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贫困和高职教育的窘迫
陕南,是指陕西省关中以南的秦巴山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城市,属经济不发达地区。面积69937平方公里,人口906.1万,约占全省人口的27.6%,其中农业人口739.36万,占总人口的89.45%,耕地面积1060.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9.5%,人均1.43亩。2004年陕西省经济年鉴统计,农民平均年收入为1400多元。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户,76%生活在山区,有46%的农户耕地不到一亩,恩格尔系数约为60%左右。
目前,三市各有一所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均为2004年9月中等职业学校合并组建。商洛卫校和商洛师范合并(商洛农校已被商洛学院收编),安康卫校和安康师范、安康农校合并,汉中卫校和汉中第一第二师范、汉中农校、汉中财校合并。三校包括高、中职教育的在校学生不足一万,以高职教育为主体,约占学生总数的82%;医学类专业的在校生占60%以上,2005年至今,都未完成招生计划,其他专业的招生参差不齐,有的专业甚至只有五六名。
由于农业资源贫乏,农民收入很低,农村劳动力多以出外打工为生。三市除汉中外(2004年财政收入居全省城市第七),其他两市产业名列倒数第二和第三,吸纳劳动力有限,农村劳动力人口也都流向全国大中城市。以商洛为例,全市大约50万劳动力,有40多万在外打工。
在外务工人员初中以下学历者居多,没有经过技术培训,从事的也是强度大,酬金低的体力劳动,大多数家庭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根本无力供养子女读书,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
农村的教育状况和卫生状况极差。农业低收入导致农民漠视土地,农业产业越来越萎缩,大部分人并没有脱贫致富,反而与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农民不是没有认识到教育对他们的意义,他们也希望循着中学——大学的“仕途”改变家庭命运,但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师资贫乏,教育质量低下,加之多年来各种学杂费、择校费不堪重负,大多数农村孩子升学无望,而选择辍学就业。在就学取向上,农民除了对普通教育较有热情、以便孩子进入大学校门外,对职业教育表现冷淡。原因一是囿于传统观念、歧视体力劳动,二是人才市场导向偏差,三是职业教育没有给农民带来实在利益。国家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和在贫困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形势有所扭转,对职业教育的扶持,也激发了农民子女的就学愿望,但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教育不平衡,农民子女仍然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其主要问题是:职业教育结构不完整,梯次不明显,办学形式单一,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资金不足,管理不善,缺乏发展动力。
在贫困地区,初职教育名存实亡,中职教育质量不高,与高职教育严重脱节。承担中职教育的一是职业高中,二是公办技工学校,三是民办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基本是由过去的普通高中改制组建,设备和教师还是旧有配置和原班人马,教学机制还是沿袭过去普通中学的模式;各县区技工学校大多数没有规模,以短训为主,招生数量极其有限;市级技工学校近几年前景看好,但基础设施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加之急功近利经营方式,教学质量也不高;民办技术学校多是在政府部门不同行业扶持下成立的,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扶贫基金资助,“游击”办学,尚处于徘徊状态。
高职学院组建时间不长,各方面关系还未理顺,基本还是沿袭过去的运行模式滑行。在建院之前,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投资偏重于普通中学教育,学校除在编人员工资由政府划拨外,办公费、编外人员工资、维修费、劳动津贴完全依赖招生收费,积累几乎没有,均经历了长久的低靡期。师范、农校、财校,招生每况愈下,收不敷出,只有卫校尚能维持,但由于管理不严,盲目进人,背上了沉重的人事包袱。合校之后,除了医疗护理专业生源较好外,其他专业门前冷落,专业教师无课可上,虽然借国家招生计划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但不足以抵销合校之后人员带来的压力。学校急欲调整专业结构,但尾大不掉,一无资金设备,二无教师,等待政府投资无望,处于停滞不前的困苦境地。从生源地看,一半以上的学员来源于外地,陕南地区学员交叉选校,异地报考,多是为专业所限追求学历而来,说明学校本身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缺乏吸引力。如果说要学校要走向社区,走向企业,开拓继续教育这一空间,也很难涉足,原因是规模以上的企业有限,市场不大,科技含量也低;行业之间出于部门利益,人为设置障碍,壁垒重重。在农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中职教育还未展开,遑论高职教育。陕南是劳务出口最多的地区,农民子弟出外务工的指向明确,但因为本地高职学院专业设置单一,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多数流向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
