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勘历史足迹 再现伟人风采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xz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陈汉的纪实文学作品《八月的足迹——毛泽东1958年河南农村视察纪实》再现了1958年毛主席河南视察的重大历史事件,还原了历史真实面貌,展示了伟人的气度风采;运用艺术加工兼顾了纪实作品的文学可读性。
  关键词:纪实 还原 艺术加工
  1958年8月6日至8日,毛泽东主席来到河南农村视察工作。他先后走访了新乡、许昌和商丘三地,深入田间指导生产,和农民亲切交流。他肯定了河南农业“大跃进”的喜人成绩,并积极鼓励在农村实施“人民公社”基层政权形式。毛泽东的河南之行掀起了1958年全国“大跃进”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序幕,也成为建国初期河南农业发展史上最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时刻。五十年弹指而过,当年跃进的喧嚣早已尘埃落定,伟人的功过自有后世评说,但是那曾经真实而滚烫的热情却不曾退却,并早已伴随着毛主席1958年农村视察的身影沉淀为一代河南人深情缅怀的时代记忆。2001年,由河南之子、许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汉先生历时一年创作的纪实文学《八月的足迹——毛泽东1958年河南农村视察纪实》出版问世,陈汉先生在书中详尽记述了毛主席在河南的三日旅程,还原了他农村视察的真实感人场景,带领我们重温了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也带领我们走近了伟人毛泽东。
  一.饱含深情的历史再现
  《八月的足迹》立体复原了毛泽东主席1958年河南农村视察的全部行程,是对过往历史客观而负责的书写。该书从1958年8月6日毛主席乘专列前往河南开始,详细记录了他抵达新乡七里营、称赞“人民公社好”,在郑州接见省委干部、听取公社情况汇报,夜宿许昌长店、忆古赋诗,视察襄城烟田、长葛宗寨,途径黄河故道、夜宿兰考东坝头,视察商丘黄楼、质疑万斤高产田等诸多重要历史事件,至8月8日毛主席离开河南前往山东考察为止。
  虽然毛主席在河南视察时间短暂,但紧凑的行程安排、密集的人员接见、长距离的地理跨度仍为忠实记录这段史实设置了很高的难度。为此陈汉先生曾多次到郑州、许昌、商丘、北京等地采访,并先后走访过李银桥、侯波等40多位历史见证者,参观了河南省内多处毛泽东视察纪念馆,翻查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积累笔记多达数十万字。书中所涉及的历史情境几乎做到了事无巨细皆有出处,长幼贵贱皆有姓名,时间地点分毫不差,甚至连人物面部表情、情绪波动都有据可依,从而将历史从黑白照片和尘封档案中复苏过来,还以原貌。《八月的足迹》通过大量历史细节的重塑,鲜活生动地再现了毛主席視察途中经历的人和事,还原了历史在场感受,凸显出朴素真实的纪实品格。
  《八月的足迹》不仅回顾了曾经豪迈辉煌的河南农业史,更饱含深情地重现了一代伟人的气度风采。身为国家最高领导者,毛主席心系百姓疾苦,亲赴地方考察人民生产生活,深入棉田稻田,询问粮食产量,走进炕烟房,讨论烤烟技术。他视民如亲,爱民如子,一心一意为群众着想,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在商丘黄楼视察时,毛主席上车后又专程走下汽车同热情的群众握手致意,显示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敬重。身为年迈的老人,他心中装着宏伟蓝图,用超过青年人的干劲儿夜以继日地工作,几乎很少休息。他顶着炎炎烈日走进烟田谷地,兴致勃勃地视察“烟叶王国”,汗水多次浸透衣服,仍不忘“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河南视察期间,毛主席头戴草帽、身着布衣裤、脚穿旧皮鞋,渴了就喝白开水,累了就坐在田间地头休息,他从不去县委机关招待所,只是趁着列车行驶时在沙发上小憩。毛主席的平易亲民、无私奉献、勤俭朴素,汇同他强大的人格魅力所形成的领袖风范,至今让河南人民为之深深折服。
