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峰会催促大国低碳变革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872007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3月21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风力与太阳能发电厂

  一场为期两天、如愿请来包括中俄在内38国领导人以视频形式与会、通话却不很顺畅的“准全球”气候峰会,未必能帮助美国锁定气候治理的领导权,却为年底将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定了调。
  这个调门并不低。简单说,6年前《巴黎协定》只是硬性规定了2℃升温上限(本世纪末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但拜登政府却趁着4月22日地球日,号召全球将2℃升温目标压缩到原先只是作为努力方向的1.5℃。
  相应地,《巴黎协定》主要签约国需要在“COP26”闭幕前,就增加未来10年各自的减排比例,作出新的承诺。

10年内的“小目标”


  凭什么又要给“温室气体减排”加任务?要知道,2009年时,富国曾承诺到2020年每年为脆弱国家筹集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但这一承诺因欧债危机深化而打了水漂。2015年签署《巴黎协定》后,美国曾承諾出资20亿美元帮助穷国关闭煤电厂和重组能源网,但随着2017年特朗普上台和退出该协定,美国也从未支付过这笔钱。
  出资没到位,却要全球分摊更大的减排份额,这是为什么?
  理由不复杂,近年来的一系列“气候灾难”(从澳大利亚本世纪最严重的森林大火,到俄罗斯北极圈空前的柴油泄漏事故,再到美国得州冰风暴灾害等等),让国际舆论有了减排的紧迫感,而广大小岛国集团更是支持1.5℃目标—这次气候视频峰会,美国除了集齐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80%的17个国家,还邀请了那些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并且会议全程向公众开放直播。
  不光是苦情戏,相关的数据也在频频示警: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称,大气中的甲烷水平在2020年飙升,增幅为1983年有记录以来最大。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的增温效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世界气象组织报告称,尽管出现了具有降温作用的拉尼娜事件,但2011—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此外,国际能源机构称,最大煤炭消费国今年的煤炭消费量将创下纪录。
  俗称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原本去年就该召开第26次会议,但因疫情推迟了一年;召开地格拉斯哥是苏格兰最大城市,相关名人包括工业革命巨子瓦特、热力学温标概念的提出者威廉·汤姆森、“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等。可以说,在这里召开“COP26”,象征意义明显。英国方面和联合国秘书长都对此会寄予厚望,认为今年“必须是行动之年”,而未来十年是“转型的十年”。
  拜登政府瞄准时机,在地球日气候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2005年减少50%~52%,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碳中和)目标。
  “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并不冒进,拜登在去年的总统竞选中就已提出。欧盟碳中和的时间线,也是设在2050年。美国一些环保激进分子呼吁2035年甚至2030年碳中和,没有可行性。
  拜登的另一个目标“2030年减排一半”,却比较激进。要知道,奥巴马政府曾承诺到2025年,实现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年)基础上减排28%,而今时限仅延长5年,却至少增加22%的减排任务,委实难度不小。
  这种压力也在向美国的盟国传导,尤其是日本、加拿大和韩国,它们比欧盟和英国稍晚一些公布了新的2030年减排目标。澳大利亚则维持了之前的较低目标不变,辩称将专注于“经济可行”的减排策略。而主要的金砖国家,更不急于宣布这个10年内的“小目标”(中国宣布的是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
“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并不冒进,拜登在去年的总统竞选中就已提出。欧盟碳中和的时间线,也是设在2050年。美国一些环保激进分子呼吁2035年甚至2030年碳中和,没有可行性。

  至于碳中和这个“大目标”,已有包括中日韩、墨西哥、马尔代夫等数十个国家宣布。这个相对远期的目标,较容易由现政府提出。

国际投融资“活水”