面向农村发展教育的途径
以上分析证明:农村有紧迫的教育需求,高职学院有寻找市场的急切愿望。问题在于如何找准契合点。
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一靠政府的支持,二靠学校自身建设,而以自身建设为主。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应根据政策的变化,从学院教师结构的实际出发,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适应市场需要,增强办学实力。从发展趋势看,职业教育将从边缘走进中心,成为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的教育形式,会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学校为主体办学将会发生向社会办学的方向转变,农村、企业、社区以及各个行业会组成联合体,将会与经济发达地区结盟,逐步实现平衡,教育不再是教育行业的作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开发和城镇建设各个方面,也将为学校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现阶段农村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师资匮乏,这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矛盾,高职学院富余的师范类专业的教师完全可以深入基层实行“轮教”或“走教”,既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又解决自已人浮于事的矛盾。农村边远山区的教育主要表现为条件艰苦,不能留人,二是教师素质不高,用这样的方式既能填补人才不足的空白,直接参与教学,又能通过传帮带的作用提高教师水平,改变中小学教育的面貌。
农业专业的教师,要深入农村参加实践,通过农业示范村或示范园的形式激发农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既锻炼自己,又帮助农民致富。要“一竿子插到底”,冲破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不衔接的壁垒,办出效益,产生成果,扩大影响,带动产业。农业学校办学艰难,大的背景是近年来农业的基础地位发生动摇,农民对种田失去信心。加之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风险能力不够,地处山区的农民又信息不通,经营与市场脱节,造成损失往往挫伤农民积极性。另外,山区分散经营的特点很难实现产业化,对外竞争力不强。这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农民子女求学的方向。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现代技术,而且需要现代创业意识,这正是农业教育开发的任务。那种传统的关门办学、以学历教育为中心的模式必须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说,农林专业“倒灶”,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关系极大,这不是靠国家和当地政府支持能够解决问题的。但令人费解的是,学校自己经营的校外产业基地也是连年亏损,而教师在外开业,却有不菲的收入。
卫生教育也应该向基层延伸,把继续教育纳入学院的办学计划。农村乡镇卫生院和从事合作医疗工作的卫技人才,要不断地扩大队伍,更新知识,提高水平,适应预防、医疗和保健服务,没有循环式的教育保证是不行的。目前尽管各地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大都流于形式,也没有使其正规化,没有长效机制来保证。农村社区服务是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内容,虽然有多年的试点,但由于没有给单位带来利益,没有认真实施,农民对此反应冷淡,学校也无动力。学校要把社区服务作为产业来抓,既能为自已增加收入,扩大影响,也能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
乡镇政府的体制改革,其定位和职能在农村税费改革后需要重新认定,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现在还在讨论。南方一些省份已经取消了部分乡镇,四川和广西把乡镇干部作为村民公选的试点,将其领导作为“村官”对待,是否成功,还有待观察。陕南平均每个乡镇有六十人以上,机构庞大,而且与县级管理机构重叠,官员的腐败行为又为群众不满。笔者以为乡镇应该取消,这些人员应直接分派到农村基层,作为政府监督员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农村实行生产联包责任制以来,尤其是税费改革以来,政府对农村的管理逐渐松弛,农村“海选”有很大部分被家族式的强权左右,超生和土地流失现象严重,通过干部下乡实行监督问责是有效的办法。商洛1300个行政村,30个乡镇,如果每个行政村有一名乡镇干部下乡,不要国家财政负担。基于这种设想,高职学院应对乡镇干部进行职业培训,包括农技、药技、旅游、管理、经营、理财、计划生育各个方面,使干部成为能为人民办实事的人,这个市场潜力很大。农村现有的村委会干部,多是村里的能人、强人,文化程度也比较高,对他们也要进行现代知识培训,带领农民创业。
教育创新需要制度创新
教育创新的核心是管理体制创新。作为政府管理部门,要贯彻人才强国的战略,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终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关系。目前重中之重是打破行业界限,实行全社会办学,卫生、农业、工业、人事、企业、社区组织共同体一齐办学。近年来,各部门曾组织科技教育扶贫下乡活动,但城里的教师下去之后当地学校拒绝接受,原因是害怕代教人员失业,医疗队下乡之后,竟不能上班,原因是当地医院按接诊取酬,学校每年进行继续教育短训,大部分资金被主管部门抽取,部门将其看作是一种对学校的恩赐。由此可见教育垄断的破坏性很大。
