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的对外翻译——以欧盟法的翻译策略、实践及经验为镜鉴

来源 :外语与外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aia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外译是中国法在全球法律多元格局下构建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一带一路”倡议的展开,要求中国法以更开放的姿态,对外传递中国法话语.中国法的外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同普通法、大陆法、伊斯兰法中主要法律话语的交流.中国法应以独立而合作的姿态表达新话语,为全球法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通过分析对比,本文发现,欧盟机构多年来寻求构建独立的欧盟法话语,这一重任首先在法律翻译上.其兼采同化和外化翻译策略,为欧盟法的独立构建和认同提供坚实支撑.中国法的外译可借鉴这一经验,以基于语境为导向的翻译策略,表达中国特色法律话语.
其他文献
<正>今年二月间,蒙古人民共和国著名元史学家车·达赖博士及其随员珠格德尔先生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进行了学术访问,并与历史研究所和语言研究所的部分科研人员进行了学术座谈,互相介绍了学术研究进展情况。
引用不仅提示互文、提供言据,而且积极参与作者身份建构,然而鲜有研究细致探讨引用行为对于特定学术身份建构的影响.考虑到学术写作中文献评价的普遍性以及专家学者学术引用
语用论辩话语研究大多强调论辩话语的重构和评价,却忽视论辩双方动态建构的身份(即语用身份)对论辩过程和论辩策略的影响.本文将语用身份的概念融入语用论辩学理论,建构基于
因果关系一直是诸多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初始/持续因果关系的研究是对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深化,引起了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国内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因此,介绍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