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 取暖妙招

来源 :七彩语文·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7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个火暖暖手
  烤火,是古代最普遍的取暖方式,但在室内燃起明火,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古人发明了各种取暖用具,使得取暖变得安全又方便。其中一种叫作燎炉,历朝历代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春秋
  上面这个青铜制成的物件,不是餐盘,也不是水盆,而叫燎炉。据考古专家推测,它是春秋时期一位高官或王储的物品。原本它的底部有着二十多个柱形的足支撑,炉壁比较薄,能最大限度地让炭火散发出热量。
  战国
  这件由炭盆、铜箕、漏铲三部分组合的“套装”,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取暖器。
  对曾侯乙来说,冬天点燃燎炉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每年第一次使用燎炉时,他总是命人先用铜箕盛装上好的木炭,再用漏铲将筛选好的木炭装进炭盆,当炭火在炉里烧得通红,整个宫殿便溢满了融融暖意。
  冬天来了,路上人们行色匆匆,都希望快点回到家打开暖气。晚饭是火锅?太好了,吃上一口,从内到外都暖和起来了!虽然古代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但古人同样有很多取暖妙招呢!快和古人一起,生个火暖暖手,吃点儿热乎的吧!
  渐渐地,人们不仅发明了更大型的燎炉,还想办法把温暖近身携带。在富庶的唐宋时期,人们用金银打造出了小型的暖炉,里面不仅盛装炭火,还添加香料,既能温暖身體,又让人心情愉悦。
  后来,人们又喜爱上了便于携带的手炉,在明清的宫廷中,精美小巧的暖炉几乎成了妃嫔们的标配。
  清
  用珍贵材质打造的燎炉造价昂贵,只有官宦人家才有经济实力购置。家境一般的人,常会在屋子里挖一个深坑,在坑里堆满木柴点火取暖,称为“地炉”;木炭一般人也消费不起,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也只能等着人家把他辛苦烧制的木炭带走。
  唐、宋
  宋 带柄银熏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吃点儿热乎的
  在寒冷的天气里,同学们都应该有这样的经验:上桌的饭菜不一会儿就会变凉,比较好的做法是菜趁热吃。吃火锅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一口铜锅,边煮边吃,想吃什么就煮点什么,吃到嘴里的食物永远是热腾腾的。
  古人也和你们有相同的想法,一边加热一边吃,是隆隆冬日里的美好享受。商周时期,人们便发明了具有加热功能的器物。比如右边这件青铜温鼎——
  古时候,用来作为食具或者祭祀用具的鼎体积比较大,无法摆放在桌案之上。温鼎一般体积小,“肚子”里分隔上下层,下层放置炭火加热,上层的食物就能一直热乎着了。
  这个方形温鼎的构造则更为精妙。它“肚子”里也分上下两层,下层放置炭火,上层放需要加热的肉羹、肉汤。下层有一扇可以上下开合的小门,还带有插销,既能够保证加热温度,又能防止烟灰或者火星散出。
  到了西汉时期,另一种加热的器具流行起来,那便是染炉。它更小巧便携,中层是炭炉、下层是接炭灰的盘子,上层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托盘。
  当时的烹饪方法还很单一,人们把肉羹放在托盘中加热食用,或者先将酱料放在盘子里,再将没有调味的大块肉类放在其中加热,肉类便沾染了酱料的味道,变得鲜香味美了。它多像我们今天的小火锅呀!
