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我国植被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悬殊,因此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面临重要的环境问题。文章结合笔者相关工作体会,对水土流失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随后主要就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作用以及水土保持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可作为交流参考。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危害;作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水土流失是引发的环境恶化的突出问题, 因此开展水土保持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已成为当前国土整治工作的重点。在长期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治理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实践效果明显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现本文就此问题继续展开研究。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容易加大洪灾发生的可能性
水土流失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所导致的。有些坡度较大的地区如果没有植被的保护作用,自身的截流能力是比较低的。最终导致水入土速度远远小于降雨速度,进而引发洪灾。
(二)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事故
由于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的异常移动现象,进而影响到了整体地质结构。当遇到暴雨、大风等异常气候之时,发生山洪、泥石流等毁灭性灾害。这些灾害会破坏住房,田地以及其他公共设施。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容易加剧水体污染的程度
由于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发生次数进而会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加之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小,水污染速度加快。
二、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 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因此, 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 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很多方面, 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 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作用
(一) 整治国土,培育资源
1、增加水资源。通过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增加径流拦蓄能力,调节和重新分配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抗旱能力。
2、增加土地资源。通过“四荒”资源的治理开发,可以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3、增加植被资源。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和封禁保护,可以恢复和重建植被,促进植物生长。
(二)维系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试想,如果生态安全不牢固,这就意味着大片土地将失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会造成工农业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这与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并无二致。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同等重要,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随着全球环境与资源危机的日益加剧,生态安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我国生态环境总体还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依然非常严重,土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问题突出,是威胁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因水土流失,每年冲走肥土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平均削去1厘米厚的土层,由此每年造成肥料流失4000万吨,接近全国的化肥产量。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近100万亩,加剧了人地矛盾。
(三)能够减少水质污染
水土流失导致面源污染比工业点源污染危害要严重得多,治理难度也要大得多。水土保持通过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工程保生物,营造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水土保持林,并通过大范围生态自然修复,可以重建植被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林草措施通过其特有防护作用,在蓄水、保土、保肥同时,还拦截、过滤和吸收大量有害物质,从而减少进入水体面源污染物,改善水体质量,发挥保护水质作用。
四、水土保持工作的策略分析
(一)构建分类管理、区域化治理的新格局
根据水土保持项目区进行立项,并积极、全面开展,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在生态修复和人工治理上实现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对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指导原则要全面贯彻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对技术线路逐渐完善,积极调整措施体系;对补助方式进行改革,进一步增加治理投入,加大集中力度,加强治理;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强化,确保工程建设与时代要求更加符合,更加注重实际效益。
(二)管理切实加强,提高认识
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力度投入人力、资金、物力,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在水土保持上设立专项资金,顺利高效地开展各项工程。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管理,使防治水平不断提高,必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全面部署、安排水土保持工作。我们要高度重视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重点问题,绝不姑息、迁就各地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工程建设管理要不断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三)提高综合治理指导技术及水平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与科学技术的指导密切相關,另外还要对那些成功的、先进的经验加以借鉴。为了弥补自身的缺陷,切实开展好水土保持工程,提高专业素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去各处工程现场学习参观,从而加强的技术水准。以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的为根本,以使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获得满足为着力点积极推动治理水土流失的条件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
(四)逐步拓展生态修复,进行积极探索
根据部署,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因地制宜,通过封育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移民和农村能源发展等手段,大面积的生态实现修复,并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措施进行积极的探索。
五、水土保持的发展几点建议
(一)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
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建议各地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一定要科学有效的具体实施。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
(三)重视天然植被的保护与改良
人工植树种草是使我国生态环境及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但必须将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综合治理的战略方针。既可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使区域内外在物资运输、交流、科技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结语:水土资源是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植被生长离不开土地的培育,因此只有确保水土资源不被流失,才能保障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艳.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保持的作用研究[J].北方环境,2012,(2).