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结构,初职、中职、高职教育要形成层次,教育行为要规范,防止政府部门为了一己之私而各自为政。近年来以行业组织的部分民办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在政府部门操控下成立的,借国家扶贫款之财和科技扶贫之名,行赢利之实,其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另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衔接,“双水分流、双峰对峙”的局面要改变。地方政府要在制度上予以创新,从资金上、政策上宏观调控,防止结构失衡。要制订行业标准,加大对学校办学过程和办学质量的监督,使教育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发展规模。
学院要彻底打破封闭式办学的模式,实行开放办学,使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并行发展。要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设置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下大力气精减人员,使人尽其用。为了鼓励教师下乡,学校应建立奖励机制,晋级优先考虑下乡教师,待遇高于校内教师,同时考虑采用轮换制,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实际锻炼,都能为农村建设贡献才智。要制订长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以保证各项措施得到落实。
产学研一体化是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在农村设立科技园,扶贫点不仅是为在校学生提出来供更多实践场所和学习机会,而且通过这种手段,能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学校增收节资,增强办学实力,也通过这种教育形式,扩大学校影响,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邓力群,马洪,武衡.当代中国的陕西.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87.
[2]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陕西经济年鉴2004(7).西安.西安地图出片社.
陕南,是指陕西省关中以南的秦巴山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城市,属经济不发达地区。面积69937平方公里,人口906.1万,约占全省人口的27.6%,其中农业人口739.36万,占总人口的89.45%,耕地面积1060.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9.5%,人均1.43亩。2004年陕西省经济年鉴统计,农民平均年收入为1400多元。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户,76%生活在山区,有46%的农户耕地不到一亩,恩格尔系数约为60%左右。
目前,三市各有一所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均为2004年9月中等职业学校合并组建。商洛卫校和商洛师范合并(商洛农校已被商洛学院收编),安康卫校和安康师范、安康农校合并,汉中卫校和汉中第一第二师范、汉中农校、汉中财校合并。三校包括高、中职教育的在校学生不足一万,以高职教育为主体,约占学生总数的82%;医学类专业的在校生占60%以上,2005年至今,都未完成招生计划,其他专业的招生参差不齐,有的专业甚至只有五六名。
由于农业资源贫乏,农民收入很低,农村劳动力多以出外打工为生。三市除汉中外(2004年财政收入居全省城市第七),其他两市产业名列倒数第二和第三,吸纳劳动力有限,农村劳动力人口也都流向全国大中城市。以商洛为例,全市大约50万劳动力,有40多万在外打工。
在外务工人员初中以下学历者居多,没有经过技术培训,从事的也是强度大,酬金低的体力劳动,大多数家庭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根本无力供养子女读书,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
农村的教育状况和卫生状况极差。农业低收入导致农民漠视土地,农业产业越来越萎缩,大部分人并没有脱贫致富,反而与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农民不是没有认识到教育对他们的意义,他们也希望循着中学——大学的“仕途”改变家庭命运,但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师资贫乏,教育质量低下,加之多年来各种学杂费、择校费不堪重负,大多数农村孩子升学无望,而选择辍学就业。在就学取向上,农民除了对普通教育较有热情、以便孩子进入大学校门外,对职业教育表现冷淡。原因一是囿于传统观念、歧视体力劳动,二是人才市场导向偏差,三是职业教育没有给农民带来实在利益。国家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和在贫困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形势有所扭转,对职业教育的扶持,也激发了农民子女的就学愿望,但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教育不平衡,农民子女仍然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其主要问题是:职业教育结构不完整,梯次不明显,办学形式单一,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资金不足,管理不善,缺乏发展动力。