  《八月的足迹》再现了毛主席的高尚伟大,同时亦还原了他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为我们展示出更加真实可信的历史形象。毛主席在襄城视察烟叶丰产田之后,有过一个让烟的细节,但是无人敢接受毛主席敬让的香烟。于是主席笑道,我连一支烟也让不出去啊!这个细节显示了毛主席的慈祥平易、幽默诙谐,其实也从侧面折射出身居高位者的落寞。在视察长葛宗寨时毛主席看着池塘里生长的水浮莲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此时的他褪却了身上的神圣光环,只是个多年漂泊、思乡情深的孤单游子,为国家民族大义牺牲了太多的世俗欢乐。当视察专列路过兰考时,时年65岁的毛泽东坚决要求畅游黄河,众人多次劝告阻拦后才放弃。从毛主席视察河南的言行举止和神态思绪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被神化崇拜的毛泽东只是一种美好愿望,真实的他既是一位让人敬仰的伟人,也是一位豁达包容的长者,一个眷念家乡的游子,一个倔强且不服老的老人。
  二.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
  关于中国大地上那场信仰失控、理性缺位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历史实践已有定论,而为这场闹剧推波助澜的毛泽东河南之行似乎也难辞其咎。40多年后,陈汉先生为了创作《八月的足迹》曾多次参观当年毛主席的视察地,他发现大跃进时期修建的毛主席视察纪念馆、纪念门和主席塑像仍然保留着,并且经过精心的修缮维护,成为了视察地人民的骄傲和对毛主席的永久怀念。陈汉先生走访过的视察亲历者回忆起那段历史,仍然充满了对毛主席的敬仰与爱戴。事实上,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河南曾是民生艰难的重灾区。可是作为人民公社化运动肇始的毛泽东河南之行,为什么并未因此沾染污点,受到责难,反而在民间竞相传颂呢?民众对待重大的决策失误何以宽容到如此地步?如何正确认识评价毛泽东1958年的河南农村视察,成为了不可回避的历史问题。陈汉先生在书中谈到,毛泽东在河南视察后错误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应该被实事求是地归结为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必然付出的代价。除此之外,对河南之行的褒扬与民众对毛泽东的高度认同也有关系,主要是认同他一生的卓著功勋和始终不改的人民立场。“在那些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中,即使有失误,甚至重大失误,人民群众也完全能够理解他,谅解他,尊敬他,始终不渝地拥戴他”。[1]一代伟人不容亵渎的高度威信挽救了民众的信仰危机,使民间舆论呈现出一边倒的状态。至于民众对1958年毛主席的河南之行念念不忘且历久弥坚,亦不难理解。在如今这个理想陨落、价值观扭曲的商业社会,当大跃进的苦难被时间淡化之后,毛泽东时代单纯真诚的人际关系、高尚坚定的理想信仰、逐日揽月的气魄豪情就显得极具吸引力,这段失落的“美好旧时光”也就越发值得铭记和推崇。   陈汉先生曾谈到,1958年毛主席的河南之行曾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也成为他年长后创作本书的重要原因。为了能客观公正的重现这段争议历史,他历时一年多时间多方收集资料,怀着秉笔直书的勇气和对伟人的深情纪念开始了创作。《八月的足迹》出版后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此书补充了一些珍贵的史料,填充了某些空白,更可贵的是作者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历史”,“在党史研究、毛泽东研究诸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2]可以说,如今我们得以拨开历史粉饰、清醒认识毛泽东河南之行,陈汉先生客观的历史评价、理性的认知态度功不可没。
  三.多种艺术手法的加工
  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八月的足迹》在创作艺术上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在保证真实可信、朴实无华的纪实风格前提下,陈汉先生巧妙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增强了可读性。