[2]丛俊良.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保持的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0,(11).
[3]张春萍.试析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1,(5).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危害;作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水土流失是引发的环境恶化的突出问题, 因此开展水土保持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已成为当前国土整治工作的重点。在长期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治理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实践效果明显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现本文就此问题继续展开研究。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容易加大洪灾发生的可能性
水土流失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所导致的。有些坡度较大的地区如果没有植被的保护作用,自身的截流能力是比较低的。最终导致水入土速度远远小于降雨速度,进而引发洪灾。
(二)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事故
由于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的异常移动现象,进而影响到了整体地质结构。当遇到暴雨、大风等异常气候之时,发生山洪、泥石流等毁灭性灾害。这些灾害会破坏住房,田地以及其他公共设施。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容易加剧水体污染的程度
由于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发生次数进而会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加之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小,水污染速度加快。
二、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 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因此, 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 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很多方面, 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 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作用
(一) 整治国土,培育资源
1、增加水资源。通过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增加径流拦蓄能力,调节和重新分配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抗旱能力。
2、增加土地资源。通过“四荒”资源的治理开发,可以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3、增加植被资源。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和封禁保护,可以恢复和重建植被,促进植物生长。
(二)维系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试想,如果生态安全不牢固,这就意味着大片土地将失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会造成工农业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这与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并无二致。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同等重要,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随着全球环境与资源危机的日益加剧,生态安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我国生态环境总体还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依然非常严重,土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问题突出,是威胁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因水土流失,每年冲走肥土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平均削去1厘米厚的土层,由此每年造成肥料流失4000万吨,接近全国的化肥产量。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近100万亩,加剧了人地矛盾。
(三)能够减少水质污染
水土流失导致面源污染比工业点源污染危害要严重得多,治理难度也要大得多。水土保持通过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工程保生物,营造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水土保持林,并通过大范围生态自然修复,可以重建植被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林草措施通过其特有防护作用,在蓄水、保土、保肥同时,还拦截、过滤和吸收大量有害物质,从而减少进入水体面源污染物,改善水体质量,发挥保护水质作用。
四、水土保持工作的策略分析
(一)构建分类管理、区域化治理的新格局
根据水土保持项目区进行立项,并积极、全面开展,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在生态修复和人工治理上实现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对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指导原则要全面贯彻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对技术线路逐渐完善,积极调整措施体系;对补助方式进行改革,进一步增加治理投入,加大集中力度,加强治理;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强化,确保工程建设与时代要求更加符合,更加注重实际效益。
(二)管理切实加强,提高认识
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力度投入人力、资金、物力,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在水土保持上设立专项资金,顺利高效地开展各项工程。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管理,使防治水平不断提高,必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全面部署、安排水土保持工作。我们要高度重视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重点问题,绝不姑息、迁就各地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工程建设管理要不断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三)提高综合治理指导技术及水平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与科学技术的指导密切相關,另外还要对那些成功的、先进的经验加以借鉴。为了弥补自身的缺陷,切实开展好水土保持工程,提高专业素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去各处工程现场学习参观,从而加强的技术水准。以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的为根本,以使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获得满足为着力点积极推动治理水土流失的条件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
(四)逐步拓展生态修复,进行积极探索
根据部署,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因地制宜,通过封育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移民和农村能源发展等手段,大面积的生态实现修复,并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措施进行积极的探索。
五、水土保持的发展几点建议
(一)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
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建议各地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一定要科学有效的具体实施。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
(三)重视天然植被的保护与改良
人工植树种草是使我国生态环境及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但必须将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综合治理的战略方针。既可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使区域内外在物资运输、交流、科技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结语:水土资源是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植被生长离不开土地的培育,因此只有确保水土资源不被流失,才能保障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艳.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保持的作用研究[J].北方环境,2012,(2).
[2]丛俊良.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保持的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0,(11).
[3]张春萍.试析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