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应当关注的三大口腔黏膜异常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dx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全国爱牙日(9月20日)的主题是“关怀中老年的口腔健康”。说起口腔健康,人们绝不会忘记牙齿,但往往会忽视口腔里的其他组织,比如口腔黏膜。本刊特邀上海口腔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周曾同教授向大家介绍中老人常见的三大口腔黏膜异常。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为新千年制定的“口腔卫生目标”中明确指出:“不但要加强对龋齿的控制及预防,而且要关注其他口腔疾病,如牙周健康状况、口腔黏膜病损、口腔癌前病变与口腔癌,以及与口腔相关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说,要关注口腔健康,仅关心牙齿是远远不够的。
  口腔黏膜是口腔的“衬里”,其生理功能一点不比牙齿差。口腔黏膜不但是口腔其他组织的“保护伞”,而且有感觉、免疫、分泌等功能。口腔黏膜的一丁点儿异常,就会“闹”得人寝食难安。与身体其他器官一样,口腔黏膜也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变簿、变干、抵抗力下降。再加上中老年人常患有一些慢性病,口腔黏膜的营养因受到不利影响而变得更为“弱不禁风”,容易出现异常,甚至发生口腔黏膜病。
  正常的口腔黏膜可以用六个形容词来描述:“湿润的”“柔软的”“粉红色的”“有弹性的”“光滑的”“连续的”。如果你的口腔黏膜不能同时用这六个形容词来描述的话,那可能就有麻烦了。对中老年人而言,以下三种口腔黏膜的异常变化特别值得关注。
  
  口腔白斑
  
  许多口腔黏膜病都会出现口腔黏膜白色斑块,如白色念珠菌病、口腔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良性过角化、游走性舌炎、白癜风、口腔白斑等。其中,口腔白斑是最需要重视的。因为医学上所说的“口腔白斑”特指“口腔白斑病”,它是一种癌前病变!其特征为:乳白色隆起的斑块,表面粗糙或略粗糙,有的斑块发生溃疡或糜烂,有的斑块表面呈毛刺状或绒毛状,有的则在充血发红的“背景”中间杂有白色颗粒。患者常感觉有粗糙感、木涩感。临床医生根据这些特征,再经病理切片检查,即可确诊。
  口腔白斑的危险之处在于其不痛、不痒、不溃破,患者往往很难察觉。由于其属于癌前病变,如果听之任之,由其发展,很有可能会癌变。据估计,该病的癌变率为10%~30%。
  以下患者具有较高的癌变倾向:①60岁以上老年患者。②吸烟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恶变可能性大。③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④白斑位于舌缘、舌腹、口底及口角区者。⑤白斑表面粗糙,伴溃疡或糜烂者。⑥病理检查发现有上皮异常增生者。⑦有白色念珠菌感染者。⑧病变时间较长者。⑨有刺激痛或自发痛者。
  