  祖国幅员辽阔,大江南北的饮食习惯各有不同,到了清朝,北方流行口味清淡的涮火锅,川渝地区则爱吃麻辣口味的火锅。它们的共同之处,便是继承中国人冬天爱吃热食的特点。
  其实,要说起冬日取暖,古代人还有不少妙招:明朝前中国还没有棉花,人们便用丝绵或者芦花等填充在衣料里御寒;没有暖气空调,人们便想出把花椒掺和进泥浆,涂在房间内壁上增添温暖,称之“椒房”;没有电热毯,人们便烧煮热水灌进“汤婆子”取暖……这些招数,处处闪现着生活的智慧。
其他文献
“妇好”是谁?  其实“妇好”并不姓“妇”,她的姓是一个难于辨识的文字。“妇好”是她嫁给丈夫之后得到的名字。史学家根据她的父姓推测,她应该是一位母系部族首领或公主,拥有高贵的出身。所以,“妇好”是位贵族女性。  看看上面照片中的这几根骨笄(ji),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就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头饰,真让人惊叹。妇好生前用过的铜镜、骨笄、玉笄、玛瑙珠都华美精致,件件都称得上珍宝。骨笄和玉笄的数量大得惊人,光骨
期刊
“把它砍掉,把它砍掉!”树林里,一个穿着红色斗篷的小女孩捂着耳朵,狂躁地叫喊着,“天这么冷,我等了那么久,它,没有叶子,没有花,什么也没有,它就是一棵冬天的枯树!”  陪伴在她身旁的妈妈眉头紧锁,轻声叫着“宝贝,宝贝”,她伸出双臂,试图抱住女孩,可是女孩却甩开她的胳膊,抱着树使劲儿地摇晃。  心痛又焦急的妈妈没有注意到,在那“骗人的枯树”的“枯枝”上,已经冒出一些针尖般大小的褐色疙瘩。斗篷女孩仰脸
期刊
大家好,我是一头雪豹。  我的家在青藏高原三江源,那里很冷,可是我一点也不怕冷。我喜欢家乡干净的冰和雪,喜欢那里纯净的冰川融水,我爱我的家!  因为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所以我们被大家称为“雪豹”,还获得了“雪山之王”的美誉。  雪线:最热月积雪区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  除了青藏高原,我们雪豹家族的成员还生活在中国的天山
期刊
这粒圆圆的小红果,看上去好像很美味,你可别急着伸手就摘哟。仔细看看,哪儿会有果子孤零零地长在叶子的背面呢?这个其实是黄裳凤蝶的卵,别瞧它现在这副模样,短短数月后,里面的小寶宝就会长成一个大美人呢。  长着细丝的草蛉(líng)卵,像不像五线谱上的小音符?每当微风拂过,兄弟姐妹便一起左右摇摆,好像在合唱一首送给大自然的歌。  说起自然界的动物,我们马上会想到熊猫、企鹅、长颈鹿、大象……说上三天三夜都
期刊
从前有个小伙子,因为水性好,人们都叫他“二鸭子”。  一天,二鸭子在山上砍柴,突然间电闪雷鸣,天降暴雨,他便躲到溪边的大石头下避雨。  雨越下越大,溪水越来越湍急,“哗啦”一声,从高处冲下来一个小孩子,在急流里挣扎、扑腾。二鸭子仗着自己水性好,“扑通”一声跳入溪涧。  等救起来一看,竟然是个小山魈(xiāo)。它浑身长毛,只有一条腿,一直在颤抖。  二鸭子见它可怜,就脱下衣裳,把它包起来抱在怀里。
期刊
太好了!终于下雪了!  爷爷,您说等月亮湖结冰,就帶我去滑冰、打陀螺的!
期刊
教授,豆咪,你們没事儿吧?
期刊
我是一颗牙齿,也是大家常说的“大门牙”,住在茉茉的嘴巴里。如果没有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陪伴,茉茉不仅无法品尝美食,连说话也会变得含糊不清。  虽然茉茉每天刷牙时都会看到我,但其实她并没有看到我的全貌。大家来看看我的自拍照吧,我就是长这样的。  我“扎根”在牙槽里。露在牙槽骨外的是牙冠,長在牙槽骨内的是牙根,牙冠和牙根之间是牙颈。  如果把我纵向剖开,你能看到从外往内分成了几层。牙冠最外面的乳白色的一
期刊
森林的一片空地,冬天的冰雪渐渐融化,土壤变得湿润而温暖。恩比从睡梦中醒来,准备从黑暗的土壤中钻出来。  外面,有温暖的阳光在等待着他……  恩比是一粒树种,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树。  很久以前,他被一只鸟吃掉。坚硬的种子壳保护了他,那是母亲给他的盔甲,幸运的他和那只鸟的粪便一起从高空坠落到这片林地。随后,是无休止的干旱和漫长的冬天,直到今年春天——冰雪消融的水滋润了林地,温暖的阳光唤醒了沉睡的恩比。
期刊
爷爷,祝您生日快乐、健康平安、快樂成长、越来越可爱!  爷爷都80岁了,还越来越可爱,你可真逗,哈哈哈……  爷爷都80岁了,还越来越可爱,你可真逗,哈哈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