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背景下,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实现数学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同步提升。探究式教学是对当前新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应用,它在切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前提下,强调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便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深入挖掘他们的数学潜能,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认真研判新形势,解读数学新课标,摒弃传统教学观,准确把握数学核心素养内涵,改变课堂结构,开展探究式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学习的体验,以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8-0197-02
1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变化
1.1 体现教育目标综合性
传统教学局限在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教师关注的重心是学生学了什么,学了多少。如今,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已悄然转变,要求教师把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充分地结合起来,创设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关注学生的良性、健康发展,体现教育目标的综合性。
1.2 体现教育评价的动态
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教学评价,尤其在教育目标重新定位之后,教学评价也需要作出对应的变革。在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评价方式也开始重视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态度及思想品质等终身发展所需的素养,实施综合动态的教育评价。
1.3 体现内容选择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教教材,考教材,所以教师和学生受到一本数学书的约束。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内容的选择提出新的要求,体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师生要突破教材的制约,从生活中学数学,到生活中用数学,这就进一步丰富了数学的外延;同时还加强了数学学科跟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符合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提升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
2 核心素養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
2.1 构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学生只有产生了探究动机,内在的学习动力才会被唤醒,课堂的主体性才能体现,才会以主动、积极的情绪投入数学探究学习中。实践证明联系生活创设小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者在熟悉的生活体验引导下,运用数学知识独立地解决相关问题,不断把探究学习推向更高的层次。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
(1)到生活中找角。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到生活中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2)用笔画角。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角,用笔画下来。
(3)认识角。学生将课前的观察、操作,带到课堂,结合书面知识认识角,指出所画角各部分的名称。
(4)判断角。主要是巩固提高学生对角的认识,以游戏的形式,抢答课件出示的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等。
(5)最后运用角的知识回到生活。
这个环节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角,并量出大小,数出物体角的多少,推测这些物体的名称。这样的教学设计,浅入深出,循序渐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将抽象问题生活化、直观化,学生容易建立起数学模型,形成数学思维,同时这个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体验,教师考虑的是学生如何学,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
2.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需求
教学情境是有效学习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所具有的场景性与感染性影响着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优势,激发学生探究需求。教学情境主要是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场景,包括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学活动的设计等。
如在学习“轴对称”时,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向学生出示故宫的建筑视频,在学生观看时思考问题: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大致得出“左右一样”的结论时,教师让学生打开课本,观察展开的两边有什么特点?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以中心线左右重叠”。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引导下,逐步掌握轴对称的特点,得出结论。
数学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生活体验,将知识和生活相联系,利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形象直观,而且便捷高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同时,在新形势下,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虚拟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习情绪,满足探究需求。
2.3 设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动机产生不是感知,而是问题。问题情境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引导性,不可背离教学目标的随意问,既浪费了课堂时间,也没有效果;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体现学生认知的过度。太难的问题,学生无从入手,打击学生的探究信心,过于简单,不足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发散性,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给予学生多一些自由发挥的机会。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要保障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个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不同的见解。
2.4 引导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
小学生思维活跃,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对未知的领域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在猜想与假设的驱动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猜想情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三角形的好处是什么?如果把带有三角形的物品改为其他图形,会什么结果?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虚拟情境,学生在自选商场购买学习用品时,要求用品要多样,同一学习用品不少于一件,猜想:怎样向售货员付款?这种问题的设计,无疑能激发学生的猜想,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数学探究,进而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习惯的训练,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
总之,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得人们越发重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需紧跟时代步伐,摒弃传统教学观念,落实新理念下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坚持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深入发展,使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永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6).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8-0197-02
1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变化
1.1 体现教育目标综合性
传统教学局限在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教师关注的重心是学生学了什么,学了多少。如今,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已悄然转变,要求教师把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充分地结合起来,创设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关注学生的良性、健康发展,体现教育目标的综合性。
1.2 体现教育评价的动态
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教学评价,尤其在教育目标重新定位之后,教学评价也需要作出对应的变革。在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评价方式也开始重视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态度及思想品质等终身发展所需的素养,实施综合动态的教育评价。
1.3 体现内容选择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教教材,考教材,所以教师和学生受到一本数学书的约束。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内容的选择提出新的要求,体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师生要突破教材的制约,从生活中学数学,到生活中用数学,这就进一步丰富了数学的外延;同时还加强了数学学科跟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符合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提升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
2 核心素養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
2.1 构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学生只有产生了探究动机,内在的学习动力才会被唤醒,课堂的主体性才能体现,才会以主动、积极的情绪投入数学探究学习中。实践证明联系生活创设小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者在熟悉的生活体验引导下,运用数学知识独立地解决相关问题,不断把探究学习推向更高的层次。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
(1)到生活中找角。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到生活中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2)用笔画角。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角,用笔画下来。
(3)认识角。学生将课前的观察、操作,带到课堂,结合书面知识认识角,指出所画角各部分的名称。
(4)判断角。主要是巩固提高学生对角的认识,以游戏的形式,抢答课件出示的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等。
(5)最后运用角的知识回到生活。
这个环节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角,并量出大小,数出物体角的多少,推测这些物体的名称。这样的教学设计,浅入深出,循序渐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将抽象问题生活化、直观化,学生容易建立起数学模型,形成数学思维,同时这个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体验,教师考虑的是学生如何学,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
2.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需求
教学情境是有效学习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所具有的场景性与感染性影响着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优势,激发学生探究需求。教学情境主要是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场景,包括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学活动的设计等。
如在学习“轴对称”时,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向学生出示故宫的建筑视频,在学生观看时思考问题: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大致得出“左右一样”的结论时,教师让学生打开课本,观察展开的两边有什么特点?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以中心线左右重叠”。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引导下,逐步掌握轴对称的特点,得出结论。
数学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生活体验,将知识和生活相联系,利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形象直观,而且便捷高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同时,在新形势下,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虚拟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习情绪,满足探究需求。
2.3 设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动机产生不是感知,而是问题。问题情境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引导性,不可背离教学目标的随意问,既浪费了课堂时间,也没有效果;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体现学生认知的过度。太难的问题,学生无从入手,打击学生的探究信心,过于简单,不足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发散性,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给予学生多一些自由发挥的机会。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要保障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个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不同的见解。
2.4 引导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
小学生思维活跃,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对未知的领域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在猜想与假设的驱动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猜想情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三角形的好处是什么?如果把带有三角形的物品改为其他图形,会什么结果?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虚拟情境,学生在自选商场购买学习用品时,要求用品要多样,同一学习用品不少于一件,猜想:怎样向售货员付款?这种问题的设计,无疑能激发学生的猜想,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数学探究,进而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习惯的训练,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
总之,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得人们越发重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需紧跟时代步伐,摒弃传统教学观念,落实新理念下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坚持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深入发展,使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永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