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真切含蓄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so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后期的作品,写李煜国破入宋后孤苦哀痛的心情,是思念故国、痛悔交加之作。
  词的上片是秋日即景抒情。词人开篇即道破词旨,开门见山。“往事”“堪哀”是李煜作为一个“降皇帝”不可排解的情绪,而此处加一“只”字,痛切心情更加深沉。“哀莫大于心死”,如能有机会回到从前,或者卷土重来,词人也许“哀”之外还有别想,可是“只堪哀”,说明词人已彻底绝望,近乎心死。所以这种心情不仅对“景”,对什么都已“难排”了。而且,词人面对的还是囚居生活中寂寞惨淡的秋景,“秋风庭院藓侵阶”,死一般的沉寂,满目凄凉,词人既不想卷帘相看,也不能卷帘相看了,因为这秋景只能徒增悲伤。“终日谁来”是由前面的秋景感发。“藓侵阶”已是终日无人来的具写,词人这里又加“终日谁来”,看似重复,其实不然。终日无人来是明写,而终日总有一丝企盼、半点希冀望人来,细致入微地刻画出词人矛盾、复杂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寓意深刻而又不露痕迹。
  词的下片写词人悲观绝望之余对“故国”的沉思,抒写自己的失国之悔、亡国之痛。回首故国,再不是往昔的“车如流水马如龙”,而是宫宇荒凉,尘封土埋罢了,正所谓劉禹锡诗中的“金陵王气黯然收”。想当年,看如今,词人的感情只能是更加凄凉哀怨,只好抬头望月,低头无语。上片词人写的是昼景,这里“晚凉天净月华开”,写的是夜景。月夜常相见,可天净月白下的人已不同,面对这大好秋光,回首中一切繁华绮丽皆已成空,词人禁不住无奈倍增、哀痛更盛,只得为虚影一哭,为幻景一恸,为倒映在秦淮河上的“玉楼瑶殿影”而一掬辛酸之泪了。这一“想”,有悔恨,有怅惘,既绝望至深而又眷恋无穷,既切肤切齿而又至幻至空,词人情怀难以言明。结尾一句着一“空”字,与开篇“只”字相呼应,在无比空虚中寄寓了无比的凄愁和无奈。
  全词上片写昼、下片写夜,上片实、下片虚,日夜相映,虚实相生,“日夜并举,用突出的形象,作高度的概括”(詹安泰语)。词中实景少,虚境多,以心境造景,还以虚景衬情,手法灵妙,笔意别致,如对景长歌,梦醒浩叹。语言明白而至切,把词人孤苦怅恨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是李煜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其他文献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相信大部分人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这是战国思想家荀况说过的一句话,其意义如果只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那就是:从脚下出发。   从脚下出发,要做到实事求是,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伊索寓言》中有一个“乌龟和老鹰”的故事。一只乌龟看到老鹰能在高空中自由翱翔,非常羡慕,再三恳求老鹰,非要学习飞翔不可,老鹰无奈,只能抓着它,飞到空中把它扔了下去,结果乌龟從空中
期刊
对于一些在澳留学生做代购生意的现象,有一大批人认为出国留学不是出国做生意,这些从事代购生意的留学生是不务正业。   而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包容他人的自主选择,不必对留学生做代购生意横加指责。   为什么有的人一听到学生做代购就摇头?恐怕和传统思维有关系。传统思维认为,读书做学问,就要“两耳不闻窗外事”,“求学”与“赚钱”不可兼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要知道,时代变了,思维也应随之变化。
期刊
前不久,浙江省教育厅、省少工委等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指导意见》,要用3年左右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氛围,今后学生的家庭作业,学校还得安排适量的劳动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现在一些孩子缺乏劳动体验,这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学校教育方面,在应试教
期刊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闪烁的霓虹,没有林立的高楼;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只有饱经风霜的生活;在城市的尽头,有这样的一群人。(对比句,交代环境;排比句,感情深沉。三句层次清晰,逐步具体。“一群人”暂不点出是学生,以留悬念。)  而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人們会如何称呼我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子女?还是农民工二代?称什么我们都不会在意。(没有明确交代人物的身份,影响了文章的入题。)  我们自小
期刊
夜归  周 密  夜深归客倚筇①行,冷磷②依萤聚土塍③。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赏析】  周密(1232年~约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苹洲,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后居吴兴(今属浙江)。早年随父往来闽、浙,景定年间,为临安府幕属,后监和剂局、丰储仓,为义乌令。宋亡后不仕。其词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著有《草窗旧事》《齐东野语》等。  绝句开门见山。“夜深归客”四字,既点
期刊
“我以为我活了下来。”  一位脸色苍白,面部深深凹陷的男人站在法官面前。他的灰白色头发凌乱不堪,眼里充满血丝,血肉在他身上都不再表现出活力,皮肤松垮垮地垂下。这个男人,曾是一位军人,把血气方刚的青壮年都献给了国家发动的战争,如今却好像被抽去了灵魂。  “法官大人,我有罪。我的身体恐怕撑不到出狱那天了,我将把这一切都倾诉出来,好留个记录。先谢谢您,记录员先生。”  “我以为我活了下来,现在想来,真不
期刊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闪烁的霓虹,没有林立的高楼;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只有饱经风霜的生活;在城市的尽头,有这样的一群人。  而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人们会如何称呼我们?无论是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子女,还是农民工二代,我们都不会在意。(改为陈述句,表意明确了。)  我们自小生活在家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心灵(“灵魂”改为“心灵”较为恰切)在田野里抽穗拔节。我们有带着泥土气息的小名,我们会
期刊
如今,手機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物品,差不多人人都至少有一部手机,那么,手机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随着手机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更加智能化。而手机的发展也带动了其相关产品的发展,如充电宝、智能手环,等等。它们方便了手机的使用,也能够随身携带。  微信是手机的一项重要功能,大家可以不用打电话,直接聊天或在朋友圈里发消息,这样既方便,又省电话费。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每时每刻了解彼此的动态
期刊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風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期刊
一、头衣(冠、冕、巾)  冠,从月从人从寸,会意字,寸是手,以手持月戴人头上为冠。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用以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冕,从月(即古帽子)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上有长方板叫廷,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天子有十二旒。  古時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