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导学开辟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a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学式教法的核心是“导”,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指点下,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能力。“导”的目的在于“学”,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导”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导”不仅难度大,而且“导”的方法也需要灵活多样。
  
  一、自我稚化。
  
  教师闻道在先,学生知理在后,有些东西,在我们教师看来懂了,但是学生看来还似是而非。学生在感受、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不善于利用自己已经储备的知识,忽视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有一种新的“推动力”,具体讲,就是在语文教师自我稚化之后,其教学活动就能变成一种使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教师的练习设计、启发提问、授课的深浅度,非常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学起来才有味。你讲得很深,自以为下了功夫,事后效果不好,不要只是抱怨学生,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有不少语文课活跃不起来,往往上成了“哑巴课”?为什么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用那么多“是不是”提问?为什么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搞一统化的僵化模式?为什么学生惧怕作文、产生畸形的语文心理?这都是教师在“导”中没有“装糊涂”,片面地去搞“居高临下”的教学门路。
  教师在“导”中的自我稚化,首先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进入“角色”,并非只是一个教师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代表性的学生角色,并且要以“学生角色”为主,这样才能教好一堂课。其次,教师要处理好语文课总体上的深浅度,而这一深浅度是在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同时灵活确定的。因此。从这个意义讲,教师要“当学生”,这也是教师应具备学生观的最实际的导学体现之一。
  
  二、制造“混乱”。
  
  为了促使知识的深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疑向无疑转化,而无疑之时又可促其有疑。有时候,学生的无疑很可能是暂时的假象,这时往往需要教师抛出一些问题,促其思索。有时候,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乱了,学生思想出现混乱了,并不是坏事,恰是教师引导的好机会!由此看来,教师时不时地还可充当“制造混乱”的角色。敢不敢乱,往往反映教师是否成竹在胸,是否善于驾驭学生,是否具有将学习引入纵深的能力。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倒是处于无疑的状况中,这样的状况对吸收知识是不利的,是被动的,消极的。如何使学生向有疑转化,使课堂“乱”起来,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所谓“吃透两头”,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所谓“知己知彼”,“己”就是教师肚里一套,“彼”就是学生那一方。教师安排漏洞、矛盾,设置障碍、伏笔,更受欢迎的似乎还是讨论式。讨论式之所以受欢迎就在于七嘴八舌,各种疑问、看法、答案不打一处来,这就动员了全班学生一起比较,判断是非曲直,思考、讨论道理原因,原来认为无疑之处会冒出疑问来。而且因为看法不止一个,就能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讨论的要求。因此制造“混乱”引发讨论,积极思维,从而让一个个矛盾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得到圆满解决。
  
  三、讲究提问。
  
  导学中好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为导学中的课堂提问方法作一些粗浅归纳
  (一)激触发散法,即激发学生的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从多方面探求答案。如阅读《殽之战》,对穆公“不替孟明”之举,可让学生作出各自的评价。经过议论,他们分别提出了宽宏大量,襟怀坦白,既往不咎,用人不疑等看法,这叫“同型发散”,它是围绕与问题直接提供的非同一类信息发散的;还可围绕问题间接提供的非同一类信息发散。例如:假如穆公不是采取文中的做法,他又有可能怎样做呢?在这一设问的激发下,他们分别又举出恼羞滥杀罪人的诿过,因眚弃材,成败论人等推想。这叫“异型发散”。
  (二)悬疑推想法,即对一些结尾含蓄,耐人回味的课文,阅读完,正当同学们遐想连绵,不忍遽去之际,可顺势悬疑,让它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推想情节的发展或人物的命运。如《警察和赞美诗》读后,可先这样设问:在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苏比内心还会掀起“革命”吗?他还有可能做个“好样儿的人”吗?试以《“安乐窝”里的苏比》为题,叙说一段故事,这是顺着原文情节的发展悬疑的,叫顺推法;也可违背原文情节的发展悬疑,如:假若在古老的教堂,苏比没有遇见警察,“新的意境”将激励着他怎样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呢?他能实现“烜赫一时”的“雄心壮志”吗?试以《“新的意境”激励着他》为题,给苏比续写一段奋斗史,这叫悖推法。
  (三)引唤联想法,即唤起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必须能有思维的引申、推导、转换参与,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学高年级学生,要特别着重培养他们“会景生心,体物得神”(王夫之)的能力。如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无我之境”,怎样理解“无我之境”?它是指纯景物描写吗?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有相似联想的能力,才能理解所谓“无我之景”,实际是移情于物,“物”“我”交融。作者借“日夕”、“飞鸟”抒写的是自己的理想和志趣。也可由事物间时空的接近引发联想。如上述句中的“鸟”,和《归鸟》中的“翼翼归鸟,桐林徘徊”中的“鸟”,在飞行的空间、飞行的情态方面是否一样?显然不同,前句中的“鸟”,翱翔于山野田园上空,悠然自得,恬静闲远。后者从官场飞向园途中,心绪厌倦,意态匆匆。这就是由鸟而及其飞行空间的接近联想。
  