  整部书在记述历史和写人状物时以白描为主,文辞质朴坦诚,不过分雕饰,但胜在用词精准,突现细节,达到了摹形传神的良好效果。比如书中第一节的一段话:“毛主席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随着吐出的烟雾,他从心底里轻松地舒了一口气。脸上再次浮现出连日来常见的那种满意而又欣喜的笑容。转身大步走到沙发前,把烟蒂在烟缸里摁灭,半躺半坐在沙发里,随手抓起搭在沙发扶手上的一本展开的书。”这段话借助“吸”、“吐”、“舒”、“浮现”、“转身”、“走”、“摁”、“半躺半坐”、“抓”、“搭”等多个动词和词组的连续运用,自然流畅地描绘出毛主席一系列有條不紊的动作,展现了他乐观轻松的心态,毫无生涩阻滞之感。类似的句式还有很多,如“毛泽东从烟盒里抽出一支香烟夹在手指头上,又把烟盒递到吴芝圃面前,吴芝圃接过烟盒重放在茶几上摇摇手表示不抽,又顺手从茶几上拿起火柴擦燃给毛泽东把烟点上。”通过一串连缀的动作细节营造出了画面感,使读者如同亲临历史情境。
  写意手法在书中则多用于写景和抒情,笔调舒缓优雅,情感含蓄淡然,适当地留下了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如在重现毛主席夜宿许昌长店、忆古赋诗的场景时,就运用了写意手法,虚实交错,形意兼备。漫漫夏夜,星空闪烁,四野茫茫,毛主席站在空旷的草场上,遥望汉魏老城和文峰塔,追忆沧桑历史,吟诵出七绝《过魏都》。这幅极富诗意的画面,不仅表现了伟人的博学和才情,还传达出一种亘古的时空感受。在工笔重现厚重历史的同时,也简笔勾画出一个轻盈的诗意空间。此外书中还有多处动人的景色描绘,如“有棵水桶般粗细的柿子树,枝叶稠密,果实累累。阳光扫在上面,满树灿若繁星”,“高高的高粱棵犹如绿色屏障严密整齐。硕大的高粱穗害羞似的红着脸低垂着头”等等,这些色泽度鲜亮饱满的景物描绘寄寓了丰收的希望,更表达了对毛主席河南视察的欣喜之情。
  精妙的构思剪裁也为作品增色不少。作家从毛主席河南视察的三日行程中提炼出28个关键场景,以关键场景为中心谋篇布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叙述过程中,以视察为主线平铺直叙,还不时地穿插进40多年后当事人的采访感受。叙述视点不断游移,带领着读者在历史和现实中穿行,避免了阅读枯燥感。
  陈汉先生的纪实文学作品《八月的足迹——毛泽东1958年河南农村视察纪实》资料翔实充分、内容真实可信、表述历史客观,是研究毛泽东河南视察的重要著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毛泽东河南视察的政治意图及后果已经不再穷究,惟有伟人的卓然风采超越时代和历史长存。
  注 释
  [1]陈汉:《八月的足迹——毛泽东1958年河南农村视察纪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234页。
  [2]张名扬:《朝气蓬勃胜当年——许昌市作协副主席陈汉侧记》,《七友文丛》,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7月第1版,第157页。
  (作者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日前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办的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宣布,日本儿童文学作家角野荣子和俄罗斯插画家伊戈尔·欧尼可夫分获2018年国际安徒生奖文学奖和插画奖。评委会认为,角野荣子的作品富有“同情心、热忱和妙不可言的魅力”,文字简单,且可读性强。她创造的女性人物总是“自主做决定、积极进取”,成为女孩子们的榜样。角野荣子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多年,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儿童系列小说《魔女宅急便》,这部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此种内外之辩,讨论了诗歌写作与宇宙人生之间的一种关系,涉及到体验视角与写作效果的承续性问题。当然,此处的内外之分所导致的写作“影响”并无高下,所谓“生气”与“高致”乃是两种不同境界。于王国维言,诗人对于此二者应该兼而有之,才属高境。然而换一个理
日前,莫言带着他的长篇小说系列最新版亮相北京,莫言说:“尽管这几年去过很多地方,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作了很多演讲,但我对文学的梦想依然强烈,一直在做着写经典文学作品的准备。”据莫言介绍,他一直在搜集材料,并到一些地方做了调查和采访。“我正在写新小说,新作品会跟我发表过的所有作品有一种内在联系,因为我自始至终没有改变。但新作品肯定会有新内容,因为时代变了,我也跟著变了。”此前,莫言的《红高粱》《白莲
