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提升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竞争力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提升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理念转型
  (一)竞争优势比比较优势更有意义
  比较优势是天然形成的客观存在优势,是由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等要素禀赋决定的;竞争优势是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一切潜力而创造出的优势。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在资源禀赋上可能是富有的,但有利的条件却不一定能形成优势竞争力。有的国家和地区虽然资源缺乏,但通过技术优势、政策优势而对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仍然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在加强区域合作方面,我们更多的是突出自己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当前,国内产业转移进入新阶段,如何增强承接新优势,这就需要我们从理念上转型,不要过多的强调我们自身的比较优势,而是迫切需要寻求提升承接的新动力,在战略上加快实现从发挥比较优势向提升竞争优势的重大跨越。
  (二)补足短板比发挥优势更重要
  “短板理论”又称“木桶原理”,其核心是决定木桶装水的多少不是由最长的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块决定,喻指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不是由强项决定的,也就是说劣势指标是区域综合竞争力中的“短板”,不仅制约竞争优势的形成,而且还对其他指标的上升动力产生抵消作用。对内蒙古来说,承接产业转移不要仅看到自身的比较优势,而更要站在承接对象需求的角度看,找出自身不足(短板)并尽快补足短板,提升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二、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分析及评价
  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简称产业承接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能力。产业承接力主要由凝聚吸引转移产业、准确选择转移产业、稳固接纳转移产业、融合发展转移产业四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内部由若干要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任何一种能力不够强,就会在“木桶效应”的作用下削弱承接产业的总体能力。
  (一)集聚转移产业的吸引力
  产业吸引力1是由成本要素(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自然资源)、政务环境(政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构成。
  从成本要素看,2010年,全区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3521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东南沿海及周边的京津地区(这些地区最高工资达到66115元左右)。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仅占0.5%,大学本科学历仅占9.4%;全区未开发利用土地较多,且大部分为荒草地、盐碱地和沙地,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发;全区煤炭、铜、铅、锌矿产储量分别排在全国第一、二位,稀土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电力资源充足,2010年,外送电量1064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全区人均水资源1576.1立方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2310.4亿立方米)。2010年,全区用水量为181.9亿立方米,与年供水量持平。
  从政务环境看,近年来,对审批进入我区的外地项目,自治区采取地方性行政收费适当放宽的优惠政策,取消和清理了108项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了项目落地“绿色通道”制度,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优先审批立项、优先环评、优先提供以非耕地为主的土地资源。启动了中小企业贷款、贴息、担保服务工作。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
  (二)甄别转移产业的选择力
  产业选择力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战略决策、国家政策和信息获取能力等。
  从战略决策看,为了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年来,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全区工业重点领域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工作方案》等多项指导意见、工作方案,为我区承接转移产业指出了明确要求和承接重点。
  从国家层面看,内蒙古享有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及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基础。此外,还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国务院关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获得了政策支持。
  从信息获取能力看,目前,自治区60多个委办厅局、所在盟市和旗县政府建立了网站,实现联网。全区大中型企业普遍开展了电子政务应用工作,伊利、蒙牛、包钢集团等企业进入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省际间合作与交流得到加强,分别组团参加了“西洽会”、“津洽会”、 “西博会” 、“青洽会”、“北京科博会”、“吉林东北亚博览会”等一系列全国性的投资贸易洽谈活动。
  (三)接纳转移产业的支撑力
  产业支撑力与城市发展,开发区(园区)规模、交通设施状况密切相关。
  从城市发展看,2010年,全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38.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密度达981人/平方公里,城市用水普及率为87.97%、城市燃气普及率为89.94%,但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广东、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6.89标台,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各省市中分别排在31位、27位和30位
  从开发区(园区)规模看,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开发区(园区)119个,其中,国家级6个、自治区级39个、盟市级74。截止2010年底,开发区(园区)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371.04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规模偏小。全区超百亿元开发区(园区)有19个,入园企业超过100家的有7个,特色产业开发区(园区)6个,分别占开发区(园区)总数的15.9%和5.8%和5.04%。二是主导产业不突出。在自治区西部相对集中的32个开发区(园区)中,主导产业占比超过75%或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仅占1/3左右。三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全区除45个国家级、自治区级开发区(园区)功能较完善外,大部分开发区(园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交通设施看,铁路里程、公路里程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增长速度加快。但同时也看到,与全国各省相比,铁路、公路路网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和33%,在全国各省中分别排在第25位和28位。高速公路里程是现代物流发达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东部地区高速公路比重已高达20%,但我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占公路总里程的1.5%。这说明我区交通设施“瓶颈”仍存在。   (四)提升转移产业的发展力
  产业发展力与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密切相关。
  从科技创新能力看,近年来,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在全国领先开发出低乳糖新乳产品生产技术,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台兆瓦级双电机风力发电机,高速钢轨集成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全区申请专利2912件、授权专利2096件、技术成交额86.89万元,分别是2005年的2倍、2.48倍和1.8倍。但与全国相比,2010年,全区工业企业新产品项目数,有效发明专利数、技术市场成交额分别排在全国第24位、25位和19位;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社会发展三项指标分别排在全国第28位、25位和10位。