  口腔顽固性溃疡
  
  口腔溃疡是个“大众化”疾病。可以说,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没有人不发生口腔溃疡。口腔溃疡会不会变癌?这是个无法用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问题。
  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口腔溃疡?人们往往搞不清溃疡、糜烂、坏死之间的区别。口腔溃疡的医学术语叫作“口腔黏膜连续性中断”。通俗地说,就是口腔黏膜“破了个洞”。这个“洞”可深可浅,有大有小,或圆或扁,虽然形态各异,但都凹陷,并有明显的“边界线”。疼痛不是口腔溃疡的特有症状,口腔黏膜疼痛不等于口腔溃疡。
  其次,口腔溃疡会不会变癌呢?不能一概而论。笼统地说,“口腔溃疡”既是一种病名,更是一种症状。口腔溃疡作为一种病名,被称为“复发性口疮”。复发性口疮有“周而复始”地发作、“火烧火燎”地疼痛、“不治而愈”的倾向。虽让人活得不是滋味,但它是良性的,绝对不会让人面临变癌的“生死考验”。
  但是,有一种常发生在中老年人口腔里的溃疡就难说了。中老年人往往“头童齿豁”,头发秃了,牙齿豁的豁了,掉的掉了,口腔里多见“残垣断壁”式的“半拉”牙齿。别看在吃东西时,这些残根残冠“派不上用场”,但它们摩擦口腔黏膜的“功夫”却一点不含糊。面对这些“如刀似枪” 的坏牙齿,口腔黏膜哪是对手!久而久之,“创伤性溃疡”就出现了。还有一种情况,老年人的假牙装得不合适,或者假牙装得太久(用了10年还不换),也会损伤口腔黏膜,引起创伤性溃疡。创伤性溃疡虽然数目不多,但危险不小,常“顽固不化”,不像复发性口疮那样会“不治而愈”。即使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令它暂时“安稳”,但只要造成创伤性溃疡的刺激因素还在,那么该处的口腔黏膜就会重复“创伤-溃疡-修复-再创伤-再溃疡-再修复”,而在此过程中,很有可能发生癌变。当然,发生在中老年身上的“复发性口疮”同样是不会癌变的,大家不用担心。如果不能确定自己患的是“复发性口疮”还是“创伤性溃疡”,最好去医院请口腔医生诊断一下。
  
  味觉减退
  
  熟知《三国演义》的人都听说过这么一段故事:曹操围城,久攻不下,欲撤兵,改军中口令为“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令老年人“食之无味”的东西何止“鸡肋”?许多美味佳肴让老年人吃起来,几乎都“味同嚼腊”。要搞清其中的原因,首先得从味觉的生理谈起。
  人的口腔里有无数个味蕾,主要隐藏在舌头的菌状、叶状和轮廓乳头里,它们是感觉味道的“先锋”,能辨别“甜、咸、酸、苦”四味。食物入口,味蕾就将味觉信号通过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三叉神经等传递到大脑皮质的味觉区,人就能感觉出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一旦这条“通路”的任何一环出了毛病,都会影响到味觉。此外,食品的温度、唾液的多少、口腔卫生状况,以及烟酒嗜好等都会干扰正常的味觉。而对老年人来说,更主要的是“增龄性变化”。首先,味蕾中的味觉细胞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萎缩,细胞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也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其次,传递信息的神经也渐渐老化,传输效率下降。第三,老年人对味觉的判断分析能力下降。因此,与老年人共同生活的小辈常听到老人抱怨“菜太淡,汤不浓,饭无味,真是今不如昔”。对此,小辈们应该理解老年人,适当将菜味调得“重”一点。
  当然,有些“食之无味”仅仅与口腔卫生不良、义齿装戴不合适、有嗜好烟酒等因素有关。对此,只需加强口腔卫生维护、克服不良生活习惯、调节好生活节奏、正确使用假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部分“食之无味”的发生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口腔或神经系统的炎症、肿瘤,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都会出现味觉改变。老年人一旦发现自己有味觉改变,尤其是“突然性”的味觉改变,应当引起重视,有必要去医院作一次检查。
  
  相关链接:口腔黏膜保健三招
  一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少吸烟,少喝酒,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从年轻时
  起,就要注重对味觉系统的保护。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吃得淡一点、凉一点、慢一点、少一点。”
  二要多吃健康食品,包括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营养品。少吃酸、麻、辣、涩、烫和油炸食品,更不能食用那些用工业盐腌制、用“下脚油”炸制、用石灰炒制的劣质食品。
  三要经常自查口腔黏膜。看一看有没有色泽、质地、完整性、柔软度、光滑度的变化。一旦发现有溃疡、糜烂、充血、皲裂、结节、痂皮、斑纹、肿块、色素等异常表现,或有麻木、粗糙、干涩、牵拉等异常感觉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当然,在你尚未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之前,最好还是请口腔科医生“代劳”,以免似懂非懂,自己吓坏自己。
  
