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的防卫与减灾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oowew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东南部闽粤赣交界处的群山之中,生活着一群合族聚居的人群,他们多生活在同一栋巨大的夯土建筑内,常常是几十户上百口,彼此间有着血缘关系。他们的祖先是在动荡的年代里从中原辗转南迁的汉人,为与当地人相区别,他们自称“客家人”。
  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中提到,客家住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大型院落式住宅,如五凤楼;另一种是平面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如和贵楼、承启楼等。土楼主要分布于福建境内,江西、广东部分地区亦有分布。“福建土楼”作为一个专属名词,代表了以福建为主要分布地区的客家人居住的具有极强防卫减灾性能的方形、圆形夯土建筑。
  2008年7月,46座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判定土楼的标准一直没有统一。廖冬、唐齐等人以相对简单直接的方法将土楼定义为:以未经焙烧过的含沙质的黏土为原料,再以夹墙版等工具夯筑成墙体的两层以上的土木结构民居,包括了五凤楼和平面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的土楼。黄汉民、陈立慕以福建方、圆土楼中卧房不论长幼辈分一律均等且沿外围呈线性布置这个最重要的布局特色为依据,将五凤楼排除在福建土楼之外。将五凤楼排除在外的观点,并不是否认其作为客家夯土建筑的杰出地位,反而更突出了方形、圆形土楼布局方面的独特性与唯一性,也更加表现出客家建筑的丰富多彩。事实上,方、圆形土楼的住房环周围合、防卫性能极其突出,而五凤楼除了主楼之外防卫性能并不明显。
  防卫


  任何建筑在营建之初都有趋吉避凶的选择,并力求与周围环境实现完美融合,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几千年来一直遵循的原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侧重防御性的土楼,在选址时更是考虑了各种安全因素。土楼一般选址在低山丘陵边缘地势平坦开阔的地区,周围重峦叠嶂形成天然的屏障。平坦开阔地带一来方便汲水,可以保证土楼内的用水;二来可以防备敌人从高处向楼内射击;三是平坦开阔地带视野良好,能及时发现敌情;四是平坦开阔的地区有利于农作物的耕作。
  土楼周围一般都有小河环绕而过,解决农业灌溉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充足的生活用水,还能缓冲敌人进攻的速度。福建永定县下洋镇的初溪村即由十几座土楼组成,土楼群依山而立,一条自东向西的小溪从土楼群前横穿而过,形成了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南靖县河坑土楼群同样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围绕“丁”字形河流走向分布,土楼群完美融入周围的环境中。


  外围的防御除天然的山川河流外,有的土楼村落还筑有村围,如赣南于都县葛坳村,村子四面都筑起了围墙,更有甚者还在村落周围挖掘出了壕沟。
  土楼外墙高大厚实,远超支撑建筑的需要,这其中考虑的就是防卫。传统土楼在建造时使用石材的部位并不多,一般在墙基部位使用卵石砌筑,且小头朝外,根本无法撬动,既提供了坚固的基础,又能防止洪水对夯土墙的浸泡,同时还能防备敌人对墙基的破坏。有“土楼之王”之誉的承启楼,墙底厚1.5米,高12.4米,以2米见方的巨石作为墙基,坚固异常,在冷兵器时代能够抵御极强的冲击力。大型的方形土楼往往将条石砌在相对比较脆弱的转角部位,还有的将墙基砌成卵石与条石相结合的石墙基,这种组合一方面使墙基更稳固,另一方面防卫性能得到了提升。
  土楼的大门一般只开一扇,即使规模较大的土楼也最多开两扇,因为大门是土楼防卫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敌人进攻时会重点攻击大门。在建造土楼时,大门的设计就给予了更多的考虑。门框、台阶以及门槛等部位全部采用花岗岩或青石等坚硬石料,同时门框与墙体连接紧密,稳定性强。门体虽为木质,却是坚硬的整木制成,厚度可达15厘米以上,边框与薄弱处还要以铁皮包裹。门内侧还有数根巨大的方形门闩,使大门更加稳固。如此坚固的大门可以承受极大的冲击力。如果敌人采用火攻,木质的大门是最佳攻击对象,客家人在修建土楼时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大门与墙体连接处开凿有水槽,水槽与土楼内部相通,敌人施以火攻时,可以往水槽内注水,在大门外形成一道水幕,达到灭火的目的。




