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日语听说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严重,日语听说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教师必须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新的日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日语听说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 思路
日语听说教程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学科,是日语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们过多地注重单词与文法,而忽视了听说。在以前的毕业生中不乏获得日语等级考试一级的优秀学生,但企业给学校的反馈信息却令人吃惊:他们的听说能力只有三四级水平,这令日语教育者震惊与反思。作为日语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体系。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大纲、教学目标都是围绕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而制订的,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我们怎么会有大的突破呢?总是根据单一的教学大纲重复着单一的听说模式,“听录音”—“回答问题”—“再听录音”—“写出听到的每句话”这四部曲一成不变,而会话课因为等级考试不考而被听力课取代。综上所述,企业给出的反馈绝不是偶然的,那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必然结果。
日语听说教学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必须做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合的改革。学生经过三至五年日语专业的学习,绝不能再是“聋哑日语”。现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日语听说教学模式的改革的思路。
一、使用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
教材大多是围绕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而选用的教材,单一、枯燥,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无视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的提高。企业与社会都需要具有语言交际能力的人才,故教师应选用贴近实际生活并让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如比较流行的《日语新干线》、《贯通日本语》等。这些教材不仅有日本最新的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角度了解日本的现状,而且配有CD、磁带,除此之外还有练习题及解析,可以说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只有选用了对学生既实用又感兴趣的教材,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听说课才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语言交流的平台,从而提高听说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日本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日本文化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时常发生,只有了解了日本的文化底蕴才能避免错误的发生。比如说日本人在拒绝时不大使用いいえ,而采用比较委婉、暧昧的表达方式,避免出现生硬的表达方式。如:日曜日、紅葉を見に行きませんか。日曜日ですか。日曜日はちょっと。ちょっと原意是稍微、一点的意思,但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委婉地拒绝,日本人一般不会直接说不想去看红叶,如果没有了解日本的文化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中日两国虽然同属于东方文化,但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日本风俗习惯、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三、鼓励学生开口说日语
能够与人流利地交流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而学生却总是羞于开口说日语,导致很多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进展缓慢。针对这一现象,鼓励学生“开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普遍都很喜欢看动画片,如《蜡笔小新》、《千与千寻》、《神奇宝贝》等。教师可以选择一段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或是动画片中比较经典的内容,在不放声音的情况下让学生用日语说出动画片的大致意思。对于初学者可以限定使用汉语的次数,比如一年级的同学使用10次,二年级的同学使用5次,三年级开始必须是全部用日语表达。听到使用汉语一次在黑板上画一下,避免引起争议。口语练习结束后比一比哪位同学形容得最精彩,最后一边放动画片一边放声音,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日语说得较好的学生要进行适时适度地表扬,对于还不是说得很好的同学给予真诚地鼓励,以免学生丧失自信心。
四、营造日语听力的氛围
要提高日语听力水平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新教材都有配套的磁带或CD,为学生听课文和会话原音朗读提供了条件。学生在听完原音朗读之后可以自己录音朗读,并与原音相比较。在学习中纠正自己的发音错误,在训练中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一举两得。
职业学校相对于初中与高中而言时间较为宽裕,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成立日语俱乐部、日语角等,为学习日语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第二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视野,锻炼听说能力。如创设一个“面接”的场景,让学生来表演。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日语演讲比赛、日语歌曲比赛、日语小品比赛等等。每天坚持听日语广播,充分利用学校的外教资源,主动与外教交流,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日语学习氛围。
五、结语
学习是苦根上结出的甜瓜,要拥有出色的听说能力必须花工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日语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增强毅力,以达到《论语》里所说的学习的最高境界——“乐之”,加强听、说、读三个环节的练习,以提高自身的听说能力。
关键词: 日语听说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 思路
日语听说教程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学科,是日语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们过多地注重单词与文法,而忽视了听说。在以前的毕业生中不乏获得日语等级考试一级的优秀学生,但企业给学校的反馈信息却令人吃惊:他们的听说能力只有三四级水平,这令日语教育者震惊与反思。作为日语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体系。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大纲、教学目标都是围绕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而制订的,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我们怎么会有大的突破呢?总是根据单一的教学大纲重复着单一的听说模式,“听录音”—“回答问题”—“再听录音”—“写出听到的每句话”这四部曲一成不变,而会话课因为等级考试不考而被听力课取代。综上所述,企业给出的反馈绝不是偶然的,那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必然结果。
日语听说教学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必须做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合的改革。学生经过三至五年日语专业的学习,绝不能再是“聋哑日语”。现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日语听说教学模式的改革的思路。
一、使用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
教材大多是围绕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而选用的教材,单一、枯燥,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无视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的提高。企业与社会都需要具有语言交际能力的人才,故教师应选用贴近实际生活并让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如比较流行的《日语新干线》、《贯通日本语》等。这些教材不仅有日本最新的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角度了解日本的现状,而且配有CD、磁带,除此之外还有练习题及解析,可以说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只有选用了对学生既实用又感兴趣的教材,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听说课才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语言交流的平台,从而提高听说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日本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日本文化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时常发生,只有了解了日本的文化底蕴才能避免错误的发生。比如说日本人在拒绝时不大使用いいえ,而采用比较委婉、暧昧的表达方式,避免出现生硬的表达方式。如:日曜日、紅葉を見に行きませんか。日曜日ですか。日曜日はちょっと。ちょっと原意是稍微、一点的意思,但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委婉地拒绝,日本人一般不会直接说不想去看红叶,如果没有了解日本的文化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中日两国虽然同属于东方文化,但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日本风俗习惯、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三、鼓励学生开口说日语
能够与人流利地交流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而学生却总是羞于开口说日语,导致很多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进展缓慢。针对这一现象,鼓励学生“开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普遍都很喜欢看动画片,如《蜡笔小新》、《千与千寻》、《神奇宝贝》等。教师可以选择一段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或是动画片中比较经典的内容,在不放声音的情况下让学生用日语说出动画片的大致意思。对于初学者可以限定使用汉语的次数,比如一年级的同学使用10次,二年级的同学使用5次,三年级开始必须是全部用日语表达。听到使用汉语一次在黑板上画一下,避免引起争议。口语练习结束后比一比哪位同学形容得最精彩,最后一边放动画片一边放声音,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日语说得较好的学生要进行适时适度地表扬,对于还不是说得很好的同学给予真诚地鼓励,以免学生丧失自信心。
四、营造日语听力的氛围
要提高日语听力水平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新教材都有配套的磁带或CD,为学生听课文和会话原音朗读提供了条件。学生在听完原音朗读之后可以自己录音朗读,并与原音相比较。在学习中纠正自己的发音错误,在训练中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一举两得。
职业学校相对于初中与高中而言时间较为宽裕,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成立日语俱乐部、日语角等,为学习日语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第二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视野,锻炼听说能力。如创设一个“面接”的场景,让学生来表演。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日语演讲比赛、日语歌曲比赛、日语小品比赛等等。每天坚持听日语广播,充分利用学校的外教资源,主动与外教交流,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日语学习氛围。
五、结语
学习是苦根上结出的甜瓜,要拥有出色的听说能力必须花工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日语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增强毅力,以达到《论语》里所说的学习的最高境界——“乐之”,加强听、说、读三个环节的练习,以提高自身的听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