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研究以人教版《语文》和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从二者的编制内容方面,分析二者的异同,同时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结论,发现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的特点与不足,并基于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模式对侗族地区语文教科书的编制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人教版《语文》;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侗族;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9-0003-03
引言
教师、学生、教科书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作为沟通学生和教师的媒介,教科书(也称为教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学材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2010年《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九章以及《省教育厅、省民委关于“十二五”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推进计划的合作备忘录》都对贵州省民汉双语教育科学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了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大力提升民族教育水平,2012年贵州省以小学人教版《语文》为蓝本,编译了《汉侗语文》教科书,在侗族地区施行。
学术界对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都从纵向和横向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分析研究,但是对于人教版教科书与民族地區乡土教科书的对比研究却相对较少。陈敏[6]主要从习作系统的题目选取、序列编排、横向关联三个方面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崔峦[15]主要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50—2000年这五十年之中出版的九套小学语文教材的出版历史背景进行研究考证。史玲玲[20]分别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分析。而本文分别以人教版《语文》和贵州版《汉侗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以他山之石,固本土之基。
1人教版《语文》与贵州版《汉侗语文》编写内容比较
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和贵州版《汉侗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为研究对象。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在中国大陆是使用率最高的教材之一,具有较强的适切性。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的编制主要是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蓝本来进行编译,虽然二者在内容、形式上大致具有一致性,但是作者在对二者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之后发现二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作者将从编写内容、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人教版《语文》和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进行对比研究。
1.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内容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科书内容编排主要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天地”以及“口语交际”六大板块。入学教育是用几幅图画向同学们展示学校生活以及学习看书写字时的正确做法。课文全书共20课,分四组进行,每组五课。为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每组识字和课文之后都安排了一个语文天地和口语交际,主要形式是练习题以及听说训练。书的最后几页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共400个字,要求会认,“生字表(二)”共100个字,要求会写。同时教材中有大量色彩丰富的插画,这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
一年级下册的教科书内容编排相对上册简单一些,共34篇必读课文,5篇选读课文,分为八组识字版块,每一组四到五篇课文,每一组后面都设有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来巩固教学。相比一年级上册,下册语文内容增加了5篇选读课文,同时在生字的学习上也有所增加。“生字表(一)”550个字,要求会认,“生字表(二)”250个字,要求会写。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内容除了编排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内容所体现的多元文化也非常丰富。作者在对一年级教科书的民族文化进行统计的时候发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教科书中少数民族文化所占比重相比其他文化微乎其微,也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涉及,因此作者讲统计范围扩大到十二册教材,对人教版小学语文共十二册的民族文化进行了统计,作者将民族文化分为外国、少数和华夏三个维度进行,据统计结果其中外国文化占民族文化的45%,华夏文化占民族文化的48%,而少数民族文化仅占民族文化的7%。其中《文成公主进藏》、《七月的天山》等文章都描绘和刻画了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民情,但是其他少数民族并未提及,由此可见少数民族文化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所体现的多元文化中所占比重会更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学生都应该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但这并不是要求语文教科书要大量的覆盖少数民族知识,而是要掌握一个“度”,能够把各少数民族的知识均衡公正的分布到每一册教科书中。虽然汉族文化是主流,但是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教育也理应包含少数民族文化。
1.2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编写内容分析。
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在编写的内容上除了译制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所包含的内容外,主要特点是在开头部分创新性的加入了“看图学侗文”这一部分和“汉侗文对照”部分。侗族在历史上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侗族新创文字的出现距今也只有六十多年左右,虽然从1958年开始,贵州省就开始在侗族地区进行侗文教学实验,但更多的是从侗文扫盲、侗文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并未在中小学进行侗文教学。直至1981年以后,贵州省才开始侗文进学校的教学实验。[32]在侗文教科书的编制方面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
2012年出版的《侗汉语文》教科书在一年级上册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与人教版一致,但是在汉语拼音版块之后创造性的加入了“看图学侗文”环节,共17课(kop1——kop17)。主要的内容是学会拼读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例如家禽、生活用品、动物植物、交通工具、人体器官以及侗族人特有的物品器具等。通过分析发现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与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在编写内容上的最大不同就是加入了“看图学侗文”部分,该部分的编入既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又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性,但是形式相对简单。 2问题分析与建议
2.1问题分析。
2.1.1人教版《语文》主要存在问题及分析。
