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方法,提出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引出新知、营造探究氛围、以问题指引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情境;探究;问题解决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勇于争论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机制,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呢?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此作了一些总结。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愿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造成生疑、质疑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而引出新知。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让学生在认知的矛盾冲突中渴望释疑,产生“发现”意愿。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创设的情境,提出一些供学生讨论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数学思想,培养自主发现的能力。
例如:在教“比例尺”时,笔者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把地图发给学生,问:“如果你想到某个地方旅游,拿着地图能知道它实际离我们有多远吗?”
“老师能够,只要你在地图上指出某个地方,老师就能准确说出它的实际距离。”
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指出地点。果真老师能一一说出,这时,学生倍感新奇,老师是有诀窍还是乱说一通?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强烈的求知欲已激发了探索新知的热情。
2.结合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现实生活中的打折、股票等都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如选取节假日各种商品打折出售的实际例子分析,使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联系股市行情的升降起伏学习折线统计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结合体育运动会各国或各队夺得的金牌数绘制统计图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提出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的愿望。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两道题来导入新课:
(1)修一条长600米的水渠,由甲工程队修建需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2)把上题水渠长改为1200米,其它条件不变,问题不变。学生做完后惊奇地发现两题结果相同,工作总量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设疑,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而得出可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自然而然地引出例题“一项工程”。这就使学生在惊喜之余急切地想探究其中奥秘发现新知,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活动中。
二、营造探究氛围,引导自主发现
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探究,改变“重结果、坐着学”为“重过程、做中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探究互动的因素,组织学生操作、讨论,营造自主探究氛围,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过程,总结一般规律,自主发现新知。
1.故意示错,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之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如笔者在复习“平行线”时,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掌握得好的同学马上反对,但老师却“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最后老师才“认输”,并向学生“道歉”。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的智力进行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的知识,增强了立体空间的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2.抛出课题,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前,组织学生调查市场的价格或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就能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学习比例后,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旗杆。实际观察后的学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爬上去量、量旗杆的绳子、量旗杆旁边的课室高度,还有用影长与竿长的比例关系去测量和计算。老师选择几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分组测量、计算,最后汇总,交流讨论。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看到生活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培养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带着问题,利于主动探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寻求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例如: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幾种方法?笔者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动手,最后探索出用“绕”、“滚”、“截”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了“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这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就能使学生形成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当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时,笔者又引出了甩小球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这些方法测量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圆,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不但麻烦,不精确,有的根本无法测量。就在学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由联想到猜想,并再次观察甩小球游戏,最终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
这个问题教材未呈现有关内容,许多教师都不做解释,学生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而笔者通过甩小球游戏等逻辑严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生成“结论”的能力,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突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获得。
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机制,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能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祖琴.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刘中广.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兰州:数学教学研究,2004(02).
[3]鲍里奇.有效教学行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
【关键词】情境;探究;问题解决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勇于争论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机制,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呢?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此作了一些总结。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愿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造成生疑、质疑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而引出新知。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让学生在认知的矛盾冲突中渴望释疑,产生“发现”意愿。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创设的情境,提出一些供学生讨论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数学思想,培养自主发现的能力。
例如:在教“比例尺”时,笔者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把地图发给学生,问:“如果你想到某个地方旅游,拿着地图能知道它实际离我们有多远吗?”
“老师能够,只要你在地图上指出某个地方,老师就能准确说出它的实际距离。”
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指出地点。果真老师能一一说出,这时,学生倍感新奇,老师是有诀窍还是乱说一通?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强烈的求知欲已激发了探索新知的热情。
2.结合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现实生活中的打折、股票等都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如选取节假日各种商品打折出售的实际例子分析,使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联系股市行情的升降起伏学习折线统计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结合体育运动会各国或各队夺得的金牌数绘制统计图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提出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的愿望。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两道题来导入新课:
(1)修一条长600米的水渠,由甲工程队修建需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2)把上题水渠长改为1200米,其它条件不变,问题不变。学生做完后惊奇地发现两题结果相同,工作总量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设疑,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而得出可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自然而然地引出例题“一项工程”。这就使学生在惊喜之余急切地想探究其中奥秘发现新知,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活动中。
二、营造探究氛围,引导自主发现
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探究,改变“重结果、坐着学”为“重过程、做中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探究互动的因素,组织学生操作、讨论,营造自主探究氛围,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过程,总结一般规律,自主发现新知。
1.故意示错,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之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如笔者在复习“平行线”时,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掌握得好的同学马上反对,但老师却“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最后老师才“认输”,并向学生“道歉”。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的智力进行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的知识,增强了立体空间的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2.抛出课题,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前,组织学生调查市场的价格或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就能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学习比例后,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旗杆。实际观察后的学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爬上去量、量旗杆的绳子、量旗杆旁边的课室高度,还有用影长与竿长的比例关系去测量和计算。老师选择几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分组测量、计算,最后汇总,交流讨论。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看到生活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培养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带着问题,利于主动探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寻求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例如: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幾种方法?笔者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动手,最后探索出用“绕”、“滚”、“截”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了“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这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就能使学生形成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当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时,笔者又引出了甩小球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这些方法测量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圆,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不但麻烦,不精确,有的根本无法测量。就在学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由联想到猜想,并再次观察甩小球游戏,最终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
这个问题教材未呈现有关内容,许多教师都不做解释,学生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而笔者通过甩小球游戏等逻辑严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生成“结论”的能力,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突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获得。
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机制,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能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祖琴.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刘中广.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兰州:数学教学研究,2004(02).
[3]鲍里奇.有效教学行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