这位15年前就以Foxmail成名、2011年因微信广受业界关注的奇人,T恤拖鞋,烟不离手,神情淡泊,不说话的时候像个入定老僧,谈及产品充满工具理性。
多年来,从Foxmail到腾讯“七星级产品”QQ邮箱,再到腾讯核武器级产品微信,他低调潜行,是马化腾最倚重的技术大拿。QQ邮箱1亿多用户,微信5000多万用户(2011年12月最新数据),张小龙也许是掌握中国用户最多秘密的人(他说微信要达到上亿用户“还要很久”)。他掌握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满足他们的贪嗔痴”。
Kik模式在国内出现的时候,张小龙给马化腾写了一封信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有一个新东西,不是传统的IM。
在Kik出现以前,总部(腾讯深圳)我不知道,我们(腾讯广州研发部)有考虑,但没有那么深入考虑,只是想在手机上做文字交流、图片处理,最后发现只是把一个东西改造一下是不够的。当时(2010年年底)不知道米聊他们也在做,而且他们都是想比QQ做得更快一些。
我当时给Pony(马化腾)写了个邮件,说我们建议公司一定要做这块的东西,Pony就觉得这个确实是很重要的,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考量。
一开始,微信并没有就确定为战略级的项目,只不过是尝试,谁也不知道这个东西会怎样。我们从邮箱部门抽调了几十个人,分成几个不同的开发组,分别负责功能、UI、后台等工作。我其实就是扮演产品经理的角色,具体会去想很多细节,这是有乐趣的。
很多人说微信是QQ在手机上的延伸,或者说穿着马甲的QQ,如果他们非要这么认为,无所谓。内部竞争也会有,这也很正常,也都是很良性的。手机QQ也有发语音功能,微信所能做的QQ都能做,怎么平衡要看用户选择。
微信的研发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好做,因为你不是一个创业公司,各方面资源都有,新开一个项目是比较简单的。中间也有过紧张,毕竟这个空间还是挺大的,国内这样的产品也非常多,跟QQ都有一点点竞争的感觉,但比创业公司要好多了。另外这个事情做成也是挺难的,未知的东西太多嘛,我们以前完全没有做过手机上的东西,都是尝试。但互联网模式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想好了,想法都要在现实中解决、细化。
邮箱和IM的后台架构不一样,但基本原理还是一致的。即时通讯对服务器有要求,所以要看谁的水准好,在这块腾讯还是比较有实力的,已经做惯了这种千万、亿级用户的服务,QQ每天6000万人登录,用户是非常海量的,这种海量的基础对创业公司还是有一点点小障碍的。做出来很容易,但真正做到服务质量很好就不太容易。
这几年,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产品是Twitter。它符合这种理想主义:一个简单的规则可以构造一个复杂的世界,由用户在里面推动整个产品。
微信算不上我的一次新创业。在腾讯内部,我是把它当做一个项目来做,只不过这个项目可能更有激情去做而已。Kik之所以让我有冲动,因为这个东西会让很多人都用。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手机上需要有一个新的通讯工具,这是必然的。毕竟QQ在十年以前诞生,我们现在是一种更方便的网络环境,什么都不一样了。
也可以说,我做邮箱已经意兴阑珊,有点半退休的状态,因为邮箱已经到一个地步了嘛,我们也超过网易邮箱好多。
假设我离开腾讯,有一个更牛的项目去做,会是微信吗?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我又反过来问,假设你做一个公司,真的做成了,并且超越了腾讯,那你也成不了第二个腾讯。你看到一个小公司要做一个东西未来把你给颠覆掉,难道你不去做?等着它把你颠覆掉?
