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贫困与治理的长效机制:从理论到政策

来源 :社会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ine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贫困理论与绝对贫困理论经过激烈的争论,开始走向和解.相对贫困研究的最新趋势是走向“双向运动”,一方面持续拓展社会视角的维度,另一方面也将“基本生活需要”纳入分析范畴.“双向运动”影响了相对贫困理论的视角和指标,形成了低线和高线两种类型的相对贫困界定.中国的相对贫困治理积累了一些地方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社会视角而延续了绝对贫困的治理思路.构建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需要综合考虑相对贫困的维度和社会政策的取向.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在批判性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双重生命生产"和妇女解放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是如何以家庭和亲属关系为基础实现再生产,并与资本主义制度维系相关联的.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视角揭示了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分离—依赖"矛盾,对理解和分析人口结构和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性别、家庭与劳动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揭示扶贫过程的需要,将国家/社会系统进一步细化为政治、行政、乡村治理以及乡村社会不同要素动态互动所构成的系统,以此为理论框架,同时应用"相遇""界面"和"回应"的概念,呈现了在国家/社会的动态互动关系条件下扶贫干预从上到下传递的复杂的微观叙事。本文认为,虽然扶贫议程达到行政科层后,乡村治理与乡村社会的相遇和彼此回应中存在着不同社会能动者基于自身生活世界对扶贫议程产生的变异性影响,但扶贫过程在总体上则是政治对行政的融合与形塑、乡村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接以及总体上国家与社会的整合。这是脱贫攻坚政策和措施
王国维之自沉,乃晚近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悲剧.陈寅恪释观堂之死,以其所殉之道,为"三纲六纪";而所成之仁,则为"独立自由之意志".伦理纲常与个体意志,在近代反礼教思潮之下,恒若水火不可兼容,而陈氏贯通释之,究其学理,乃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所阐发的"中国文化定义"之说."定义"说蕴义丰富,涵摄经学、史学、哲学三重维度,而渊源于王国维、张之洞、曾国藩诸家之学.从近代学术的嬗变脉络着眼,可见曾、张、王、陈诸家持守旧义,培养新知,步步转进之迹;而礼教纲纪之真精神,贯穿王、陈生平践履,固未尝以学术文化之新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