  拜登上台至今,尚无法确定国会何时通过他的2万多亿美元绿色主题基建法案,也不清楚最高法院是否会让他监管碳污染。尽管如此,其加快向清洁能源过渡的计划,将刺激在今年11月前长达数月的全球一对一碳交易。尤其是碳排放超标的国家和企业,可以购买远期的碳排放额度。
  企业节能减排之外,植树造林也是减少二氧化碳的基本途径。过去20年,世界新增森林面积的25%来自中国。而欧盟从巴西、印尼和巴拉圭的木材进口,要对热带雨林被砍伐负上很大责任。拜登在竞选中,曾呼吁向巴西提供200亿美元国际援助,以保护亚马孙雨林,但参院民主党人警告说,“热带特朗普”可能拿走这笔钱,同时继续摧毁亚马孙。为此,博索纳罗总统近日致信拜登,承诺巴西在2030年前消除非法砍伐。
  为吸引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美国在地球日发布“国际气候融资计划”,追赶其他主要捐助者的努力。德国日前宣布,将提高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产业投资,预计明年增长一倍至80亿美元。相比之下,加拿大和意大利是七国集团里气候融资的最低提供者。
  如何战略性地利用不同的金融机构,诱导发展中国家更具雄心的气候行动?一个可资参照的对象,是联合国支持的“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它所涉及的160多家公司,总资产超过70万亿美元。
  美国企业界也跃跃欲试。4月初,来自300多家企业(包括苹果、谷歌和可口可乐)的领导层和投资者,签署了一封给拜登的公开信,表示支持美国到2030年减排一半温室气体的目标。白宫沾沾自喜道:“作为全球气候变化议程的领导者,美国既能促进国内繁荣,又能提高国际声望。”   但由于拜登的任期有限,外界无法不担心美国的气候政策再次变卦,或变得更具攻击性。在4月16日中法德三國视频峰会上,中国重申将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还强调气候变化“不应该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攻击他国的靶子、贸易壁垒的借口”。
  对于美国右翼在批评拜登气候政策时捆绑中国,北京坚持认为,中国应被视为发展中国家而不是世界顶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且,中国所承诺的碳达峰之后30年内实现碳中和,比多数发达国家用时更短,这需要非凡的努力才能落实。
  美方一些气候政策人士,希望中国作出更大的减排承诺,取消对煤炭和其他高排放技术的出口补贴。但这种约束只能是双向的,因为美国才是历史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而着眼于未来,中美可以携手,尽可能扩大国际投融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向低碳能源转型。
  暌违数年后,中美两国的气候问题特使谢振华与克里,4月中旬在上海会谈两天,达成了紧急合作遏制气候变化的协议。联合声明还提到,中美将分别执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中有关逐步削减温室气体“氢氟碳化物”的措施,且合作支持10月在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另据报道,中方还要求华盛顿“说明如何填补过去4年留下的空白,特别是在为‘绿色气候基金’提供资金方面”。
  新能源产业不是一出生即风华正茂的,国际投融资是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

中美欧“产业竞合”


  尽管无法保证4年后气候政策的延续性,但拜登政府认为,现有政策引导下的市场力量,很快就会推出更清洁、更便宜的燃料和工业品,从而避免长期依靠政府补贴运作。
  诚然,政治家们设定了国家气候目标,但科学家、企业家和市场竞争的无情逻辑,才真正推动着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清洁技术突破。这就是为什么亿万富翁比尔·盖茨和迈克尔·布隆伯格被选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演讲,讨论需要更好的电池、更便宜的可再生能源、更绿色的化肥、替代肉类、可行的碳捕获技术和其他气候友好型创新。
  气候政策背后是产业,产业背后是政府之手。美国政府早年曾以国家的担保和补贴支持了运河和铁路网络建设,后又为推动水力压裂革命、太阳能革命,以及LED照明和锂离子电池的创新提供资金。现在,白宫试图通过投资研发来撬动美国的新能源市场。拜登的能源部长詹妮弗·格兰霍姆在峰会上宣布,清洁技术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登月计划”。
美国目前对碳关税的态度模糊,不排除其未来跟风后,主要发达国家以碳减排为“道德高地”,建立新的贸易壁垒。对此,中国领导人在地球日气候峰会上,强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反对“设置绿色贸易壁垒”。

