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小燕(1917年8月~2016年3月),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有《长城谣》《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蚌壳》等。她曾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 “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 “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奖项。习总书记称赞她“为人师表,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中国的夜莺”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在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个很爱国的实业家,而且还很喜爱音乐。儿时的周小燕有些想不明白:父亲有些五音不全,可总爱唱歌,唱起来还特别专注,特别动情。
周小燕五岁时,一天父亲带她到街上玩耍。周小燕听到从一些洋房飘出的歌声,就稚声稚气地问:“爸爸,他们在唱什么?”父亲说:“外国列强梦想瓜分我们国家,有人正在为他们的野心唱赞歌呢!”周小燕忽闪着明亮的眼睛,明白了父亲平时为什么总爱慷慨激昂地唱一些爱国歌曲了。
1937年,日本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刚满20岁的周小燕在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含泪首唱了《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这首歌流传开来,激起了许多人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
1938年底,周小燕冒着日军纷飞的炮火,辗转去了巴黎学习声乐。星期天和节假日,同学们逛街逛公园去了,她却到湖边练嗓子;每天夜很深了,别人进入了梦乡,她还在钻研声乐理论知识。
1945年10月,周小燕终于登上了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她穿着优雅的旗袍,亮出了美丽的歌喉。她的演唱使观众为之倾倒、欢呼,欧洲舆论界将她称为“中国夜莺”。
不久,周小燕应邀参加“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巨大的演出成功使世界各地的歌剧院都向周小燕敞开了大门,允诺给予丰厚的待遇,但都被她谢绝了,她要回到祖国,报效祖国。1947年10月,周小燕毅然踏上了归国的旅途。
追求“中国气派”
回到祖国后,全中国为之沸腾。可周小燕并不以此为荣耀,因为她不愿被自己的父老乡亲视为“中国籍的西方之莺”,她要做中国的一只春燕,唤回中国音乐的春天。
其实,周小燕每一次在国外舞台上演出的时候,她总是穿着优雅的旗袍,坚持唱中国歌曲,《红豆词》《紫竹调》《神女》……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语言的美。
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受聘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她开始探索如何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与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让音乐表演体现出“中国气派”来。
她活学活用,把积累的知识随时教给学生。有一位学生叫廖昌永,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曾经一度,廖昌永总爱唱外国歌曲,认为这才像歌唱家的样子。周小燕很严肃地找他谈了话。
本科毕业后,廖昌永成为周小燕的研究生。1994年,他前往巴黎参加国际声乐比赛,获得了最佳法语演唱奖,成为中国第一次夺得该奖项的演员。2008年,廖昌永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激情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古老的歌》等歌曲,使外国观众领略到中国歌曲的美妙。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歌唱演员屡屡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人们沉浸在喜悦中,可周小燕清楚地知道,歌剧是我们的弱项。1988年,几经周折,周小燕歌剧中心终于挂牌成立,72岁的她激动得热泪盈眶。中心排演的《弄臣》《茶花女》及中国歌剧《原野》等,为中国歌剧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永远的乐声
周小燕视音乐为生命,她的时间,只属于她的学生,属于她钟爱的音乐。见她工作起来不顾身体,学校严格控制了她的课时。可她往往趁人们不留神,在课时表的空档给学生上课。
廖昌永来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时,不仅钢琴、乐理、外语基础差,而且乡音很重,但周小燕力排众议,认定他是一个有音乐天赋、肯吃苦的好苗子,最终收下了他。周小燕没有看错,刻苦用功的廖昌永进步飞快。
在生活中周小燕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当她看见廖昌永为了不损坏母亲做的新鞋,冒雨赤脚前来考试的时候,心疼得直落泪,立即给他买了一双雨鞋。她还常把贫困的学生带到家里,给他们做“营养餐”补身体。
周小燕选择学生从来不看门第,只看是否真的适合唱歌,喜欢唱歌。她总是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有怎样的特点,适合唱什么歌曲,她都一清二楚。她教出了许多著名的歌唱家,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为人们带去美妙的歌声。
2014年,周小燕已经97岁了,每天仍然坚持工作15小时。除了带学生,她还担任了中国原创歌剧《一江春水》的艺术指导。2016年1月,《一江春水》在天津大剧院成功演出。