笔者通过对人教版与贵州版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发现,不管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还是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都存在这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教科书里面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人教版小学语文共12册教科书,将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进行统计,其中少数民族的文化僅占民族文化中的7%,其中有六册教科书没有一篇文章是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年级上下两册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在以民族文化为视角下,人教版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但是本文的侧重点在于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作为辅助来探讨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所存在的不足,因此,本文将不对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做具体的阐述,如有需要,将在以后的课题中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2.1.2贵州版《汉侗语文》主要存在问题及分析。
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是在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蓝本的情况的进行编译的,因此其内容与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重合性,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科书,应该要体现本土性。通过对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内容缺少本土性。
本文通过对人教版与贵州版语文教科书进行比较,发现贵州版语文教科书与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是一种简单译制的关系,缺少本土性和创新性。民族地区的教育想要与汉族地区教育区别开来,首先就是教科书,只有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本土文化的教科书才能将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其次是《汉侗语文》教科书在进行编译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全盘翻译,包括识字、课文、诗歌等。
第二,形式过于单一。
民族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教育进行,但是通过分析发现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在民族文化的内涵上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唯一提到有关侗族相关文化的地方是在一年级上册看图学侗文部分,据统计,据共17课看图学侗文所涉及的共118个对象中,侗族特有相关内容共18个,仅占该部分的15%,例如侗族的鼓楼、服装等,所占比例非常小,而在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中并没有涉及到侗族的相关文化知识。小学语文教科书材是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启蒙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深刻的影响,对他们的观念的形成和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进行民族地区课程开发、教材编订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内涵的所占比重。
第三,课程资源不足。
贵州省从1958年开始逐步实行侗文扫盲、师资培训,但是一直到今天,贵州省侗族地区除了教材编订问题,侗族双语教育的另一大难题就是侗语师资的匮乏,很多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不懂侗语,只能进行普通常规汉语教学,在当地招募的侗语老师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教学水平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同时,进行侗汉双语教学,课时量增加,学生、教师负担都会加重,实施相对困难。因此,这就需要当地在科学的编订汉侗语文教材的同时也要培养汉侗双语教师。
2.2建议。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在世界各国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应积极借鉴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的新成果,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文化教育方式,设计适合本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课程[34],实现整个社会的多元共处,继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提高跨文化生存能力。民族地区的课程开发需要围绕着民族文化这个轴心进行,要将本民族文化核心部分充分的体现在课程中,在进行教材的编订时也应该充分的体现民族文化。
第一,增加侗族民族文化内容。
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是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蓝本而进行编译的,这样的民族双语教科书是缺乏本土性的,内容上也缺乏民族性,这属于民族双语教材编订的初级形式,我们应该不断地在探索中逐步完善和提高。在进行民族双语教科书的编订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受教育对象是谁。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面向的群体是侗族学生和少数非侗族学生,因此侗汉双语教科书的编订更重要的是教材内容要体现侗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的生活经验和乡土特色,使侗族学生喜闻乐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知识能够信手拈来。因此在进行民族双语教材的编订时应该要适当的加入侗族的民族文化,使侗族文化与现在的主流文化整合到一起,使他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虽然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创造性的加入了“看图学侗文”环节,但是只是简单的译制,因此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让侗族双语教材中的民族文化能够更加的丰富。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侗族文化丰富多彩,侗族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我们在进行教科书的编订时也应该注意形式的多样化,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是在编译人教版教科书的基础上加入了“看图学侗文”部分,但是形式过于单一。丰富的民族文化需要更丰富的教科书和教学形式为媒介来进行传承,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的编订出丰富多彩的教科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例如将民族特色物件、民俗民风、节日仪式等以章节的形式加入到语文教科书的必修或选修系统中中,并且开展双语教学。
第三,开发少数民族课程资源。
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的形式和内容来承载,因为过于单一的课程资源只会让人失去了解它的兴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每一个元素都可以作为扩展,每一种文化都可以进行挖掘。首先,侗族的史诗、歌谣、传说、民间故事、谚语等都是很好的素材,都应该在侗族乡土教材开发中得以充分体现。其次,作为民族地区的学校,若能立足本土,将本土民族民俗文化渗透进语文课程,就能形成鲜明的民族办学特色和学校品牌,要增加民族文化类乡土课程。
参考文献
[1]陈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崔峦.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史研究丛书:小学语文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史玲玲. 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孙伟霞. 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 2004.
