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多数人人生的“最优解”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at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上没上过大学有什么区别”以话题形式冲上热搜,网友围绕大学教育的投入与回报展开了热议。对于这个话题,在大学里徜徉了将近十年的我,也有不少感想可说。
  诚然,正如不少质疑大学教育意义的人所说:从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上“毕业”,好的成绩也不代表日后能取得成功。然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大学都是一块“敲门砖”、一片“缓冲区”、一座“瞭望塔”。大学能给年轻人提供独一无二的开放环境,以及开阔眼界的时间与资源,从而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把握未来。
  从最现实、最功利的层次来说,文凭在很多时候都是重要的“敲门砖”。在就业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是否曾在大学相关专业就读、就读的大学层次如何,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的前景。或许有人会提出,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许多精英创业者并未从大学毕业。但要知道,未曾大學毕业者千千万万,达成非凡成就者又有几人?很多成功者的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要想拥有一个确定的未来,按部就班地接受高等教育、从大学顺利毕业,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
  从人自我完善的层次来说,大学校园是走进社会前的一个缓冲区。绝大多数人高中毕业时,只有十八岁左右,此前的人生都是在家庭与校园的小环境下度过的。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往往缺乏认识,也缺少与人沟通、合作的经验。即使一些外在的技术可以速成,内在的心理素质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去锻炼。大学是从校园到社会的绝佳过渡——从正面来说,它既有中学的纯粹性和学习氛围,又有社会的多样性和交际环境。从反面来说,它不像高中那样“压力山大”,让我们为一个目标夜以继日,也不像社会那样充满不确定性,我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历练、去试错。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课堂学习、实习实训的操作中,学生可以经历潜移默化的蜕变。没有经历过演习的军队,很难在战场上攻城拔寨,而人生也正是如此。
  从理想主义的层次来说,大学更是面向广阔世界的一座瞭望塔。有人说,社会是最好的老师,这话固然不错。但在社会上受教育的代价,往往是碰壁碰到头破血流。很多人说大学是“象牙塔”,不论这个说法是否带有揶揄成分,提供相对纯粹的环境,则是“象牙塔”最宝贵的品质。在经历社会历练之前,大学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磨练心性,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实现理想的可能路径。社会是广阔的,但同时也有不少可见或不可见的障碍,它就像一片宝岛遍布又充满漩涡的汪洋大海。站在大学这座瞭望塔上,我们用几年时间尽情眺望,标明航线,因此更能在出航寻找“宝藏”时游刃有余。
  诚然,高等教育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更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但至少,绝大多数人都有机会通过大学降低走上社会的风险,增加前往未来的选项。读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解”,却是绝大多数人的“最优解”。
  【原载《中国青年报》,本刊有改动】


插图 / 敲门砖 / 佚 名
其他文献
期刊
局长西门光因车祸不幸去世,局里为他举行追悼会。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唯有这悼词让办公室胡主任作了难。  问题出在西门局长的年龄上。他本来是1951年出生,为了能在官场上多干几年,就通過关系改档案,把“1951”改成了“1959”,一下子“年轻”了八岁。胡主任只好按照他的档案写了悼词。  悼词写好,去征求西门局长家属的意见。西门局长的三个儿子看完悼词,个个脸涨得通红,都说,“这样写不行,我爸爸的年龄有问
期刊
常听人说教,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云云,那么,川端康成是孤儿,按说人生早就输了。  川端康成出生于1899年,两岁时父亲去世,翌年母亲去世。比他大四岁的姐姐寄养在亲戚家,小康成由祖父母抚育。七岁时祖母去世。小学入学典礼是他有生以来初次在众人前露脸。十岁时姐姐去世,十六岁时相依为命的祖父去世——“祖父一死,十六岁的我就没有一个亲人了,没有了家。”  小学时川端康成想要当画家,中学以后转向小说。他说:
期刊
今天中国人热衷于“镀金”,上音乐学院“镀一层金”;不够呢,上国外“镀一层金”;实在不行呢,花点钱,上哪儿呢?金色大厅。   有篇报道很有意思啊,说维也纳周圈有六十多家中国餐厅,厨师都很苦闷,每天早上起来洗菜,中午掂勺,晚上刷碗,就这点事。   突然有一天,有人笑嘻嘻地送票来,哎呀,祖国的亲人来了,要给你们唱一支歌,你们晚上去看节目吧。厨师们拿着票就去了,不花钱啊?好,去。去了一听,唱得呢,是听
期刊
期刊
吃什么饭不重要,重要的是与谁吃。  师生宴、生日宴、满月宴、结婚宴……以收礼为目的宴席都像鸿门宴。  民以食为天,不吃饭就像天塌了一样严重。  没有什么矛盾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  醉翁之意不在酒,众人之意不在饭——在乎“局”也。  小飯桌就是大社会,桌上也有等级、先后和尊卑。  有的人,吃饭时,高谈阔论;埋单时,埋头苦吃。  中国式饭局,规矩不比西餐礼仪少,还难懂难学。  有些事易
期刊
大学毕业那年,我没有选择在城市扎根,而是去偏远山区的小学支教一年。那年教师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无法抹去。   教师节那天我给二年级学生上课,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比平时要安静些。我扫视了一下每个学生,有的在看书,有的在玩铅笔,还有的在窃窃私语。我拍了拍备课笔记,笑呵呵地说:“同学们,上课了!”   这时,坐在前排的学习委员,轻轻地说:“老师,教师节快乐!”她的声音清脆甜美,我微笑地说了句
期刊
互联网之前,只有线下朋友,但种类繁多,点头朋友、酒肉朋友、麻将朋友、开裆裤朋友、勾肩搭背朋友,大多“有来有去”的朋友,也免不了“碰碰揩油”的“碰油”,属于单行道。凡是朋友,肯定见过面。   互联网之后,有了线上朋友,开始变异:多昵称,不晓得跟谁发“糯米嗲”,细看,多以英、日、韩文字,哦,还是“罗宋嗲”。网上相见:“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莫名其妙混在一个群里,互为群友,却素昧平生,好像特务
期刊
前段时间关于某女星代孕弃养的消息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事情发生后,央视第一时间发声:代孕弃养,法律道德皆难容。代孕背后是一条黑色产业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当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当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法律,犯任何罪行”。代孕就是如此。  尽管我国已明令禁止代孕,但有需求就有市场,在利益面前,还是有很多人铤而走险。曾有代孕中介的负责人表示,每代孕一个孩子,就能获得二
期刊
几个文人,各办几本小刊,   你拉我入伙,我邀你進圈;   你夸夸我的诗作,我赞赞你的华章;   你推我大作上刊,我荐你小品入选;   你我都各自出名,哪个不是大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