  土楼一层都不开窗(大型土楼一二层都不开窗),作为厨房和仓库使用。上层墙体上采用了“多开窗,开小窗”的方式,每扇窗户严格控制大小,且内部大、外部小,外部人很难爬进来的同时还方便内部人朝外射击。个别较大的窗户装有防护栏。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的和贵楼共5层,底层房间用作厨房不开窗,二层为粮仓,为了通风干燥,仅在有厝的一侧开几个小窗,3—5层为卧室,采用的就是“多开窗,开小窗”的方式。厝是一种围廊结构,是福建地区很多方形土楼常用的形式。和贵楼大门外有15间单层平房,厝围成进深11米的前院,类似于瓮城的形式,形成双重防卫体系。
  方形土楼的四个角上一般筑有两个或四个瞭望台,俗称炮楼,是整座土楼的制高点,楼上会派人轮流看守,密切观察周围敌情,需要时能对躲在死角的敌人进行有效的反击。有些圆形土楼也设有瞭望台,比如现已改建成土楼博物馆的集庆楼。集庆楼是双环土楼,外环土木结构高四层,在第4层的外墙上,分布有9处瞭望台,均为向外挑出的木结构,既可瞭望敌情,又可架设武器反击,墙角下的敌人将无处可藏。
  土楼内部结构分为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内通廊式由走廊环成一圈,共用几部楼梯,各户相通,使土楼凝聚成一个整体,各个防御点能相互呼应、相互支援,形成一张严密的防御网。单元式土楼的各层不设回廊,每个开间垂直上下的各层为一个单元,中间用木板相隔,每个单元即为一小户人家,单独拥有一部楼梯,極大地保证了空间的私密性。但是一旦需要战斗就拆除木板,各户相通,使平时独立的家庭团结在一起,共御外敌。   土楼毕竟规模有限,敌人若是久围不攻,内部给养将面临严重问题,所以保证给养的充足和保证墙壁的坚固同样重要。土楼在修建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第一,土楼选址在平坦开阔的地带,周围有河流环绕,地下水资源丰富,土楼内一般都有两口水井,大型土楼可多达4—5口,充分保证了生活用水,而且提供了防火、灭火用水;第二,土楼的二层一般都用作粮仓,储备了大量的物资,还会腌制咸菜、干肉等,这些物资可以满足楼内居民长时间所需;第三,土楼中间的空地可以种植一些蔬菜、饲养鸡鸭等,养于暗沟内、用于疏通淤泥的乌龟在危急时刻也可以食用,这些都可以在短期内解决一些生活所需。


  当敌人攻入土楼,或土楼内弹尽粮绝等危急时刻来临时,就要考虑撤离的问题。集庆楼内有一处秘密地道,是所有土楼中最独特的。一层的一个房间内有一道宽1米、长1.5米、厚0.2米的砖垒外墙,密道隐藏在外墙壁内,用夯土墙伪装成逃生通道的入口,以橱柜作掩护,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使用,是全楼人的命脉所在。但是南岭一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多雨,土质松软,地下水位高,而且山区地质条件差,建造地道的难度大且成本高昂,因此建有地道的土楼极少。
  减灾
  土楼分布的地区四季温暖,降雨充沛,土楼多临河而建,而土楼外墙由夯土夯筑而成,当河流水位上涨时,墙脚就會浸泡在水里,威胁土楼的安全。客家人因地制宜运用土楼旁边河流内的大块卵石砌成土楼的地基墙脚,有效防止洪水对夯土墙的浸泡。
  小卵石被用来铺设天井的地面,石缝能渗透一部分地面积水,渗透地下的积水是地下水的来源,成为客家人生产生活用水。天井一般低于通廊地面,这种设计避免了雨水对通廊内木构建筑的浸泡且不影响室内日常生活。天井中间高,四周低,且靠近大门的地方比别的地方略低,巧妙的设计布局能够快速排出土楼内的积水。天井与房屋之间设有排水沟,雨水与生活污水可以通过排水沟排出楼外。排水沟分明暗两种,明沟打扫方便,暗沟内养乌龟,利用其爬动达到疏通暗沟的作用。暗沟与天井交接处设有栅栏,防止大体积垃圾堵塞暗沟,在下大雨时还会用长竹竿清理暗沟内的淤泥,利用急速的水流冲走淤泥,保证排水沟的畅通。
  土楼虽然主体结构为夯土结构,内部也还是大量使用木材,除了防御敌人火攻以外,生活中的防火意识也时刻得到重视。如前面提到,土楼大都选址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有些门口有池塘,土楼内有水井,每一层还会放置水缸以备不时之需,当遇到火情时,可获取大量的灭火用水。在全盛时期,一些土楼会在二楼及以上的通廊木地板上铺一层青砖,起到防潮、防火、隔音的作用,此举与部分徽派建筑的防火措施有异曲同工之妙。永定县的遗经楼暖廊内使用了青砖铺地。
  一些大型土楼的檐脊装饰有押鱼,押鱼是传说中生长在海里的异兽,它能兴云降雨、灭火防灾,如永定县西陂村天后宫的每层塔檐角都饰有押鱼。还有一些土楼屋顶的山墙上会使用博风板,博风板正中悬挂鱼形木雕制品,称为“悬鱼”,“悬鱼”寓水,以避火灾。这种做法和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防火思维相同,当是客家祖先从中原带来,体现出一种躲避火灾侵袭的期盼。


