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楠作品展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874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从电视剧自身的美学价值来看,一部扫黑除恶的电视剧能够将一种社会政治命题转化为一种电视剧的叙事命题,不仅表明中国电视剧类型的剧情升级与思想深化,同时也表明中国的电视剧创作与整个中国社会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高度同构的互文性关系.不论在作品中想表现什么,首先必须找到一种与所要表现的意义相对应的视觉形态与叙事形态.谁在推动剧情的发展,谁在决定人物的命运,谁在改变故事的走向,这才是我们进行电视剧叙事分析的重点所在.
2021年是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原主任、教授滑田友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他为中国现代雕塑创作与教育作出的突出贡献,研究他的艺术与人生,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勿失毋忘——雕塑家滑田友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于2021年11月24日至12月26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rn“勿失毋忘”,源于滑田友写在他日记本上的一个标题,滑田友对这个标题做了“特别”的艺术处理,字体设计别具一格,引人注目.
期刊
尼可·哈吉尼柯劳(Nicos Hadjinicolaou)是20世纪70年代崭露头角、在当时与T.J.克拉克齐名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其代表作《艺术史和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史的突破性文本.在此书中,他批判艺术史学科的主流范式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物,是阻碍将“艺术史”与“阶级斗争”关联讨论的障碍;他运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提出“视觉意识形态”概念,即在绘画形式中包含着的意识形态,图画生产正是视觉意识形态的实践与斗争;他坚持以“视觉意识形态”取代“风格”,并以大卫和伦勃朗的艺术生涯为证;他还
乔治·罗利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一位重要的中国美术史学者.他从意大利晚期哥特式绘画转入远东艺术研究,所参照的西方艺术史知识语境更多关涉中世纪,而非文艺复兴,是从视觉机制、图画设计观念、表意系统及其文化价值,而非模仿与再现自然来论述中国美术传统.罗利在洛伦采蒂和中国画研究的方法论上的贯通,揭示出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中国史知识系统的一个特定语境,即中世纪美术研究及其世界美术的视野.本文拟结合乔治·罗利的著述和文章,以及20世纪初期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的学术环境,就他的意大利晚期哥特式绘画和中国画研究的相关
工艺美术作品是彰显中国特色、弘扬民族精神的艺术瑰宝,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历史价值.整体上看,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是“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的核心思想,艺术家们自厚重历史中汲取灵感,以创新手法加以诠释,尝试用现代的语言与历史“对话”,在碰撞与交融中让古老的符码焕发新的内涵.具体而言,此次工艺美术作品展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即“大美术”视野、突出“工匠精神”和塑造“中国美学”.
在徐冰的作品中,围绕“书”所创作的一系列“文字艺术”可谓数量众多,根据其表现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对纯粹文字的追求;文字与书写的结合;文字与图像的互文.在文字、书写与图像的相互游戏中,徐冰的创作产生更多有趣的可能.
“读图时代”与“新媒体时代”的叠加,使传统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也对文学形成了挑战.“图”与“文”博弈,在图文书中表现得最为直观、典型.当下的文学创作实践表明,一方面,文学以内部的自我变革适应技术进步,通过对图像的吸纳和改造,以及对新媒体的创造性运用,以新的文体和新的批评方式的诞生,展现了其在发展历程中无限的审美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学以其在图文对峙中的在场,坚守了自身的主体性,继续发挥在构建人类精神世界中无可替代的优势,彰显了其作为语言艺术的永恒价值.
近十年来,“大女主”剧集的兴起和发展,伴随着两个时代发展的节点:IP元年与女性主义元年.但以先锋名义出世的“大女主”剧集,始终无法完全摆脱“玛丽苏”式的自我幻想和麻痹,这也一直是制约其自身发展的软肋.本文以“大女主”类型剧集的十年发展为线索,对比分析2021年热播的三部从不同层面关注女性命运书写的剧集——《北辙南辕》《我在他乡挺好的》《理想之城》,从而展望“大女主”剧集和该类型主要人物形象的突围可能与方向,即彻底放弃对菲勒斯拯救的幻想.
本文主要对剧本杀的流行进行文化分析,指出在剧本杀的剧情机制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符号化的剧情形象,它使剧本杀作为综合娱乐形式能够统一差异性的文化消费趣味.在剧本构造与游戏过程中,角色扮演对交流责任的消除以及剧本对现实的过度摹仿,共同抽空了“沉浸”的行动可能性,将之变为一种“好像沉浸”的情感刺激,取消了与现实问题的连接,剧本杀因而是生活戏剧化的一种空洞形式.
网络文学批评中新生代读者习惯使用“人设”一词指称书中人物的角色特征.笔者考察“人设”的来源和语义变迁过程发现,其所涵纳的“可能性”“想象性”的语义较传统的“人物形象”一词更切合网络文学强调读者参与的生产机制.“人设”因为承担着读者的“想象性”诉求,在网络文学平台遴选机制的推波助澜中,超越情节与环境上升为最重要的小说元素.为吸引读者,网络平台进一步“标签化”“人设”,使其进入大众视野,流行于日常生活.被“标签化”的“人设”在依照规定行为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时,也使网络文学人物的构建陷入类型化的困境.通过追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