周小燕时刻想着能让更多的人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文化的教育,她捐款设立了“祥燕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以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的艺术学生和教师,并委派热心人和自己的儿女深入到基层和贫困地区,遴选音乐人才……周小燕以自己光辉的一生谱就的乐章,将永远响彻人们心间。
“中国的夜莺”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在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个很爱国的实业家,而且还很喜爱音乐。儿时的周小燕有些想不明白:父亲有些五音不全,可总爱唱歌,唱起来还特别专注,特别动情。
周小燕五岁时,一天父亲带她到街上玩耍。周小燕听到从一些洋房飘出的歌声,就稚声稚气地问:“爸爸,他们在唱什么?”父亲说:“外国列强梦想瓜分我们国家,有人正在为他们的野心唱赞歌呢!”周小燕忽闪着明亮的眼睛,明白了父亲平时为什么总爱慷慨激昂地唱一些爱国歌曲了。
1937年,日本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刚满20岁的周小燕在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含泪首唱了《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这首歌流传开来,激起了许多人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
1938年底,周小燕冒着日军纷飞的炮火,辗转去了巴黎学习声乐。星期天和节假日,同学们逛街逛公园去了,她却到湖边练嗓子;每天夜很深了,别人进入了梦乡,她还在钻研声乐理论知识。
1945年10月,周小燕终于登上了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她穿着优雅的旗袍,亮出了美丽的歌喉。她的演唱使观众为之倾倒、欢呼,欧洲舆论界将她称为“中国夜莺”。
不久,周小燕应邀参加“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巨大的演出成功使世界各地的歌剧院都向周小燕敞开了大门,允诺给予丰厚的待遇,但都被她谢绝了,她要回到祖国,报效祖国。1947年10月,周小燕毅然踏上了归国的旅途。
追求“中国气派”
回到祖国后,全中国为之沸腾。可周小燕并不以此为荣耀,因为她不愿被自己的父老乡亲视为“中国籍的西方之莺”,她要做中国的一只春燕,唤回中国音乐的春天。
其实,周小燕每一次在国外舞台上演出的时候,她总是穿着优雅的旗袍,坚持唱中国歌曲,《红豆词》《紫竹调》《神女》……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语言的美。
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受聘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她开始探索如何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与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让音乐表演体现出“中国气派”来。
她活学活用,把积累的知识随时教给学生。有一位学生叫廖昌永,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曾经一度,廖昌永总爱唱外国歌曲,认为这才像歌唱家的样子。周小燕很严肃地找他谈了话。
本科毕业后,廖昌永成为周小燕的研究生。1994年,他前往巴黎参加国际声乐比赛,获得了最佳法语演唱奖,成为中国第一次夺得该奖项的演员。2008年,廖昌永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激情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古老的歌》等歌曲,使外国观众领略到中国歌曲的美妙。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歌唱演员屡屡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人们沉浸在喜悦中,可周小燕清楚地知道,歌剧是我们的弱项。1988年,几经周折,周小燕歌剧中心终于挂牌成立,72岁的她激动得热泪盈眶。中心排演的《弄臣》《茶花女》及中国歌剧《原野》等,为中国歌剧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永远的乐声
周小燕视音乐为生命,她的时间,只属于她的学生,属于她钟爱的音乐。见她工作起来不顾身体,学校严格控制了她的课时。可她往往趁人们不留神,在课时表的空档给学生上课。
廖昌永来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时,不仅钢琴、乐理、外语基础差,而且乡音很重,但周小燕力排众议,认定他是一个有音乐天赋、肯吃苦的好苗子,最终收下了他。周小燕没有看错,刻苦用功的廖昌永进步飞快。
在生活中周小燕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当她看见廖昌永为了不损坏母亲做的新鞋,冒雨赤脚前来考试的时候,心疼得直落泪,立即给他买了一双雨鞋。她还常把贫困的学生带到家里,给他们做“营养餐”补身体。
周小燕选择学生从来不看门第,只看是否真的适合唱歌,喜欢唱歌。她总是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有怎样的特点,适合唱什么歌曲,她都一清二楚。她教出了许多著名的歌唱家,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为人们带去美妙的歌声。
2014年,周小燕已经97岁了,每天仍然坚持工作15小时。除了带学生,她还担任了中国原创歌剧《一江春水》的艺术指导。2016年1月,《一江春水》在天津大剧院成功演出。
周小燕时刻想着能让更多的人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文化的教育,她捐款设立了“祥燕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以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的艺术学生和教师,并委派热心人和自己的儿女深入到基层和贫困地区,遴选音乐人才……周小燕以自己光辉的一生谱就的乐章,将永远响彻人们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