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社区为本的情境实践及其反思——基于甘肃K县的考察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rak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的社会文化独特性构成乡村振兴中的情境性问题.本文在乡村发展重点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甘肃K县的实践考察为例,分析社区层面应对情境性问题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社区层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实践表明,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要以地方性情境为基础,善于挖掘和运用地方性智慧,激发社区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并以社区赋权激活社会资本、整合社区资源,推动地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当下,推进乡村振兴需进一步厘清发展的理想图景、行动主体以及现实路径,寻找适合地方发展的道路,激发乡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支持的内在动力.
其他文献
2010年的时候,欧阳洁开始跟随我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此之前,她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山大学取得人类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她是云南人,而云南具有丰富多样的人类学资源,中山大学的人类学从杨成志、梁钊韬、江应樑三位先生开始就为云南滇西、滇南的多个族群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期刊
一rn1946年10月上旬的一天上午,一挂马车在哈尔滨东南的一条乡间公路上奔驰着,车上坐着6个人,其中一位是从延安来的作家,他就是中共珠河县(今尚志市)委派到元宝区任区委书记的周立波.rn周立波(1908-1979),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县邓石桥清溪村一个塾师家庭,原名周绍仪,“立波”是他取“自由”的英文“libety”谐音,给自己起的笔名.他20岁时开始写作,1934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周立波作为战地记者,走遍了华北前线,写了《晋察冀地区印象记》等一些报道八
期刊
神话通常被认为是最古老、最神秘的故事,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何在呢?对于神话研究者来说,"神话的现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20世纪世界神话学界与"神话的现在性"有关的主要争论,然后介绍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韩国出现的有关"神话的回归"的论述,最后考察自21世纪初至今,中国神话学界有关新神话主义和神话主义的研究趋势.此外,本文将讨论中国学术界热切关注的"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发展与成就,并对此进行展望.
本文在充分挖掘和整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汉、回、东乡等各族之间自古以来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及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唐汪镇不同民族身份的人何以实现互嵌共融,何以在时代的变迁中维系和巩固各民族间的和睦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唐汪各族以多元文化为幕布,在充满流动性的族际交往中跨越和消解彼此间的"边界",巩固和维系族际亲缘、姻缘、地缘、业缘关系,并建立与周边他姓他族互嵌共融、和合共生的民族关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图示和群体心性之过程,彰显出一种层级递进的"共同体"连续谱之生成过程
灵性是东南亚基层社会重要的观念系统,在乡村空间的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灵性网络为中心,灵性景观成为公共精神的重要来源.作为空间面向的社会关系再生产过程,灵性空间具有在地性与流动性的双重特征.在地性通过灵性空间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人际关系与生产组织等在内的本土知识来体现,并由此构成了多重成员资格网络,进而凝聚成一种中心性的空间感.流动性则体现了地方与中央人际网络的行动力,确保了地方权威处在开放性的协商过程中,并进一步明确了灵性空间具有的公共精神的底层逻辑.灵性空间并非单纯的观念空间或实体空间,而是面向日常生
1938年6月,日军集结重兵疯狂进攻武汉.危急之际,不少民族工业冲破重重艰难险阻,纷纷向西北、西南转移.著名的荣氏企业在武汉的工厂——申新四厂也在此时迁往陕西宝鸡,这就是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抗战时期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的宝鸡申新纱厂.
期刊
本文以动画短片《女娲补天》为个案,试图为影视媒介中的神话主义研究提供一种动态的本体分析视角.在这种视角下,影视媒介化的再叙述不再只是政治社会因素以及现代传媒技术作用下静态的、完成的或者派生的产品,也是一种互动的、开放的、带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艺术讲述过程,并成为神话传统在媒介化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以讲述过程为中心的分析视角,有助于我们一方面看到神话传统中具有不同时空定性的文本的互文对话以及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所构建的新脉络,另一方面则更清晰地意识到(动画)电影媒介本身作为一种主体的表达特性和自主性,应该如何
本文基于关系网络的理论视角,以泰北华人的商业发展史为例,在田野调查和口述史材料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华人从苦力到华商的身份转换过程.文章试图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华人关系网络如何在主观意识与客观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变化,进而揭示这一关系网络与华人商业何以相互影响、彼此形塑的社会文化机制.
这是两次专题发言的综合整理稿,以笔者所带领的学术团队四十余年人类学田野调研与创作历程为例,解说社会文化与思想表征的多元方法,讨论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学术兴趣和田野机缘等适时作跨学科中转.本文介绍了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态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等,到近二十年实验的绘画人类学的新选择,以及后学科时代人类学跨学科与交叉研究适时转换的动因、方法与实践体会.
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方法是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绘画人类学作为新的课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探讨.人类学绘画将人类学关注的因素进行语义的重构并形成艺术审美的再度转译,仪式主题及其象征符号是艺术家关注的焦点.艺术家进入人类学视域探索仪式与象征的本意,超越传统文字书写,直观当地社会精神气质的综合的艺术体验,形成有别于常规美术创作的人类学绘画创作实践.本文以文化与艺术的双重视角,运用人类学、符号学、民俗学、美术学研究方法,结合人类学绘画创作实践的具体案例,阐释仪式中符号象征在人类学绘画创作中的图式转换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