腾讯的成功可以归结到一点:腾讯的用户基数大。胜之不武?这也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吧,但这样也挺可惜的,很多人由于QQ的光环,不去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但是这也有一个天生的优势,不能回避,它确实存在。
理想化产品和用户土壤之间的平衡,如同走钢丝
微信刚出来的时候,所有都是一边倒的批评。直到2011年五六月份用户量上来的时候,我感到这事能做到了。
用户需求很难了解,我们一般还是基于自己的经验,用户绝对不会告诉你我们要做个新的东西是什么,对所有做产品的人来说,比拼的是你怎么能够用你自己的特性代表用户。
我没有严格去区分微信的用户是高端还是低端,好多产品应该是通用的。我觉得不会向深度的层面去做,很多人说微信是面向泡妞用户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刻意做这件事情,你产品真正做好了就好,就像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
微信并不是奔着泡妞来的,但它毕竟也是有副作用的嘛,会引入一些陌生人到你的通讯录里面。但是,就像KK写的《失控》,最终用户群有群体效应,会产生自己的一种方向。我们有时候做产品也没有办法做个预测,把这个东西放在群体里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
做了这么多年工作以后,说老实话,我感觉对人性的把握是最重要的,因为资源很丰富的时候想做的事情都可以做到。但是我现在越来越难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很多人通过微信去找到一夜情,我甚至不能判断这样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我没法把这个放在道德层面上想。这个确实也会跟做这个行业的人观念有关系,就像在微博上大家会看日本的AV女星,它也是在解放人的心态,也有积极作用。
中国人喜欢把道德和行业混合在一起考虑,这个我觉得挺麻烦的。比如骂腾讯的人很多,但你会发现骂的人大部分是从非常原始的道德角度来骂的。就像小孩子看电影,要分出个好人坏人,有一个公式摆在这里,哪个是好角色、哪个是坏角色,然后我支持谁……
我在这上面不纠结。看的角度不一样,你们可能从社会影响层面来看,而我们更多是从需求体系、产品体系的方面来看。从不同侧面来看也挺好的,但是就像我们看乔布斯一样,大家可能会猜他是怎么样的一个心态或者想法,我个人感觉他可能没有那么复杂,他就是一个商人,他只是在做商人该做的事情。
小马哥对邮箱是比较欣赏的,对微信也很看重,会花很多心思在上面,有任何意见都会提出来。他有很多很好的建议。他也会陷在细节里,他会告诉你这个字体用什么字体,这个像素多了一个像素……微信的这个版本比上个版本,我问你有没有看到什么区别?很多人说没看出来,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具体的变化,对话框每一行之间的高度减少了一个像素,这实际上是UI上的一个小东西。
有人说创业公司都活在腾讯的阴影下,这个其实被夸张很多。商业竞争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没有竞争了还玩什么呢?但移动社交的赢家也难说就是腾讯。产品有自己的群体效应,任何人都难以预测。革命的东西不一定能成功,所以腾讯做产品还是具体看用户这边。
技术不可能解决人的所有需求,你可以认为是人的贪婪、欲望,使得创业公司做很多工具提供满足,但这个到底是好还是坏,不知道。互联网产品最有特性的是,你往这个群体里面放入一个输入,然后输出你是不知道的。很多人会做很多创新,为什么大部分创新都没有什么效果?有效果的也可以认为他是运气好,因为有很多东西是超预期性质的,有些东西真的不知道它的反响会那么大,但这种超预期是很正常的。
《黑客帝国》我看了好多遍,我觉得它是挺有意味的。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处在一个真实的世界?确实我们不知道。但微信不是蓝色药丸,毕竟还只是一款简单的社交工具。
“说老实话,做了这么多年工作以后,我感觉对人性的把握是最重要的……但是我现在越来越难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只有在偶然的时候,张小龙才会陷入这种技术与人性的哲学迷思,更多时候,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经理,忙碌于微信的新版功能,不厌其烦地做客服。
2011年11月,《创业家》杂志记者见到了腾讯副总裁、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张小龙。这位15年前就以Foxmail成名、2011年因微信广受业界关注的奇人,T恤拖鞋,烟不离手,神情淡泊,不说话的时候像个入定老僧,谈及产品充满工具理性。
多年来,从Foxmail到腾讯“七星级产品”QQ邮箱,再到腾讯核武器级产品微信,他低调潜行,是马化腾最倚重的技术大拿。QQ邮箱1亿多用户,微信5000多万用户(2011年12月最新数据),张小龙也许是掌握中国用户最多秘密的人(他说微信要达到上亿用户“还要很久”)。他掌握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满足他们的贪嗔痴”。
Kik模式在国内出现的时候,张小龙给马化腾写了一封信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有一个新东西,不是传统的IM。
在Kik出现以前,总部(腾讯深圳)我不知道,我们(腾讯广州研发部)有考虑,但没有那么深入考虑,只是想在手机上做文字交流、图片处理,最后发现只是把一个东西改造一下是不够的。当时(2010年年底)不知道米聊他们也在做,而且他们都是想比QQ做得更快一些。
我当时给Pony(马化腾)写了个邮件,说我们建议公司一定要做这块的东西,Pony就觉得这个确实是很重要的,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考量。
一开始,微信并没有就确定为战略级的项目,只不过是尝试,谁也不知道这个东西会怎样。我们从邮箱部门抽调了几十个人,分成几个不同的开发组,分别负责功能、UI、后台等工作。我其实就是扮演产品经理的角色,具体会去想很多细节,这是有乐趣的。
很多人说微信是QQ在手机上的延伸,或者说穿着马甲的QQ,如果他们非要这么认为,无所谓。内部竞争也会有,这也很正常,也都是很良性的。手机QQ也有发语音功能,微信所能做的QQ都能做,怎么平衡要看用户选择。
微信的研发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好做,因为你不是一个创业公司,各方面资源都有,新开一个项目是比较简单的。中间也有过紧张,毕竟这个空间还是挺大的,国内这样的产品也非常多,跟QQ都有一点点竞争的感觉,但比创业公司要好多了。另外这个事情做成也是挺难的,未知的东西太多嘛,我们以前完全没有做过手机上的东西,都是尝试。但互联网模式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想好了,想法都要在现实中解决、细化。
邮箱和IM的后台架构不一样,但基本原理还是一致的。即时通讯对服务器有要求,所以要看谁的水准好,在这块腾讯还是比较有实力的,已经做惯了这种千万、亿级用户的服务,QQ每天6000万人登录,用户是非常海量的,这种海量的基础对创业公司还是有一点点小障碍的。做出来很容易,但真正做到服务质量很好就不太容易。
这几年,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产品是Twitter。它符合这种理想主义:一个简单的规则可以构造一个复杂的世界,由用户在里面推动整个产品。
微信算不上我的一次新创业。在腾讯内部,我是把它当做一个项目来做,只不过这个项目可能更有激情去做而已。Kik之所以让我有冲动,因为这个东西会让很多人都用。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手机上需要有一个新的通讯工具,这是必然的。毕竟QQ在十年以前诞生,我们现在是一种更方便的网络环境,什么都不一样了。
也可以说,我做邮箱已经意兴阑珊,有点半退休的状态,因为邮箱已经到一个地步了嘛,我们也超过网易邮箱好多。
假设我离开腾讯,有一个更牛的项目去做,会是微信吗?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我又反过来问,假设你做一个公司,真的做成了,并且超越了腾讯,那你也成不了第二个腾讯。你看到一个小公司要做一个东西未来把你给颠覆掉,难道你不去做?等着它把你颠覆掉?