  蒋镇一,教师,现居江苏靖江。
其他文献
雪女:你是1990年应美国布朗大学邀请,任驻校作家与访问学者,这之后就留在此校工作的吗?  雪迪:我是在1989年9月收到美国布朗大学英语系的邀请,请我为该系的驻校作家、访问学者。当时用了3个月才拿到护照,不得不辞退工作;仅用了3天就拿到了签证。布朗大学有东亚系,有一个很强的中国语言系,本以为我会被安置在那里;但大学的写作项目中心是在英语系,这个中心在美国非常有名, 因为它的教学自由和高质量而享誉
路遇一阵风  没有人喜欢这种猝不及防  我喜欢,风携着雨  吹过枝头和街路  一生行走,多像纸船在漂泊  又有几人到达彼岸  风也吹过我的头顶  它把我当成万物的一部分  我是万物生长的那一截  接受風,大水和暗夜  风最微弱的闪电也能打开暮色  有人做出两种选择  看风看雨,藏起不安份的心  有人在风雨中埋头赶路  一枚白果的安身立命,被风折断  它滚落,交出青春和花瓣  交出所有的风情和袭人的
笔者参加了2006年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对于考生作文失分情况有所分析,仅述两点,以供今后考生参考。    一、思维偏颇难得分    中国有句名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就是说什么事都得有个基本的规则,否则就会乱套。我们对人、对事、对历史的认识,都要符合历史潮流、时代潮流、认识潮流,逆潮流而行用个人偏颇的认识妄下断言,说诸葛亮是马屁精,只会遭到人民的唾弃的,瞎编乱造,更能看出写作者的浅薄无知
幸好没有错过  儒雅的馆陶,穿长袍的馆陶  先生的馆陶  我所恰逢的都叫古色古香  葫芦是大大小小的善举  奉为生活的座上宾  一面池塘,馆陶最小的水波潋滟的村镇  刚出浴的握画笔的姑娘叫荷  在寿东村,小麦,谷子身着布衣  最美的劳动者  向春天敞开怀抱  墙壁白色的封面上,粮食挨着粮食  或叙事,或抒情  或凑在一起  说着家长里短  大凡独特的文字,单用眼睛是不够的  而作为村庄的点睛之笔 
酝酿了一个夏季的雨水  被大地悉数收藏  万物自带法则  谁能预言雨过天晴  这天空撒落的珍珠  成为黑夜的眼睛  天空有时就是人的一张脸  阴晴圆缺完全凭借心情  这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多了  一層疑虑  风吹云散,是八月的假相  天真的空了  我们会觉得一无所有  只剩下一种沉重的辽阔  围棋  指上的江湖,黑白分明  穷尽中国人的智慧  千变不如顿悟  万化的意境不落一颗云子  一把折扇收放自
鸽子,鸽子  白衣胜雪。在短暂的春天  打开窗子,让进她们  合上经书,让风筑巢  让雨掘开天空的深井  取水,生火,沏茶  鸽子,鸽子  爱情美妙,树叶婆娑  法度自由。我愿和天气一样  变幻无常  我愿默默念诵——  春天美好,人间宽阔  一张纸上的敦煌  灯火璀璨  洞窟里,那典籍刚刚合上  烛火刚刚点燃。超度的人  他还没有回过身来  夏天,就举着火把而来——  大地温暖,爱情滋润  美好
日头一晃,一天就没了  大树和飞鸟陷入黑暗之中  远方仍有灯光闪烁,列车轰鸣  驶向未知的星空  大地沉静,而许多道路倾斜  抖落悲欣交集的脚步声  像闪电一闪而过,没有方向  我们透支着短暂的一生  回首和离开都是一次颠沛流离  时光吐露我最后的归程  每个人的心跳都不一样  每个人的心跳都不一样  源于生活的喜怒哀乐  和內心的爱恨情仇  如花开,如雪落  如你念念不忘的故土  故土上的草木、
他紧握手柄操控着屏幕  屏幕也操控着他  他是屏幕里的那个少年  坐在屏幕前玩耍自己  他被游戏虚拟  开着赛车,拿着枪支,刀具  成为冷面杀手  他杀人,制造车祸,犯下的罪不用负責  他没有父母,来历不明  是一款软件里的一个程序  他没有眼泪,没有血液  被一只手柄控制  游戏一停他就消失  一对夫妻在一堆代码里翻找  喊着“儿子”  辞  一场感冒之后我辞别了发烧咳嗽嗓子发炎以及骨节疼痛  
怀旧帖  桐油可以点灯  山楂树下可以眺望乡愁  补丁用来提倡美德  檐水滴漏用来计数和治疗失眠症  青涩是大地最初的基因  养鲸记  我养过三尾鲸  大的为鲸,小的为豚  最小的小海豚,人们称之为海的女儿  鲸喜欢浮游至海面喷水、吸氧  豚喜欢玩耍嬉戏,逗鱼类和人类开心  海的女儿最顽皮,也最喜欢探险  游遍了各个大洋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如果长出一对天使的翅膀  她一定会飞上珠穆朗玛一览众山
中学语文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中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鲁迅先生的得意之作。这篇小说意在达到“揭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之目的。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揭示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这一主题首先主要是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这一经典形象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