关键词: 人教版《语文》;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侗族;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9-0003-03
引言
教师、学生、教科书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作为沟通学生和教师的媒介,教科书(也称为教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学材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2010年《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九章以及《省教育厅、省民委关于“十二五”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推进计划的合作备忘录》都对贵州省民汉双语教育科学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了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大力提升民族教育水平,2012年贵州省以小学人教版《语文》为蓝本,编译了《汉侗语文》教科书,在侗族地区施行。
学术界对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都从纵向和横向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分析研究,但是对于人教版教科书与民族地區乡土教科书的对比研究却相对较少。陈敏[6]主要从习作系统的题目选取、序列编排、横向关联三个方面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崔峦[15]主要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50—2000年这五十年之中出版的九套小学语文教材的出版历史背景进行研究考证。史玲玲[20]分别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分析。而本文分别以人教版《语文》和贵州版《汉侗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以他山之石,固本土之基。
1人教版《语文》与贵州版《汉侗语文》编写内容比较
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和贵州版《汉侗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为研究对象。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在中国大陆是使用率最高的教材之一,具有较强的适切性。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的编制主要是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蓝本来进行编译,虽然二者在内容、形式上大致具有一致性,但是作者在对二者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之后发现二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作者将从编写内容、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人教版《语文》和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进行对比研究。
1.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内容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科书内容编排主要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天地”以及“口语交际”六大板块。入学教育是用几幅图画向同学们展示学校生活以及学习看书写字时的正确做法。课文全书共20课,分四组进行,每组五课。为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每组识字和课文之后都安排了一个语文天地和口语交际,主要形式是练习题以及听说训练。书的最后几页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共400个字,要求会认,“生字表(二)”共100个字,要求会写。同时教材中有大量色彩丰富的插画,这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
一年级下册的教科书内容编排相对上册简单一些,共34篇必读课文,5篇选读课文,分为八组识字版块,每一组四到五篇课文,每一组后面都设有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来巩固教学。相比一年级上册,下册语文内容增加了5篇选读课文,同时在生字的学习上也有所增加。“生字表(一)”550个字,要求会认,“生字表(二)”250个字,要求会写。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内容除了编排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内容所体现的多元文化也非常丰富。作者在对一年级教科书的民族文化进行统计的时候发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教科书中少数民族文化所占比重相比其他文化微乎其微,也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涉及,因此作者讲统计范围扩大到十二册教材,对人教版小学语文共十二册的民族文化进行了统计,作者将民族文化分为外国、少数和华夏三个维度进行,据统计结果其中外国文化占民族文化的45%,华夏文化占民族文化的48%,而少数民族文化仅占民族文化的7%。其中《文成公主进藏》、《七月的天山》等文章都描绘和刻画了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民情,但是其他少数民族并未提及,由此可见少数民族文化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所体现的多元文化中所占比重会更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学生都应该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但这并不是要求语文教科书要大量的覆盖少数民族知识,而是要掌握一个“度”,能够把各少数民族的知识均衡公正的分布到每一册教科书中。虽然汉族文化是主流,但是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教育也理应包含少数民族文化。
1.2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编写内容分析。
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在编写的内容上除了译制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所包含的内容外,主要特点是在开头部分创新性的加入了“看图学侗文”这一部分和“汉侗文对照”部分。侗族在历史上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侗族新创文字的出现距今也只有六十多年左右,虽然从1958年开始,贵州省就开始在侗族地区进行侗文教学实验,但更多的是从侗文扫盲、侗文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并未在中小学进行侗文教学。直至1981年以后,贵州省才开始侗文进学校的教学实验。[32]在侗文教科书的编制方面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
2012年出版的《侗汉语文》教科书在一年级上册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与人教版一致,但是在汉语拼音版块之后创造性的加入了“看图学侗文”环节,共17课(kop1——kop17)。主要的内容是学会拼读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例如家禽、生活用品、动物植物、交通工具、人体器官以及侗族人特有的物品器具等。通过分析发现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与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在编写内容上的最大不同就是加入了“看图学侗文”部分,该部分的编入既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又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性,但是形式相对简单。 2问题分析与建议
2.1问题分析。
2.1.1人教版《语文》主要存在问题及分析。