腾讯的成功可以归结到一点:腾讯的用户基数大。胜之不武?这也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吧,但这样也挺可惜的,很多人由于QQ的光环,不去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但是这也有一个天生的优势,不能回避,它确实存在。
理想化产品和用户土壤之间的平衡,如同走钢丝
微信刚出来的时候,所有都是一边倒的批评。直到2011年五六月份用户量上来的时候,我感到这事能做到了。
用户需求很难了解,我们一般还是基于自己的经验,用户绝对不会告诉你我们要做个新的东西是什么,对所有做产品的人来说,比拼的是你怎么能够用你自己的特性代表用户。
我没有严格去区分微信的用户是高端还是低端,好多产品应该是通用的。我觉得不会向深度的层面去做,很多人说微信是面向泡妞用户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刻意做这件事情,你产品真正做好了就好,就像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
微信并不是奔着泡妞来的,但它毕竟也是有副作用的嘛,会引入一些陌生人到你的通讯录里面。但是,就像KK写的《失控》,最终用户群有群体效应,会产生自己的一种方向。我们有时候做产品也没有办法做个预测,把这个东西放在群体里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
做了这么多年工作以后,说老实话,我感觉对人性的把握是最重要的,因为资源很丰富的时候想做的事情都可以做到。但是我现在越来越难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很多人通过微信去找到一夜情,我甚至不能判断这样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我没法把这个放在道德层面上想。这个确实也会跟做这个行业的人观念有关系,就像在微博上大家会看日本的AV女星,它也是在解放人的心态,也有积极作用。
中国人喜欢把道德和行业混合在一起考虑,这个我觉得挺麻烦的。比如骂腾讯的人很多,但你会发现骂的人大部分是从非常原始的道德角度来骂的。就像小孩子看电影,要分出个好人坏人,有一个公式摆在这里,哪个是好角色、哪个是坏角色,然后我支持谁……
我在这上面不纠结。看的角度不一样,你们可能从社会影响层面来看,而我们更多是从需求体系、产品体系的方面来看。从不同侧面来看也挺好的,但是就像我们看乔布斯一样,大家可能会猜他是怎么样的一个心态或者想法,我个人感觉他可能没有那么复杂,他就是一个商人,他只是在做商人该做的事情。
小马哥对邮箱是比较欣赏的,对微信也很看重,会花很多心思在上面,有任何意见都会提出来。他有很多很好的建议。他也会陷在细节里,他会告诉你这个字体用什么字体,这个像素多了一个像素……微信的这个版本比上个版本,我问你有没有看到什么区别?很多人说没看出来,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具体的变化,对话框每一行之间的高度减少了一个像素,这实际上是UI上的一个小东西。
有人说创业公司都活在腾讯的阴影下,这个其实被夸张很多。商业竞争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没有竞争了还玩什么呢?但移动社交的赢家也难说就是腾讯。产品有自己的群体效应,任何人都难以预测。革命的东西不一定能成功,所以腾讯做产品还是具体看用户这边。
技术不可能解决人的所有需求,你可以认为是人的贪婪、欲望,使得创业公司做很多工具提供满足,但这个到底是好还是坏,不知道。互联网产品最有特性的是,你往这个群体里面放入一个输入,然后输出你是不知道的。很多人会做很多创新,为什么大部分创新都没有什么效果?有效果的也可以认为他是运气好,因为有很多东西是超预期性质的,有些东西真的不知道它的反响会那么大,但这种超预期是很正常的。
《黑客帝国》我看了好多遍,我觉得它是挺有意味的。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处在一个真实的世界?确实我们不知道。但微信不是蓝色药丸,毕竟还只是一款简单的社交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