  从产业配套能力看,近年来,我区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配套服务建设,包括标准化厂房、道路、水电气暖基础设施,以及金融、物流、信息、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使开发区(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截止2010年底,自治区级工业开发区累计入住各类工业企业4952家,其中,配套协作中小企业4534家。但从产业自身发展看,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工业,大多是“两头在外”,仅完成了上游工业的发育过程,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还不强。产业聚集程度还不高,配套能力较完善的产业集聚区仅占开发区(园区)的5%。
  (五)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总体评价
  总体来看,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具有低成本优势,在投资环境方面、决策方面、信息获取方面能力较强,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吸引力,选择力、支撑力、发展力有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水资源制约因素、产业配套能力弱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具体评价结果如下表。
  说明: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较好、一般、较差等三、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对策
  三、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对策
  (一)创新要素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提升要素吸引力
  1.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
  尽管我区资源优势明显,但仍存在着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此,一是要加快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形成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二是推进矿产资源资本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有偿开采制度,实现矿产资源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推进金融体制创新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一是加快引进金融机构,支持其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营销总部、地区总部、票据中心、研发中心等;二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转移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三是推进政银企合作平台建设,激活民间资本,拓宽民营资本准入领域。
  3.促进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围绕着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一是实施初级人才培养计划,定向培养产业技术工人;二是实施高端人才培养,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一批有影响的技术创新人才;三是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奖励为主体的人才激励机制。
  4.加强水资源开发管理。
  立足于水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一是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推进锡林郭勒盟供水、“引绰济辽”调水工程、中型水库水源工程和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二是积极开发新水源。重点推进雨洪水、废污水处理回用、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三是建立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实行阶梯水价,促进节约用水。
  (二)结合实际,科学谋划,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选择力
  承接转移产业,除自身因素外,还应与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因素相结合。为此:
  1.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我区具备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条件,建议自治区有关部门向国家汇报,积极争取国家如煤电用一体化等能源重化工项目向我区布局,转移。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使地方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使安徽承接产业转移获得多方面的好处。我区具备建立北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和条件,借鉴安徽等省经验,我区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基础研究,并着手开展示范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在适宜的时机争取国家的核准、审批。借助国家规划的力量,提升我区在全国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地位。
  2.积极建立与产业转出地政府间合作机制
  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间交流与沟通,是吸引转移产业到内蒙古投资的重要途径。为此,一是要建立共同推进产业转移的省际间政府合作机制、高层互访机制和定期协商制度,深化与这些地区合作分工。二是建立企业层面的磋商和合作机制,为企业跨地区合作、提升合作层次创造条件。三是建立广泛的信息与资讯交流机制,就行业政策导向、行业发展状况、科研或监管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通过政府层面的正式衔接,引导产业向我区转移,实现产业的有效对接。
  3.承接产业要与既有优势嫁接
  根据产业转移的特点和我区实际,承接产业转移要注重三方面的结合。一是与既有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区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优势,重点引进为优势特色产业延伸配套加工产业。积极承接非资源型产业,重点引进装备制造、资金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二是与产业转移特点相结合。充分利用我区电力优势、气候优势,积极引进若干个研发中心、大型云计算产业项目,争取成为国内重要的云计算基地。积极引进国内行业500强、100强在我区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使我区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结算中心、营销中心。三是与开拓市场相结合。内蒙古有19个口岸,有满洲里、二连浩特、呼和浩特三个自治区级出口加工区。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积极承接针对俄、蒙出口加工贸易产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自治区对外开放水平。
  (三)加强载体建设,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力
  1.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支撑能力
  一是围绕服务产业,以提升城镇的承载力为目标,加大市内道路、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快物流园区、仓储设施、专业市场、培训机构、信息平台等生产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围绕产业承接,依托已形成的黄河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文化、大漠文化等领域,推进产业品牌城镇建设,实现特色产业与城镇发展有机结合。   2.加强开发区(园区)建设,增强载体支撑能力
  一是推进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基于我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建议在自治区层面规划建设2个大的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西部重点在呼包鄂三市沿交通干线一带建设西部产业转移集中区,主要承接新型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东部重点在赤峰、通辽两市间沿交通干线一带规划建设东部产业转移集中区,主要承接煤化工、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二是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结合区域内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开发区(园区)。三是完善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推进水、电、路、气、信息网的建设,污水处理和垃圾设施的建设,加快园区投融资、信用担保、信息咨询、人才交流、技术研发、第三方物流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夯实承接基础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一是加快铁路通道建设,重点构建四条快速客运通道、四条出区通道、三条运煤通道和七条口岸通道,畅通自治区与华北、西北、东北重要城市的联系。二是完善公路网建设,重点建设至周边省区大城市的14条高速公路出区通道,与俄蒙相邻地区连接的口岸高等级公路,盟市之间、盟市到旗县以及主要交通干线至重点工业园区的高等级公路。