  土楼很多部位是木结构建筑,但是承重全在夯土墙上,夯土墙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土楼的坚固程度。大块卵石砌筑的墙基给土楼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夯筑土墙时,墙体内埋入的竹墙筋,上层土墙中加入的杉木墙骨,这些起到了整体加固和牵引土墙的作用,使土墙成为一个坚固且有韧性的整体。而且土楼中的平面圆楼,其圆形结构比其他形状的建筑更具有稳定性,所以土楼能够历经多次地震而屹立不倒。
  土楼的防卫减灾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充分考虑了建筑内外部以及各类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考虑建筑内部的给养、居住等各方面需求,将土楼与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将防卫减灾因素完美融入到土楼的选址与建造中。可以说土楼是客家人与各种因素的完美融合。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特殊的客家人,而特殊的环境迫使客家人创造出了防卫与减灾性能兼具的土楼。正是在土楼的保护下,客家人才能在东南地区站稳脚跟,生活至今。
  (作者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IT企业在可用性领域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的分析,探讨我国IT企业在此领域的发展战略,强调了IT企业可用性发展应该重视的7个方面。  【关键词】可用性;可用性研究;可用性工程  【中图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151(2006)05-0128-02
期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酿一方美酒。隋唐大运河故道流经的濉溪县位于安徽北部,地处北纬30°中国白酒黄金带和淮河流域名酒产区带。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为11℃—16℃,平均降水量约920毫米,适合酿酒所需微生物的培育和生长。淮河名酒带所出名酒包括河南的汝阳杜康、商丘林河大曲、鹿邑宋河,安徽的古井、金种子、口子窖、皖酒、迎驾贡、明光,江苏的双沟、高沟、汤沟、洋河等。  酒坊林立  濉溪的酿酒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長
期刊
多年前,我和一些从事世界遗产工作的朋友说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全球世界遗产事业,应当高度关注人类灾难遗产的调查、研究和认定,并且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专列“人类灾难遗产”类别,或者就如同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等那样,设立“人类灾难遗产”体系。  人类的成长史是不断与各种灾难作斗争的历史,灾难是人类不可回避的“共同敌人”
期刊
小河墓地是新疆地区最早一批被科学记录并做了部分发掘的青铜时代遗址,20世纪初被罗布猎人奥尔德克发现,20世纪30年代由瑞典學者贝格曼考察记录,直至21世纪初才被中国考古学家正式发掘,这个过程历经百年。这近百年的时间不仅是中国考古逐步发展的时段,也是新疆考古历经坎坷、不断发展的时段。  发现  早在晚清时期,就有不少来自西方和日本的探险者以探险的名义在新疆境内对古代文明遗存进行盗挖。小河墓地即在这种
期刊
潭溪口遗址位于益阳资阳区新桥河镇黄甲山村一组,遗址处于资水左岸一处呈长条状沿河台地之上,东西长200米,南北宽30米。为配合常德经益阳至长沙的铁路项目建设,2019年8—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益阳市文物管理局、资阳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业务人员,对潭溪口遗址北部受工程影响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根据前期考古调查勘探并结合遗址实际情况,本次发掘共布设10米×10米探方6个,发掘遗迹包
期刊
考古学史上,一般认为沃尔塞(Jens Jacob Asmussen Worsaae)最早经过细致发掘丹麦泥炭沼泽地层而验证了其师汤姆森(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三期论”的正确性(格林·丹尼尔在《考古学一百五十年》一书中的描述),但近些年彼得·罗利·康维教授(Peter Rowley-Conwy)经考证后认为这种看法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史实。  “三期论”的地层学证据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大部分糖厂都是采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但随着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继电器控制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使得对压榨生产线采用先进的集成控制成为必要。文章论述了PLC控制系统在糖厂压榨生产线上的应用。根据糖厂压榨生产线工作原理及其控制要求,设计了其PLC控制系统。该设计实现了糖厂压榨生产线自动启动停止、产量显示、故障检测功能。  【关键词】糖厂;压榨生产线;PLC集中控制;系统设计  【中图
期刊
【摘 要】文章引进函数f(x)在[a,b]上Rφ积分的概念,研究Rφ积分与Riemann积分的关系,把Riemann可积函数类推广到更广泛的Rφ可积函数类。  【关键词】Riemann积分;Rφ积分;有界函数  【中图分类号】 O1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151(2006)05-0174-02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新一代PLC——PAC(可编程自动控制器)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传送带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以实现工业生产中传送带的控制和故障检测,克服传统控制设备及系统的单一检测控制等不足,以保证流水线主从动轮的正常工作。重点研究和分析了该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通信和基于LabVIEW的软件模块化设计,展示基于PAC技术的火电机组监控系统具有的独特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关键词】传送带;P
期刊
仙居地处浙江东南部括苍山脉中段、台州市西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中间夹有大小不等、错落相间的谷地和盆地,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瓯越先民下汤人栖息繁衍于永安溪沿岸的河谷平原,商周时期的仙居为东瓯小方国属地,战国时期为越国领土,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鄞县。  发现  2002年,小方岩岩画的发现让仙居岩画正式为大众所知,随后王伯敏等专家的考察与鉴定,揭开了仙居岩画的神秘面纱,填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