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外-腘动脉人工血管交叉转流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a_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髂外动脉-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义转流术治疗单侧髂股动脉硬化广泛性闭塞的疗效.方法 1999年9月至2007年10月39例患者经血管彩超、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单侧髂股动脉硬化广泛性闭塞;静息痛25例,14例足趾溃疡或坏疽,平均踝/肱指数0.19;采用健侧髂外动脉-患侧胴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叉转流术,左转至右22例,右转至左17例.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及截肢患者.踝/肱指数由术前平均0.19术后升至0.94;术前以80 m/min速度行走,跛行距离15~60 m,术后(100~120)m/min行走,距离增至350~500 m或>500 m;术后血管彩超检测胭动脉平均血流速为45 cm/s,胫前(后)动脉术前极少量血流信号,术后平均血流速41 cm/s.35例(89.7%)平均随访3.4年,3年一二期累计通畅率85.7%,其中4例截肢,保肢率88.6%.结论 髂外动脉-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叉转流术是治疗单侧髂股动脉闭塞可行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宜全身状态较差,合并有重要器官病变的老年患者。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应用射频消融和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转移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1例术前经CT或MR确诊肝脏有转移灶的患者,行腹腔镜下肝转移瘤切除或射频消融及125I粒子植入(综合治疗组).并与同期的83例肝转移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全身化疗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对照组).结果 综合治疗组术中超声发现新病灶9个.13例患者的18个边缘转移病灶行腹腔镜切除.28例患者的59个转移病灶位于第
患者男,55岁,建筑工人.主因"双下肢出现迂曲团块10年,右大腿出现胀痛肿物1周"于2007年6月20日入院.查体:双下肢浅静脉明显迂曲扩张,右大腿内侧见一团块质偏韧,有触痛(图1A).实验室检查FIB:5.8 g/L,WBC:7.1×109g/L,N:0.74.彩超见右股前内侧有一5.0 cm×5.0 cm×4.5 cm无回声团,无血流充盈,与右大隐静脉相通,大隐静脉明显扩张,内充满低回声团,深
期刊
由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于2009年5月8-11日在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宁波市成功举办.此次大会收到论文200余篇,参会代表900余人.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消化道肿瘤的现代观念与规范化治疗.在第十三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上共有19位著名专家围绕此主题作了精彩的演讲。
期刊
患者男,77岁.以间断性腹痛伴稀便3个月入院.3个月前,患者进冷食1 d后腹痛,随后排稀便,排便不规律,1~2次/d.自服药物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
期刊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约为30%,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甚高.从解剖上讲,胃底曲张静脉是由胃短静脉和胃后静脉供血,常伴有较大的胃底左肾分流静脉.现有多种治疗方法,新近Kanagawa等采用经静脉逆行球囊栓塞术(balloon-occluded retrograde transvenous obliteration,B-RTO)方法经胃底左肾分流道栓塞胃底曲张静脉,获得了较为满意
期刊
患者女,54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上腹包块1个月于2009年3月7日入院.查体:血压190/150 mm Hg,左上腹可及一直径15 cm肿块,质韧.增强CT提示左上腹占位性病变,病灶侵及胰尾、左侧肾上腺、左侧膈肌、左侧腹膜及左肾周间隙,右侧肾上腺内侧肢见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约2.2 cm×1.3cm。
期刊
患者,女,39岁.1个月前出现黑便,糊状,量不多,1~3次/d,伴有头晕、乏力,1周前突发晕厥1次.查体:重度贫血貌.腹平软,未触及包块.血常规:Hb 54g/L.胃镜提示:十二指肠降部见一巨大不规则隆起,环2/3周,表面糜烂出血.活检病理提示:十二指肠降部黏膜固有层淋巴管呈淋巴管瘤样增生及扩张。
期刊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胃癌全胃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的63例胃癌患者的f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方法,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52例,姑息性全胃切除5例.前期45例在小切H直视下行食管空肠吻合,后期12例在腹腔镜下行食管空肠吻合.中转开腹6例.手术用时(312±35)min,术中出血量(190±50)ml,清扫淋巴结(32±7)枚,术后患者胃肠功能
患者女,65岁.因间断右上腹痛10年余,发现肝占位性病变13 d入院.体格检查:腹软,未触及包块,未触及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肿瘤标记物均未见异常。
期刊
目的 探讨经鼻肠减压管选择性小肠造影对小肠梗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临床诊断为小肠梗阻并排除急诊手术指征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长的减压管至空肠上段抽吸减压治疗,随着小肠减压的不断深入,减压管前端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病变部位进行选择性小肠造影.在透视下经减压管吸引口注入76%泛影葡胺20~100ml,再注入空气50~200ml,使造影剂和空气直接涌入梗阻病灶周围形成双对比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