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一)供给角度分析
1.供求关系。根据劳动市场理论,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就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闲置。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的供给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使得大学生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就业状况日益严峻。再加上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开始倒闭和裁员,使得本已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2.工资影响。根据市场供求理论,工资水平的上升或者下降与劳动力这种商品供求关系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当市场上的劳动力越多时,工资水平则会越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价值相应的变得较低。
3.偏好影响。当偏好主要是指供求双方提供工作的期望,前我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处于双向选择,双方都有权利选择或拒绝对方,例如大学生在考虑一份工作时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工作水平、工作环境、晋升空间等都会成为他们就职的因素,如果有一项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就可能拒绝就业。用人单位也会对应聘的学生进行考虑,如果学生的各项素质不符合他们的工作岗位需求,同样也会拒之门外。
(二)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在选择对方时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就用人单位而言,他们主要总是希望给大学生最低工资,而希望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因此在面对一个能力较低又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和一个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高但是学历较低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喜欢聘用后者,这样他们一旦被聘用就会选择立即上岗,不仅立马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还会给企业节省大量的培训成本。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在高校需要接受3-4年的高等教育,共需要花费5万左右,这其中还不包括这3-4年的机会成本,因此他们希望毕业后能够寻找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从而能够将在大学期间的成本尽快的收回来,因此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往往都比较高,当一份工作与他们的心里的期望较大时,他们往往会拒绝就业。
(三)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如果企业的需求信息无法及时的传递给学校和学生,就会导致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处于非常盲目的地位,这样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而大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雙方之间信息沟通和传播的渠道不畅。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政府方面来看
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政策引导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前往西部地区和基层地区就业,可以给予这些地区的就业大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和补贴,对于一些符合国家就业政策的大学生可以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的减免,合理引导大学生的就业的分流,及时发布北上广等热点就业地区的就业状况和竞争状况。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积极进行创业,在创业政策方面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从高校方面来看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应该在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各高校需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和互动,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期望,这样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高等教育;其次进行课程改革,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适当的侧重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培养方向与目标与市场的需求状况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后要建立企业用人需求信息沟通平台,及时的更新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联合用人单位在学校举办各种校园招聘会。
(三)从大学生方面的来看
大学生本人是就业市场的主体,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明白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状况,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来面对,适当的降低自身对求职的期望;其次,在就业之前,适当的参加一些就业培训,包括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适当的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最后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在学好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当的提高自身的各项技能;最后,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西部地区以及基层地区进行就业,在那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三、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当然解决这项问题并非只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的解决这一难题。(作者单位为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一)供给角度分析
1.供求关系。根据劳动市场理论,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就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闲置。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的供给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使得大学生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就业状况日益严峻。再加上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开始倒闭和裁员,使得本已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2.工资影响。根据市场供求理论,工资水平的上升或者下降与劳动力这种商品供求关系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当市场上的劳动力越多时,工资水平则会越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价值相应的变得较低。
3.偏好影响。当偏好主要是指供求双方提供工作的期望,前我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处于双向选择,双方都有权利选择或拒绝对方,例如大学生在考虑一份工作时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工作水平、工作环境、晋升空间等都会成为他们就职的因素,如果有一项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就可能拒绝就业。用人单位也会对应聘的学生进行考虑,如果学生的各项素质不符合他们的工作岗位需求,同样也会拒之门外。
(二)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在选择对方时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就用人单位而言,他们主要总是希望给大学生最低工资,而希望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因此在面对一个能力较低又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和一个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高但是学历较低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喜欢聘用后者,这样他们一旦被聘用就会选择立即上岗,不仅立马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还会给企业节省大量的培训成本。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在高校需要接受3-4年的高等教育,共需要花费5万左右,这其中还不包括这3-4年的机会成本,因此他们希望毕业后能够寻找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从而能够将在大学期间的成本尽快的收回来,因此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往往都比较高,当一份工作与他们的心里的期望较大时,他们往往会拒绝就业。
(三)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如果企业的需求信息无法及时的传递给学校和学生,就会导致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处于非常盲目的地位,这样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而大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雙方之间信息沟通和传播的渠道不畅。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政府方面来看
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政策引导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前往西部地区和基层地区就业,可以给予这些地区的就业大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和补贴,对于一些符合国家就业政策的大学生可以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的减免,合理引导大学生的就业的分流,及时发布北上广等热点就业地区的就业状况和竞争状况。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积极进行创业,在创业政策方面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从高校方面来看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应该在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各高校需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和互动,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期望,这样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高等教育;其次进行课程改革,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适当的侧重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培养方向与目标与市场的需求状况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后要建立企业用人需求信息沟通平台,及时的更新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联合用人单位在学校举办各种校园招聘会。
(三)从大学生方面的来看
大学生本人是就业市场的主体,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明白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状况,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来面对,适当的降低自身对求职的期望;其次,在就业之前,适当的参加一些就业培训,包括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适当的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最后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在学好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当的提高自身的各项技能;最后,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西部地区以及基层地区进行就业,在那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三、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当然解决这项问题并非只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的解决这一难题。(作者单位为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