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14年3月,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在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举行东城区学区制综合改革推进大会,会上东城区教委八大学区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挂牌。这是东城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东城区将以深化学区制改革为抓手,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期,“区域教育”将聚焦东城区在教育综合治理体系改革方面的探索。
为缩小校际间差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4年,东城学区化管理正式启动。这一新型管理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了校际间的壁垒,着力学区内设施及设备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促进校际之间资源优化均衡配置。2005年至2006年,学区化管理模式在原东城区全面铺开。2010年,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原东城区与原崇文区合并,学区化建设向南延伸,至2012年底,新东城八大学区全部建立,学区化管理实现区域全覆盖。
十年间,学区化管理成果丰硕,形成了深度联盟、大年级组、一长执两校等一系列东城教育的响亮品牌,“学区化管理经验”还被纳入北京市政府折子工程。近年来,面对老百姓的需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面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东城教育力争再上新台阶,借助教育综合改革提供的发展经验与实践平台,学区化将逐步升级为学区制,探索构建科学、民主、开放、多元的教育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水平。
机制建设是引领事业发展的基础。未来,东城学区制综合改革将着力六大机制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学区工作运行机制
东城区教委成立学区制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八大学区工作委员会形成以学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现代化治理体系。学区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学区发展规划、管理章程和议事规则,研究、协调、统筹改革事项推进,实行学区、社区、家庭等多元参与,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结构。随着学区内校际间联合发展工作机制的建立,将设立校际间组团式共同发展模式,实现学区内教育的全面优质品牌化。
此外,东城区还将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科学、稳定、完善的机制,形成教育品牌相对聚集、初中和小学比例合理、教育类型丰富、学区制对口和九年一贯入学稳定的发展格局。
建立共同发展机制实现学区教育品牌化
组团发展是东城学区建设的特色,建立共同发展机制,将通过深化学校联盟机制、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实验模式、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带、探索优质初中深度联盟一体化办学管理、实施优先发展初中小班化教学等,促进学区教育品牌化的飞跃发展。
建立健全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机制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轮岗交流是让优质的教师资源均衡、有序地“流动”起来。在学区内通过深化干部教师轮岗交流,逐步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身份转变。通过构建校际联盟、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资源带、“一长执两校”、龙头校建人才储备基地五种模式,推进干部教师交流。东城还将探索建立学校优秀干部与教委机关干部双向挂职(实职)培养的机制,对有潜质的干部进行培养、选拔、任用,实现人才的相互贯通、顺畅流转。力争在2020年以前,优秀干部教师轮岗交流资源共享比率不少于30%,中青年优秀校长、骨干教师轮岗交流率达到100%。
建立学区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东城相继成立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青少年科学技术学院、青少年体质健康学院及青少年国际教育学院,今后将进一步推动学院制建设,在每个学区内建设学院分院或基地,实现学生在学区内的跨校选课。
建立学区发展投入保障机制
东城将以学区资源配备机制、教育一体化建设机制、社会资源引入机制与教育服务补充机制作为学区发展投入保障,建立0-6岁学前教育服务完备、中小学贯通衔接、市民教育学习品牌众多、社会资源融通的学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中心、重点学科实验室等配套设施。还将通过引进社会专业机构、专家团队和第三方力量,提供学区发展的智力支持和教师成长的业务指导。
学区评价奖励机制
东城区将建立健全学区均衡发展水平综合评估机制与学区督学责任区制度,加强硬件资源共享使用效率、干部教师校际轮岗交流作用等方面的督导。此外,对促进学区均衡发展作出贡献的学校、干部教师、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奖励的奖励机制也将建立。
2014年3月,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在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举行东城区学区制综合改革推进大会,会上东城区教委八大学区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挂牌。这是东城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东城区将以深化学区制改革为抓手,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期,“区域教育”将聚焦东城区在教育综合治理体系改革方面的探索。
为缩小校际间差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4年,东城学区化管理正式启动。这一新型管理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了校际间的壁垒,着力学区内设施及设备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促进校际之间资源优化均衡配置。2005年至2006年,学区化管理模式在原东城区全面铺开。2010年,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原东城区与原崇文区合并,学区化建设向南延伸,至2012年底,新东城八大学区全部建立,学区化管理实现区域全覆盖。
十年间,学区化管理成果丰硕,形成了深度联盟、大年级组、一长执两校等一系列东城教育的响亮品牌,“学区化管理经验”还被纳入北京市政府折子工程。近年来,面对老百姓的需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面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东城教育力争再上新台阶,借助教育综合改革提供的发展经验与实践平台,学区化将逐步升级为学区制,探索构建科学、民主、开放、多元的教育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水平。
机制建设是引领事业发展的基础。未来,东城学区制综合改革将着力六大机制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学区工作运行机制
东城区教委成立学区制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八大学区工作委员会形成以学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现代化治理体系。学区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学区发展规划、管理章程和议事规则,研究、协调、统筹改革事项推进,实行学区、社区、家庭等多元参与,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结构。随着学区内校际间联合发展工作机制的建立,将设立校际间组团式共同发展模式,实现学区内教育的全面优质品牌化。
此外,东城区还将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科学、稳定、完善的机制,形成教育品牌相对聚集、初中和小学比例合理、教育类型丰富、学区制对口和九年一贯入学稳定的发展格局。
建立共同发展机制实现学区教育品牌化
组团发展是东城学区建设的特色,建立共同发展机制,将通过深化学校联盟机制、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实验模式、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带、探索优质初中深度联盟一体化办学管理、实施优先发展初中小班化教学等,促进学区教育品牌化的飞跃发展。
建立健全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机制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轮岗交流是让优质的教师资源均衡、有序地“流动”起来。在学区内通过深化干部教师轮岗交流,逐步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身份转变。通过构建校际联盟、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资源带、“一长执两校”、龙头校建人才储备基地五种模式,推进干部教师交流。东城还将探索建立学校优秀干部与教委机关干部双向挂职(实职)培养的机制,对有潜质的干部进行培养、选拔、任用,实现人才的相互贯通、顺畅流转。力争在2020年以前,优秀干部教师轮岗交流资源共享比率不少于30%,中青年优秀校长、骨干教师轮岗交流率达到100%。
建立学区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东城相继成立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青少年科学技术学院、青少年体质健康学院及青少年国际教育学院,今后将进一步推动学院制建设,在每个学区内建设学院分院或基地,实现学生在学区内的跨校选课。
建立学区发展投入保障机制
东城将以学区资源配备机制、教育一体化建设机制、社会资源引入机制与教育服务补充机制作为学区发展投入保障,建立0-6岁学前教育服务完备、中小学贯通衔接、市民教育学习品牌众多、社会资源融通的学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中心、重点学科实验室等配套设施。还将通过引进社会专业机构、专家团队和第三方力量,提供学区发展的智力支持和教师成长的业务指导。
学区评价奖励机制
东城区将建立健全学区均衡发展水平综合评估机制与学区督学责任区制度,加强硬件资源共享使用效率、干部教师校际轮岗交流作用等方面的督导。此外,对促进学区均衡发展作出贡献的学校、干部教师、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奖励的奖励机制也将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