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进入城区高中后的心理调试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_SQ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心理问题:如有相当多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异、遵守校规校纪,可他们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很差,稍有失败或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垂头丧气、萎靡不振;还有的学生性格非常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很差,内心充满了孤独感。我们还发现刚入学的新生和新转入我校的学生,大多数在短时间内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少学生因为考试过度紧张,导致考试失败,失去自信心……而这些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农村学生进入城区高中后的心理调试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农村学生;城区高中;心理调试
  一、从理想前途、人际交往调查,不健康因素
  为此我通过从理想前途、人际交往(包括和同伴的交往,和老师的交往,和家长的关系等)、心理存在诸多方面对这些学生做了调查,不健康因素主要表现为:
  骄傲自负: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好,或是长期担任班干部,或是经常参加比赛并获奖,或是自恃父母有钱有权而骄蛮无理等。进入中学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的成绩和外在的条件,不习惯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又没有继续学习的决心和行动,他们就产生失落、怨恨心理,总认为自己“失宠”被“冷落”没有人“关心”等。
  自卑孤僻:有的学生由于生理素质弱,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等原因,产生了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尤其不愿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或是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贪图享受:现在的农村生活好过了,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宠爱有加,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苦、生活上讲究吃穿、抗挫能力差。
  过分依赖: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上过于被动,遇到难题就等老师讲解,考不好就闹情绪;生活上自理能力差,总觉得寄宿生生活很苦,很想回家,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造成流生。
  任性自私:当前有很大部分学生有这种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家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顶撞父母,不孝敬长辈,在学校里吃不得一点亏,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虚荣妒忌: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对被老师表扬的同学总是心存忌妒。
  盲目从众:有些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其他同学的违纪行为,总认为“别人可以抄作业,我也可以抄”、“你敢抽烟、我也敢”等。
  二、深挖形成这些心理问题原因有
  1.生理因素:对于中学生来讲,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身高、体重、肩宽、胸围等体征都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生理机能迅速增强,性机能逐渐进入成熟阶段,驱使他们成人感的增强,渴望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希望得到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但由于其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引发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家庭是学生个体健康心理形成与发展最经常化的环境,家庭中的人口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特别是家庭中的文化特质如教子观念、态度、情感氛围、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乃至其婚姻状况等,都会给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烙上深刻的印迹。而许多农村父母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他们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往往只采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缺少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再加上他们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及家庭的希望也寄托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既有积极因素也有负面效应的各种社会现象,而身处校园又相对单纯的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思想不成熟,往往以理想化或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标准来判断外部事物,他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困惑也会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来;另外,随着网络世界的飞速发展,家长对网络知识的缺乏,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流等虚拟环境中不能自拔,或浏览一些不健康网站的信息,导致学生精神萎靡、情绪不稳、上课分心、厌学逃学,甚至模仿网络游戏内容,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除要学习学科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接受人际交往、独立生存、抵抗诱惑和对抗挫折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也发现,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极端行为,有时从学校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行为甚至个别教师对学生的不当言行中可以找到直接的原因,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了学生的健康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培养;学校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导致学生要面对各学科繁重的作业压力;部分教师过多的关注“尖子生”,而忽略了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关爱;个别教师教育行为不当,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等。所以,学校教育中的每一个因子,如校风校训、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对于这些问题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心理调试
  1.高效开展美育教育,拓宽学生的广阔视野。为滿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建设校园文化,促进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社团活动,选派具有特長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由相同兴趣、爱好、志向的学生自愿参加兴趣小组,采取上课、培训、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还注意“走出去”实践、“请进来”交流,广泛联络兄弟学校的兴趣小组,进行对口联谊。
  2.鼓励学生多与人交往,感受现代生活气息。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和志趣相投的孩子交往,以“结对子”的形式让他们一起谈理想、谈学习、谈生活,学会与人交往,不做“书呆子”,逐渐摒弃了自私、小气等缺点。多和父母沟通,多和老师交流,逐渐学会理解别人,知恩图报。
  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到街道上擦拭垃圾桶、电线杆;不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洗衣服、打扫房间;每逢一些重大的节日,我们都要结合节日特点,开展一些活动。如“元旦晚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给学生创造一切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并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四、运用心理干预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健康地成长,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系列心理干预方法,如观察法、谈话法、游戏法、活动法、个案法等,这些方法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班团工作中渗透、在创设育人环境中渗透、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等。
  1.观察法。即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品质等,发现问题及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这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调查法。即通过问卷、访问等形式对学生的个性、兴趣等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发现一些带规律的现象,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便于教育、引导。
  3.辩论法。即就学生特别热衷而又难以把握的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各抒已见,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把握分寸,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走出困境。
  4. 渗透法。即通过各种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团员工作和家庭教育等多项工作中,使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得到优化。
  5.个案法。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孤僻、自卑、胆怯、逆反等“问题心理行为”,可通过多种形式,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了教育和疏导。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在弄清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然后根据其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他文献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指单位水平地表上方所有叶片面积的总和,是衡量生物圈与大气圈能量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植被生长态势和监控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物名片刘罡,1961年生,山东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二部主任。刘罡是幸运的。一个地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创新人才,提升了就业质量。本文分析了“1+1+1专业导师制”实践探索的背景,介绍了导学、导业、导能的
中国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凝聚了丰厚的文化品格,其造型独特,意蕴深远,充满视觉魅力。它的造型形式,蕴含的审美价值和哲学内涵等优势对于当代设计来说,已经成
自2008年10月到2009年10月,本人在威海鸡鸣岛南部养虾池(YX1)及养虾池出水口外(YX2)、与养虾池邻近的养蛤池(YG1)、潮间带处的养蛤区(YG2)、渔业码头1(YM1)、渔业码头2(Y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