在贫困地区,初职教育名存实亡,中职教育质量不高,与高职教育严重脱节。承担中职教育的一是职业高中,二是公办技工学校,三是民办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基本是由过去的普通高中改制组建,设备和教师还是旧有配置和原班人马,教学机制还是沿袭过去普通中学的模式;各县区技工学校大多数没有规模,以短训为主,招生数量极其有限;市级技工学校近几年前景看好,但基础设施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加之急功近利经营方式,教学质量也不高;民办技术学校多是在政府部门不同行业扶持下成立的,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扶贫基金资助,“游击”办学,尚处于徘徊状态。
高职学院组建时间不长,各方面关系还未理顺,基本还是沿袭过去的运行模式滑行。在建院之前,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投资偏重于普通中学教育,学校除在编人员工资由政府划拨外,办公费、编外人员工资、维修费、劳动津贴完全依赖招生收费,积累几乎没有,均经历了长久的低靡期。师范、农校、财校,招生每况愈下,收不敷出,只有卫校尚能维持,但由于管理不严,盲目进人,背上了沉重的人事包袱。合校之后,除了医疗护理专业生源较好外,其他专业门前冷落,专业教师无课可上,虽然借国家招生计划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但不足以抵销合校之后人员带来的压力。学校急欲调整专业结构,但尾大不掉,一无资金设备,二无教师,等待政府投资无望,处于停滞不前的困苦境地。从生源地看,一半以上的学员来源于外地,陕南地区学员交叉选校,异地报考,多是为专业所限追求学历而来,说明学校本身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缺乏吸引力。如果说要学校要走向社区,走向企业,开拓继续教育这一空间,也很难涉足,原因是规模以上的企业有限,市场不大,科技含量也低;行业之间出于部门利益,人为设置障碍,壁垒重重。在农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中职教育还未展开,遑论高职教育。陕南是劳务出口最多的地区,农民子弟出外务工的指向明确,但因为本地高职学院专业设置单一,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多数流向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
面向农村发展教育的途径
以上分析证明:农村有紧迫的教育需求,高职学院有寻找市场的急切愿望。问题在于如何找准契合点。
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一靠政府的支持,二靠学校自身建设,而以自身建设为主。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应根据政策的变化,从学院教师结构的实际出发,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适应市场需要,增强办学实力。从发展趋势看,职业教育将从边缘走进中心,成为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的教育形式,会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学校为主体办学将会发生向社会办学的方向转变,农村、企业、社区以及各个行业会组成联合体,将会与经济发达地区结盟,逐步实现平衡,教育不再是教育行业的作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开发和城镇建设各个方面,也将为学校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现阶段农村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师资匮乏,这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矛盾,高职学院富余的师范类专业的教师完全可以深入基层实行“轮教”或“走教”,既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又解决自已人浮于事的矛盾。农村边远山区的教育主要表现为条件艰苦,不能留人,二是教师素质不高,用这样的方式既能填补人才不足的空白,直接参与教学,又能通过传帮带的作用提高教师水平,改变中小学教育的面貌。
农业专业的教师,要深入农村参加实践,通过农业示范村或示范园的形式激发农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既锻炼自己,又帮助农民致富。要“一竿子插到底”,冲破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不衔接的壁垒,办出效益,产生成果,扩大影响,带动产业。农业学校办学艰难,大的背景是近年来农业的基础地位发生动摇,农民对种田失去信心。加之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风险能力不够,地处山区的农民又信息不通,经营与市场脱节,造成损失往往挫伤农民积极性。另外,山区分散经营的特点很难实现产业化,对外竞争力不强。这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农民子女求学的方向。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现代技术,而且需要现代创业意识,这正是农业教育开发的任务。那种传统的关门办学、以学历教育为中心的模式必须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说,农林专业“倒灶”,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关系极大,这不是靠国家和当地政府支持能够解决问题的。但令人费解的是,学校自己经营的校外产业基地也是连年亏损,而教师在外开业,却有不菲的收入。