  (四)立足技术创新和产业配套,提升转移产业的发展力
  1.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重点扶持工业、流通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居于产业核心和高端的企业,加强产业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围绕煤化工、冶金、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研制一批具备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产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创新金融体系,健全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加快技术市场发展。
  2.强化产业配套能力
  一是增强优势产业配套能力。以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延伸产业链为抓手,着力抓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把产业链做粗拉长,把产业做大做强。二是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核心,带动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和配套服务,培育一批配套能力强、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三是围绕信息、物流、金融、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四是加快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各项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实现科学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精髓。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在经济上首要的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
期刊
“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一方面“三农”和小微企业对资金需求急迫;另一方面,银行出于风险等考虑,不敢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由此造成了普遍性的“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本文试从银行主动服务,践行普惠金融、微利金融理念这个方面,来讨论破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一)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与银行贷款流程不匹配,增加了融资难度  小微企业流动
期刊
一、农业水资源的概念及特性  (一)农业水资源的概念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和用水主体的竞争性,水资源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总体来看,可以将水资源归纳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水资源是指地球上一切形态的水,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等,即一切潜在的经人类控制并可供人类利用或可能利用的水。狭义水资源则是指在社会经济技术可行条件下实际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规范定义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流
期刊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近日在出席“《财经》年会2013 ”时表示,明年的经济预期会比今年略好一点,经济政策也将保持弹性,向上微调。  “明年的外部环境虽然还是紧,但是会比今年前三季度要好一点。另外,明年国内前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会产生滞后的积累效应。”陈东琪表示,明年的经济预期会比今年略好一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风险。对于明年的经济总体来讲谨慎、乐观或者偏乐观,但
期刊
2012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区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着力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前三季度,经济运行逐步趋稳。为了在与各省份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现对全国各省(市、区)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作如下对比分析。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放缓,排全国第11位  从我区看,前三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0803.26亿元,首次实现前三季度生产总值超万亿,总量居全国
期刊
美国《时代》杂志1999年就曾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休闲时代的到来,必然带来休闲旅游的大发展。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离“休闲时代”还有一段距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休闲消费的需求迅速增长,休闲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已成为大众化的普遍行为,成为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由于具有显著的休闲游憩功能,海岛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被普遍作为一种独特
期刊
一、一致、先行指数走势  (一)一致指数微幅走高  11月份,我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94.41,比10月份微幅上升0.04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除社会需求指数外,工业指数、发电量指数、就业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均呈现上升。  注:一致指数是由一组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反映我区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经济运行
期刊
一、一致、先行指数走势  (一)一致指数小幅走低  10月份,我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94.05,比9月份微幅走低0.02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指数、发电量指数、就业指数继续上升;社会需求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继续小幅下行。  (二)先行指数继续上行  9月份,我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为100.17,比9月份上升0.07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6个指标中,季节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被征用,因而出现了大量就业无岗、种田无地、社保无证的失地农民。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在生活、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冲击和选择,并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因此政府急需从政策层面建构一个应对完整的体系来加以帮助和引导。为此,本文将以社区为单位对杭州市失地农民进行调研,了解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存状况,以及社会政策,剖析影响其市民化的因素,为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灵活就业方式应运而生,并且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灵活就业的发展,灵活就业人员人数迅速增加,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也日益突出。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由于收入不稳定和工作流动性大很难参与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因此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口径对于我国来说是必需的。同时我们还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