  名医档案
  周曾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口腔黏膜病)学科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周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并师从著名中医裘沛然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口腔黏膜病。曾先后赴日本大阪齿科大学、美国德州大学、克来姆申大学、波士顿大学学术访问或短期进修。主持过18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25部。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6项。
其他文献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联合举办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老专家获得了“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部门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92岁的朱良春获此殊荣。  当代中医界很多人都知道“朱良春现象”,这是卫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史载祥教授提出来的。他曾经跟随朱良春先生工作多年,目睹朱老不凡的学术成就, 深有体会
今年的5月6日是农历中的立夏节气,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此时节,天气渐暖、温度升高、雨水增多,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按照中医的“五行”学说,夏季心阳最旺,需关注心脏保养。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情宜开怀,安闲自乐
鲜百合or百合干?大百合or小百合?百合鳞or百合籽?    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植物百合的肉质鳞叶,是传统的药食两用佳品,品种繁多、口味各异。全世界百合有百余种,中国有六十多品种,分别有一年生、两年生、多年生等不同生长期。我国优良品种有甘肃兰州百合、江苏宜兴百合、浙江杜百合、安徽的宣百合、湖南麝香百合,全国各地都有出产的百花百合和细叶百合(又称线叶百合)等。以个大、肉厚、质坚、色白、粉性足为佳。 
4类人组成糖尿病“后备军”  任何人都有可能患糖尿病,但有些人更容易患糖尿病,这些人一般具有以下4种导致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我们称之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有糖调节受损史者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经历一个“准糖尿病”阶段,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为糖调节受损。他们的特点是血糖已经高出了正常范围,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糖调节受损者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约有1.5%~10%的空腹血糖升高者进
很多人都曾有这样的感受,随着春天气候渐暖,常会出现疲倦乏力、眼睛干涩、精神困倦、失眠多梦、易怒等症状,这些不适感觉被称为“春困”。事实上,春困是亚健康的一种信号。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四季和人体五脏相对应。四季之中,春天属木,阳气生发,而肝也属木性,也具有生发的特点。春气通肝,春季易使肝旺,所谓春季主肝,肝脏在春季承担了更多的调节机体平衡的工作,当它不能满足身体需要时,就会出现周身不适的症状,这些
作者简介  徐一峰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主题定为“精神卫生与老年人”。这是大有深意的。众所周知,全球目前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上海市去年的统计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者占到全市户籍人口的约1/4,老龄化问题突出。事实上,国内其他省市区也面临
生活实例:小王是一名24岁的糖尿病患者,患1型糖尿病3年余,平时注射胰岛素治疗,最近血糖控制不佳,自行将胰岛素剂量从每天30单位增加到每天42单位后,发现血糖波动很大,时高时低,高的时候可以在20.0 毫摩尔每升以上,但又常常有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反应。来医院就诊,医生建议他测测动态血糖,随后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对他进行了72小时的血糖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小王有较多的低血糖发生,其中许多低血糖未
生活实例    最近,工作繁忙的小张被眼睛的不适所困扰。起初是工作时间久了出现眼疲劳、干涩、异物感,后来工作一会儿就感觉眼睛非常不舒服。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结膜炎,医生给小张配了抗生素眼药水。一周过去了,每天认真滴眼药水的小张,眼睛的症状仍然没有完全缓解。再次就诊时,医生详细询问了小张的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并进行了仔细检查,诊断她患有干眼症,给她配了人工泪液眼药水并告诉她一些日常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生活实例  57岁的王女士退休两年多,在外兼职会计工作的同时,还承担家中主要家务,半年前因女儿添了个宝宝,她这个做外婆的更忙了。近3个月来,王女士出现手指麻木、酸胀不适感,右手症状尤为明显,手部活动后略有好转。去过多家医院就诊,颈部摄片提示颈椎存在退变,因此一直当颈椎病治疗,但是手部症状反复存在,并无改善。后来,王女士来我院就诊,被诊断为腕管综合征,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了。  在骨科门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病人数众多。正因为该病在人群中很常见,而且短时间内看不到对身体重要脏器的明显损害,所以很多高血压患者把自己的病情不当回事。但是,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的证据是确凿的,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该具有必要的风险意识和健康管理意识,否则,到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再管理,为时已晚。  风险管理第一步:判断风险有多大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