  中国早就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清洁能源 特高压 智能电网)方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最近承认,在抢占气候变化创造的技术机遇的竞赛中,美国落后于中国。白宫追赶中国的总体方法是,首先关注投资,而不是监管。公司和其他政府急切地放大了这一信息,有影响力的德国制造业游说团体VDMA表示,美国是“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全力进入全球气候技术市场”。
  其实,就像在芯片领域一样,美国在新能源领域同样有局部上游优势,不同的是中国的优势更明显(电动车美国略占优,风能打平,太阳能中国绝对占优)。中国去年增加了72千兆瓦的可再生能源容量,使美国的39千兆瓦相形见绌。美国的特斯拉公司,2020年销售收入达315亿美元,利润却只有6.9亿美元。而中国的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电动车企业,正在奋起直追。
  为重建美国的新能源优势,白宫提出的规划包括:在2035年前实现美国电力部门的零碳化;支持美国建筑物的电气化,降低运输部门、农业部门的碳排放;支持碳封存,生产新型氢能;帮助各国实现有利于气候的大规模投资和技术升级。
  面对中美各领风骚,低碳先行者欧盟不甘寂寞。美国政治新闻网称,欧盟官员拟于6月推出一项计划,对碳密集型进口商品征税,并阻止其行业寻求监管较少的环境。有人建议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国效法,并成立一个“碳俱乐部”。欧委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说:“最好是每个国家都能履行其巴黎承诺,那样就永远不必使用它(碳关税)。”
  美国目前对碳关税的态度模糊,不排除其未来跟风后,主要发达国家以碳减排为“道德高地”,建立新的贸易壁垒。对此,中国领导人在地球日气候峰会上,强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反对“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更早前,“基础四国”(BASIC,巴西、南非、印度、中国)部长级会议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不同能力和历史责任,呼吁多给时间和政策空间以实现经济公正转型。
  所谓以低碳技术“恢复我们的地球”、更好地驱动未来,不能脱离中美欧上述“产业竞合”的背景。即便气候问题是大国外交中的公约数,不切实际的承诺也可能带来大规模经济痛苦或远期将至的国际惩罚。对于推进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气候峰会只是发令枪而非加速器本身。
其他文献
当民众从惊吓中缓解过来,代之而起的是包括愤怒、悲伤等在内的集体歇斯底里式的反应,马英九身为领导人,自然必须和他的执政团队一起承受一切,用心用力地将“救灾阶段”的不满意,转为“重建阶段”的满意。但马英九的“清廉”、“(泛蓝)团结”和“(两岸关系)开放”并没有因为这次水灾受到玷污,这是马英九必须继续坚守下去的执政核心价值。  遭遇天灾,民众只能期待官方援助。但救灾永远都只能算是迟到,于是马英九开始背负
“我们的目标是能够和深圳、上海共同构建起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OTC原则通过    2008年3月17日,天津市于2006年9月递交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  在其带动下,隔日两市的天津板块快速活跃回暖。  原以为当年即可获批的综改方案,因为牵涉领域和部门众多,试验性改革尺度较大,经各部门多次修改商议,18个月后方姗姗迟来。此前,2008年两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近日,《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引发公众对唐代历史的讨论。剧集中的诸多设定在真实历史中是否存在?大唐光鲜靓丽的盛世气象是否表里如一?主角张小敬这样的“小人物”是否真的能够塑造和改变历史?  带着这些问题,《南风窗》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原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他对记者一一解释了剧情与信史之间的参照演绎,分析了大唐盛世外衣掩盖下的忧患,
“游戏情绪”是一种进入情境的人类本能,是人类在现实社会之外,为自我永远保留的一块自娱自乐自我实现的绿地 把自己想象成某种超自我的人、动物,植物,甚至物品,几乎是从最初接触的形象里面选择的。大约从扣子(我的女儿)两岁开始,我每次在介绍她“这是我家公主”的时候,她总是很不满地纠正说“我是王子”,我问她为什么是王子,她拿出玩具里面一个骑着马的“王子”说“王子会骑马”以后她是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眼睛会亮
2021年4月22日,印度古瓦哈提,当地民众在体育馆内接种新冠疫苗  早在2021年之初,印度社會上下普遍对战胜疫情持乐观态度。在这个人口接近14亿的国家,2月份全国确诊的新冠病例每日不超过1万宗,而在第一波疫情高峰时期,印度每日新增病例曾高达10万宗。印度媒体用“奇迹”来形容年初越来越少的确诊病例。印度卫生部长哈什·瓦尔丹在3月甚至向外界宣布,印度的新冠疫情进入了“尾声”。在第一波疫情进入尾声的
临震预报可以做到,我们仍需百倍努力。灾后重建,找出强震发生断层是关键。    虽然美丽的九寨沟就是很多年前地震引发山体滑坡而形成的堰塞湖,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地震更多地意味着一场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顷刻间吞噬我们的亲人甚至生活的所有。对于地震工作者来说,地震更是一个变幻多端的魔鬼,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倾其全力,仍不能确定它的来期。在地震研究这条路上,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了很久,走得
吕德文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  这次疫情防控,各地是以战时状态应对的。在武汉等核心疫区,为了让战时体制高效运转,纪委监委等执纪机关开展了战时执纪,这对严明纪律,督促党员干部的抗疫起了关键作用。但是,战时执纪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党员干部的士气。笔者调查发现,战时执纪普遍存在五大误区:  一是“蜻蜓点水式”执纪。在疫情防控前期,纪委和各部门都增加了检查督查,这增加了基层负担,基层干部
2021年1月8日,针对12名韩国“慰安妇”受害人对日索赔诉讼,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作出判决,判处日本政府向每人赔偿1亿韩元。图为韩国律师接受媒体采访  2021年的春天已经到来,日韩关系却没有迎来回暖。今年才过去两个月,日本和韩国已经大吵了三次。  1月8日,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就“慰安妇”相关索赔案作出判决,勒令日本政府进行赔偿。日本首相菅义伟针对判决表示:“日本绝对不会接受。”  2月2日,韩国在国
我将与大家探讨促进知识转移和增长的行业伙伴关系。在这一主题下,我将主要介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弗吉尼亚州的科研情况、学校已经建立或正在筹备的行业伙伴关系、学校与山东大学的合作。同时,我将介绍学校的技术力量,并讨论知识转移的不同方面和我们对包容性知识转移的想法。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公立的研究型大学。学校有大约250门学位课程以及将近3.2万名学生。学校在世界高校排名方面的表现也很出色。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