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切入点的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john6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对提问缺少必要和深入地研究,不注重提问的艺术,没有抓住提问的契机,使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问题设计太过随意和肤浅,或是到另一极端:对问题深思熟虑,太过预设而不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忽视学生的反应,忽视对学生的评价。再如,有些教师提的问题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思维的启迪,所提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关系到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能否启迪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思维;它也关系到能否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思考的场所,让课堂焕发高效课堂的光彩;同时,它也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既让教师对学生接收知识、思考学习的过程有更多的了解,也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有学有问”中感受教师的教学魅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提问,注重提问的方法和艺术,找准提问的切入点,为学生的思维搭建跳板,让学生跳得更高、飞得更远!
  一.着眼教学内容的燃情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感悟及品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和别的学科有所不同,语文学科有着她自己的特性,她是一门包含着丰富情感,在情感活动中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学科,而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体验、情感释放、情感交融的过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教学内容中最能唤起学生情感的部分,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进入一片别样的天空。
  如笔者在上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一开始并不直接让学生讲济南冬天的美丽,讲济南冬天的山和水。而是问:“同学们,想到冬天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哪些词语、成语?或是景物?”学生分别回答了“萧瑟、寂静、大雪纷飞、寒风凛冽、阳光温暖”等等,课堂气氛甚是活跃,我又说:“春有着她的迷人气息,而冬也有她的独特韵味,古往今来,不少文人用温情地目光注视着她,留下了许多诗篇,让我们一起来回忆有关描述冬天的诗歌吧,看谁知道的最多!”学生纷纷背诵了有关冬的诗歌,意识到了这个季节有着别的季节没有的美,迎着学生的这种向往喜爱之情,我适时地说:“今天,我们要来看一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的冬天。”……渴望欣赏美、体味美是人的天性,文人用他们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冬天的无限思索,这种思索无疑会撩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一个独特的情感氛围。在这情感氛围中,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肯定会更加深刻,更富有个性。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要用心于情感的激荡。只要我们带着激情去点拨学生,学生的情感定会像向东流逝的一江春水,在悬崖激荡处发出动听的潺潺之音。
  二.探究教学内容的细节处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离不开生动的细节刻画。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对人、事、景、物的细腻入微的描摹处,在细节处提问,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避免平庸,变得精彩。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语文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拂去文学作品的层层面纱,把鲜活人物的举手投足,把一草一木的声色芬香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真实,有所触发,有所感慨。
  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课时,和学生一起疏通完课文后,我问:“欧阳修写这篇文章时仅仅39岁,他为什么反复地自称‘翁’呢?”一位学生笑着说,在欧阳修时代,人生七十古来稀,39岁应该属于老年行列了吧。不少学生表示反对。有人认为,内心抑郁寡欢,也容易“苍颜白发”,中年时代的杜甫不也“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也有人认为,欧阳修当时是滁州的父母官,他积极治理当地政事,使之“政通人和”,可以自称“翁”。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大家总结为:欧阳修称“翁”并非因为年老,而是纵情山水随心所欲,充满文人的智慧和灵气,仁爱待民受人尊敬。在细节处提问,以细节为桥梁,深入作者内心,让学生细细探究细细品味,品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处,一定能让学生和文本走得更近,领会文学作品的魅力,使语文课堂呈放光彩。
  三.捕捉教学内容的矛盾点
  文学作品中,设置矛盾,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往往是作者常用的一种手法。读者循着矛盾,作必要地揣度和讨论,又往往是深入作者内心的捷径。所以教学时,教师应把握好这些矛盾点,甚至设置新的矛盾,适时地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和碰撞,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个人最满意的一篇短篇小说,它情节的巧妙、语言的精练、思想的深刻,历来为人们所赞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它的艺术魅力。我着眼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一词和“的确”一词有明显的矛盾之处。我就问:“孔乙己的命运究竟如何,死了?没死?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证据来说一说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一番畅所欲言后,大部分人认为:孔乙己极度贫困,又身带残疾,当时社会的人们又非常冷漠,他的死是可以预见的。作者说“大约”只不过是没有亲眼所见孔乙己的死亡悲剧罢了。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课文中的矛盾处,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或是教师自己设置矛盾冲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课堂中一定会变得充满激情,思维的火花也会发出它别样的亮度。
  四.注重教学内容间的比较
  要想对教学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就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内部比较,还可在课文和课文之间比较,甚至单元和单元之间比较。在比较处提问,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又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获得较大进步。“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也是有不少启示的。
  在教授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问:“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谁最冷酷?”有的学生说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当她发现卖牡蛎的小贩是于勒时,她用尽各种难听的词骂于勒,并且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还有的学生说是菲利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位哥哥,在他的弟弟变为流浪汉时,却采取了落井下石的态度。在讨论和比较中,学生洞察了人心的自私、冷漠、贪婪。我又趁机说:“这种人心的冷漠,在别的文学作品中你见识了吗?”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学生纷纷表达了对别的文学作品的理解,潜能得到了发挥。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握好提问这把利器,找好课堂教学的提问切入点,积极地和学生对话,让学生多感受,多体会,使他们的思维朝多个方向发展。“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多思考、多探索,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呈现“一石激起千层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局面。
  
  陈蔚霞,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浦江。本文编校:石在中
其他文献
HI,亲爱的小读者,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9岁的小男孩,他叫姜尼诺,他聪明又调皮,只是做事情不太用脑子思考。他在客厅钓鱼,却钓下一位老人的一颗牙齿;爸爸将他送入一个寄读
千真万确还是一派胡言?真相大揭秘!所有的知识吗?是的,也许是这样。你所了解的知识实际上究竟有多少是纯属胡扯?你肯定对此深感惊奇。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往往是因为科学家
《木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对木门窗制作、安装有明确和全面的标准要求。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大部分木门窗属于规范所指的Ⅱ级标准,实测项目宽度的允许偏差标准值:框为+
厦门市湖里区仙洞山庄总平面规划、设计结合原地形错落布局,建筑形式富于变化,道路自然引入至各建筑台阶,新颖别致。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符合特区要求;公共设施功能齐全、设置
M132型散热器托钩数量较多,施工中托钩的位置不易确定,常因托钩的位置不准确影响散热器安装的质量。现介绍一种 M132型散热器托钩位置的快速简易确定法。首先用木板做一大样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排列、组合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虽所占篇幅不多,但这部分内容不论是思考方法还是解题过程都有其特殊性,抽象性,灵活性,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几乎每年高 Arrang
勇士安塞尔莫是一位伟大的骑士。他曾经杀死了那条叫费坦乔的龙——它可是世界上最大最凶恶的龙,因为它太大了,世界上其他的龙都对它敬而远之;它的耳朵里还住着两个巨人,一个
《鸿门宴》文末一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中的“诛”字作何解释?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现结合前贤的观点,略陈管见。遍观若干教材及教辅资料对此的处理,有的
这是一个因“国进民退是否存在”引起的话题:经济产生的问题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有关吗?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赚钱目前,一场讨论正在进行,围绕的话题是存不存在国进民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