卫生教育也应该向基层延伸,把继续教育纳入学院的办学计划。农村乡镇卫生院和从事合作医疗工作的卫技人才,要不断地扩大队伍,更新知识,提高水平,适应预防、医疗和保健服务,没有循环式的教育保证是不行的。目前尽管各地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大都流于形式,也没有使其正规化,没有长效机制来保证。农村社区服务是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内容,虽然有多年的试点,但由于没有给单位带来利益,没有认真实施,农民对此反应冷淡,学校也无动力。学校要把社区服务作为产业来抓,既能为自已增加收入,扩大影响,也能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
乡镇政府的体制改革,其定位和职能在农村税费改革后需要重新认定,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现在还在讨论。南方一些省份已经取消了部分乡镇,四川和广西把乡镇干部作为村民公选的试点,将其领导作为“村官”对待,是否成功,还有待观察。陕南平均每个乡镇有六十人以上,机构庞大,而且与县级管理机构重叠,官员的腐败行为又为群众不满。笔者以为乡镇应该取消,这些人员应直接分派到农村基层,作为政府监督员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农村实行生产联包责任制以来,尤其是税费改革以来,政府对农村的管理逐渐松弛,农村“海选”有很大部分被家族式的强权左右,超生和土地流失现象严重,通过干部下乡实行监督问责是有效的办法。商洛1300个行政村,30个乡镇,如果每个行政村有一名乡镇干部下乡,不要国家财政负担。基于这种设想,高职学院应对乡镇干部进行职业培训,包括农技、药技、旅游、管理、经营、理财、计划生育各个方面,使干部成为能为人民办实事的人,这个市场潜力很大。农村现有的村委会干部,多是村里的能人、强人,文化程度也比较高,对他们也要进行现代知识培训,带领农民创业。
教育创新需要制度创新
教育创新的核心是管理体制创新。作为政府管理部门,要贯彻人才强国的战略,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终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关系。目前重中之重是打破行业界限,实行全社会办学,卫生、农业、工业、人事、企业、社区组织共同体一齐办学。近年来,各部门曾组织科技教育扶贫下乡活动,但城里的教师下去之后当地学校拒绝接受,原因是害怕代教人员失业,医疗队下乡之后,竟不能上班,原因是当地医院按接诊取酬,学校每年进行继续教育短训,大部分资金被主管部门抽取,部门将其看作是一种对学校的恩赐。由此可见教育垄断的破坏性很大。
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结构,初职、中职、高职教育要形成层次,教育行为要规范,防止政府部门为了一己之私而各自为政。近年来以行业组织的部分民办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在政府部门操控下成立的,借国家扶贫款之财和科技扶贫之名,行赢利之实,其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另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衔接,“双水分流、双峰对峙”的局面要改变。地方政府要在制度上予以创新,从资金上、政策上宏观调控,防止结构失衡。要制订行业标准,加大对学校办学过程和办学质量的监督,使教育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发展规模。
学院要彻底打破封闭式办学的模式,实行开放办学,使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并行发展。要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设置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下大力气精减人员,使人尽其用。为了鼓励教师下乡,学校应建立奖励机制,晋级优先考虑下乡教师,待遇高于校内教师,同时考虑采用轮换制,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实际锻炼,都能为农村建设贡献才智。要制订长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以保证各项措施得到落实。
产学研一体化是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在农村设立科技园,扶贫点不仅是为在校学生提出来供更多实践场所和学习机会,而且通过这种手段,能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学校增收节资,增强办学实力,也通过这种教育形式,扩大学校影响,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邓力群,马洪,武衡.当代中国的陕西.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87.
[2]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陕西经济年鉴2004(7).西安.西安地图出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