笔者通过对人教版与贵州版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发现,不管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还是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都存在这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教科书里面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人教版小学语文共12册教科书,将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进行统计,其中少数民族的文化僅占民族文化中的7%,其中有六册教科书没有一篇文章是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年级上下两册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在以民族文化为视角下,人教版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但是本文的侧重点在于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作为辅助来探讨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所存在的不足,因此,本文将不对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做具体的阐述,如有需要,将在以后的课题中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2.1.2贵州版《汉侗语文》主要存在问题及分析。
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是在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蓝本的情况的进行编译的,因此其内容与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重合性,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科书,应该要体现本土性。通过对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内容缺少本土性。
本文通过对人教版与贵州版语文教科书进行比较,发现贵州版语文教科书与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是一种简单译制的关系,缺少本土性和创新性。民族地区的教育想要与汉族地区教育区别开来,首先就是教科书,只有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本土文化的教科书才能将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其次是《汉侗语文》教科书在进行编译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全盘翻译,包括识字、课文、诗歌等。
第二,形式过于单一。
民族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教育进行,但是通过分析发现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在民族文化的内涵上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唯一提到有关侗族相关文化的地方是在一年级上册看图学侗文部分,据统计,据共17课看图学侗文所涉及的共118个对象中,侗族特有相关内容共18个,仅占该部分的15%,例如侗族的鼓楼、服装等,所占比例非常小,而在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中并没有涉及到侗族的相关文化知识。小学语文教科书材是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启蒙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深刻的影响,对他们的观念的形成和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进行民族地区课程开发、教材编订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内涵的所占比重。
第三,课程资源不足。
贵州省从1958年开始逐步实行侗文扫盲、师资培训,但是一直到今天,贵州省侗族地区除了教材编订问题,侗族双语教育的另一大难题就是侗语师资的匮乏,很多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不懂侗语,只能进行普通常规汉语教学,在当地招募的侗语老师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教学水平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同时,进行侗汉双语教学,课时量增加,学生、教师负担都会加重,实施相对困难。因此,这就需要当地在科学的编订汉侗语文教材的同时也要培养汉侗双语教师。
2.2建议。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在世界各国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应积极借鉴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的新成果,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文化教育方式,设计适合本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课程[34],实现整个社会的多元共处,继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提高跨文化生存能力。民族地区的课程开发需要围绕着民族文化这个轴心进行,要将本民族文化核心部分充分的体现在课程中,在进行教材的编订时也应该充分的体现民族文化。
第一,增加侗族民族文化内容。
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是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蓝本而进行编译的,这样的民族双语教科书是缺乏本土性的,内容上也缺乏民族性,这属于民族双语教材编订的初级形式,我们应该不断地在探索中逐步完善和提高。在进行民族双语教科书的编订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受教育对象是谁。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面向的群体是侗族学生和少数非侗族学生,因此侗汉双语教科书的编订更重要的是教材内容要体现侗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的生活经验和乡土特色,使侗族学生喜闻乐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知识能够信手拈来。因此在进行民族双语教材的编订时应该要适当的加入侗族的民族文化,使侗族文化与现在的主流文化整合到一起,使他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虽然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创造性的加入了“看图学侗文”环节,但是只是简单的译制,因此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让侗族双语教材中的民族文化能够更加的丰富。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侗族文化丰富多彩,侗族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我们在进行教科书的编订时也应该注意形式的多样化,贵州版《汉侗语文》教科书是在编译人教版教科书的基础上加入了“看图学侗文”部分,但是形式过于单一。丰富的民族文化需要更丰富的教科书和教学形式为媒介来进行传承,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的编订出丰富多彩的教科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例如将民族特色物件、民俗民风、节日仪式等以章节的形式加入到语文教科书的必修或选修系统中中,并且开展双语教学。
第三,开发少数民族课程资源。
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的形式和内容来承载,因为过于单一的课程资源只会让人失去了解它的兴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每一个元素都可以作为扩展,每一种文化都可以进行挖掘。首先,侗族的史诗、歌谣、传说、民间故事、谚语等都是很好的素材,都应该在侗族乡土教材开发中得以充分体现。其次,作为民族地区的学校,若能立足本土,将本土民族民俗文化渗透进语文课程,就能形成鲜明的民族办学特色和学校品牌,要增加民族文化类乡土课程。
参考文献
[1]陈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崔峦.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史研究丛书:小学语文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史玲玲. 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孙伟霞. 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