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思考引领课堂教学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w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是一个思考过程,学生的数学思考与数学教学关系密切,数学思考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工作。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某些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驻足在浅表的层面上,并没有重视数学思考的训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呢?
  1.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数学思考
  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实际上是借助生活问题情境这个载体,去探究生活问题情境之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与数学问题的联系,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分物游戏”时,创设“猴妈妈将4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小猴很开心,但它们却吵起来。你知道为什么吗?”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积极思考。学生推测出两只小猴分到的桃子可能不一样多,一只小猴分到3个桃子,另一只小猴分到1个桃子。继而问学生:“如果让你来分,怎样分两只小猴才不会吵起来呢?”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说一说。有的说:“每只小猴分2个桃子。”有的说:“两只小猴分到的桃子要一样多。”这样借助生活中分桃子活动,帮助学生建构平均分就是每份要分得一样多,这样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就很好地把数学抽象的平均分与生活中每份分得一样多的桃子建立联系,从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概念,提高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借助生活经验,激发数学思考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教学力求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的基础之上进行。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就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
  如:俞正强老师的《搭配中的学问》中,从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用碗、筷、勺子吃饭入手,让学生经历“生活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抽丝剥茧中逐步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不断激发数学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生活与数学之间进行穿梭、互译,建立联系,突出数学本质。
  3.经历数学建模,启发数学思考
  建模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探索和学习的活动过程,其中数学思考是核心。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与生活模型之间的联系,借生活模型这座“桥梁”去建构数学模型,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进而发现、感悟数学。
  如教学“有几瓶牛奶”,“9 ?”是初始模型,而“10 ?”是目标模型,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建构“9 ?”转化为“10 ?”的数学模型思想。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过程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一种主动建构过程。”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帮助学生思考的重要环节,因为知识经验是思考的起点。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计算10 1、10 2…10 9。感受“10 ?”的目标模型特别好算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计算“9 ?”的初始模型向“10 ?”的目标模型迁移与建构。于是呈现蕴含“10 ?”的目标模型的两盒牛奶:左盒有9瓶,右盒有5瓶(每盒都可以装10瓶牛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这些牛奶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用什么方法可算出一共有多少瓶牛奶?体会用加法把两盒的牛奶合并在一起。怎样计算“9 5?”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悟出在计算9加几时转化为10加几会很好算,初步形成将初始模型“9 ?”转化为“10 ?”的目标模型,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观察情境图说一说算法,动手摆小棒,画一画、圈一圈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思考经历从操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4.组织体验活动,促进数学思考
  数学知识的学习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数学活动体验,在活动体验中有探索数学知识,寻求和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例如,教学“认识分”,出示钟面时刻7点52分,让学生认识现在是几时几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在帮助学生建立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数钟面上有几小格,学生都是1小格1小格地数。于是教师组织了一个体验活动,让所有学生一起数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在数60小格的过程中,要求快速数。经历体验活动后学生发现1小格1小格数的方法不仅容易数乱,还很慢,自然产生探索欲望,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数60小格。此时再让学生认识7点52分,学生的思维顿时发散:①分针走到9时,用口诀五九四十五,当走到10时,口诀不够用了,就用45 5=50分,50 2=52分,就是52分;②分针走到9时,是5×9=45分,再走到11,就是45 5 5=55分,然后55-3=52分;③分针走到12时,是60分,60-8=52分。如此教学,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发散,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思维才会从“定势”走向“发散”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倡多解,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出发,注重学生思维的提升。数学思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把握学生思维的旋律,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数学思考,并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喜欢数学,学会思考。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狮峰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展至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半身不遂或死亡。腔隙性脑梗死发生时,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阻塞脑血管致脑血流中断及继发性损伤,引起神经细胞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教师要正视学生的错误,将纠正学生错误看作是自己教学的一部分,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错误,开出不同的处方,然后对症下药,将纠错工作进行到底
摘 要:班级隐性课程包括班级物质环境隐性课程、班级人际环境隐性课程、班级活动环境隐性课程等。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不仅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还可以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成长,更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班级建设;隐性课程;实践  班级隐性课程对班内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效引导与激发,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品质行之有效的一种策略。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探寻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
摘 要:所谓“真情管理”就是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注重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创设温馨的学习环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有效性。本文对“真情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实施应用展开了探讨,以期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真情管理”;小学;班级管理  成功的教育和管理是建立在真情的基础上的,缺乏爱的教育不是健全的教育。在小学的教育管理中,班级管理与学生
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初中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教学不仅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
美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特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塑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也就是说,美术教学中要以具体的、可视的形象传迭知识、表达情感。那么,通过美术教学来提
大学解析几何课程是连接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实践教学经验和已有的教学方法,在当前专业课信息的扩增和课时减少的新情况下,对如何保证和提
时事资源,是指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新闻。教学中的时事资源就是指取材于近期国家内外发生的重大事情,并与青少年成长有关。合理运用时事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