张忌,1979年生于中国浙江。小说家,人民文学新人奖得主。2003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收获》《人民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近百万字,出版作品有《出家》《搭子》等。2016年其长篇小说《出家》一经出版,即引起广泛关注,是豆瓣年度读书榜单推荐作品之一,并被韩国Sallim出版社高价拍下版权,在韩国上市,另有繁体版即将出版。2017年,张忌和作家格非、阿摩司·奥兹等共同夺得首届京东文学奖。另有《夫妻店》
我和作家王国华认识多年,是老朋友了,很早就读他的作品。作为一个报人,坚持创作这么多年,是十分难得的,况且作品不流于俗,保持思想的先锋性。  王国华的生活经验丰富,闯南走北,不同地域的文化,让他有了与众不同的眼界,对人与事的思考,不囿于小格局。  近日读王国华的《雨骑着风来了》,未读作品的内容,单从文章的题目,就读出作家对这件平常的事情,发现不同于平常的东西,陌生化不是做文字游戏。  什克洛夫斯基提
叶辛的新作《五姐妹》日前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五姐妹》的故事里并不是描写一家五姊妹这样通常的关系,而是讲述了五个同时代女性的命运,随着新中国时代的发展,笔锋从她们青春年少时开始游走,刻画了她们丰富的一生。在五人人生的波澜坎坷之后,涌动着更为宏大的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惊天动地的巨变。叶辛说想写这么一本书已经30多年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听说四川会理六姐妹、贵州黔南四姐妹的生活原型时,他
时光流转,又一个夏天如约而至,校园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穿着学位服合影留念的身影,或嬉笑,或严肃,毕业的喜悦和离别的感伤都交织定格在这一瞬间。有时在办公楼前会“偶遇”照相的同学,落落大方地邀请我一起合影。品味同学们身着学位服的文雅气质,看着年轻脸庞绽放出的奕奕神采,对比几年前入学时的羞涩腼腆、怯手怯脚,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高兴;即使再忙我都会停下脚步欣然应允,能在镜头前站在你们身旁见证你们的成长我非常荣
内容摘要:在日前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运用多元化的教育观,不断进行教学策略改革,从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英语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 英语 教学策略 改革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蕴,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多元文化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它承认人类群体之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不同,提倡不
王跃文近日与绿城读者分享了他的最新作品《无违》。《无违》是王跃文的首部人生随笔集,它将带领读者直抵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围绕“小说创作和个人阅读”的主题,两位嘉宾首先探讨了各自的小说创作,他們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文学的真实”。王跃文认为,文学所谓的真实,未必是我们眼见的真实、发生在生活里的真实,它应该是作家笔下的艺术的真实。他以自己早期作品《国画》为例,“这部小说有50多万字,里面的事情和人
日本文学界重量级奖项芥川奖与直木奖日前揭晓。第160届芥川奖爆出“双黄蛋”,上田岳弘的《猎人号Nimrod》以及町屋良平的《1回合1分34秒》都获得了该项殊荣。《猎人号Nimrod》讲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被社长任命为公司新设立的采掘科科长的“我”,在喝得不省人事之际,产生了奇异的幻觉……有读者认为,这本小说展示了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式的虚无感、拜金主义的无意义、无价值。探讨了在枯燥的环境下,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