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乡愁在 土楼神韵存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anjiao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座土楼,回转着经久不息的中国韵律,就像生命的轮回,周而复始,永无止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棱角与形状,但有规有矩才能构成这般圆满。当你驻足在土楼前,品味那份古朴自然,你的心会随着土楼安静下来,沉浸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中。
  有人说,土楼是活在大山里的历史,是客家人的世外桃源。高厚的土墙隔住了喧嚣尘世,却在方圆之间铺就了一片新天地,带给人们惊奇与震撼,被誉为是“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和“地上冒出来的蘑菇”。
  永定土楼:客家民风淳厚
  访土楼,方圆之间尽风流;忆乡愁,中原故土有老酒。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这个在地图上貌似很小的地方,却因有了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土楼,而驰名中外,并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永定县位于福建的西南部,号称“客家故里”,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据记载:西晋永嘉年间,北方战祸频发,大批中原民众为躲避战火,举家南迁,辗转迁徙进入闽西山区,在与当地人融合后,形成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由于闽西山区多野兽和盗匪,迁入此地的先辈,以近亲为系,建起了能封闭的泥土竹木建筑群,土楼的雏型就产生了。永定土楼大都建在狭小的山谷里,用当地的生土、竹木材以及石块建造。土楼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又以圆形土楼最为珍贵。目前永定尚存两万多座土楼,其中就以高头镇的圆形土楼——承启楼最为闻名,号称“土楼王”。
  据传承启楼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三代,其规模之巨大,造型之奇特,每每让到访的后人叹为观止。承启楼共计有400个房间,“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鼎盛时期曾住过800余人,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台湾政要吴伯雄曾亲题“福建土楼王”。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土楼内的水井、厨房、仓储、卧室、私塾、讲堂、粮食加工房、柴火间、猪牛舍、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居住于此的全家族在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时,又尽享几代同堂、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闽南山区的气候适合烟叶和茶叶的栽种,土楼里到处能购买到当地自制的卷烟和土楼“红美人”红茶。当然,客家的麦芽糖、柿饼,也是游客喜欢的食品。去土楼旅游,常常会在土楼门口遇到客家导游拉生意,你只要付上50元钱,导游就会陪同你参观讲解。如果你请的导游恰巧是承启楼的原住居民,她(他)就能带你登楼观看土楼的全貌。结束时,还能请你到她(他)的家中免费喝茶歇息,自然也会向你推荐自家的茶叶或小吃。当然买不买由你自己定了。
  承启楼里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所描绘的正是一楼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动人情景,这也是客家人一脉相承、难以割舍的亲情文化。
  平和土楼:“遗珠”之美待君赏
  行走在平和大地上,有一道风景吸引眼球,那就是平和土楼。在平和,现存大大小小明清土楼近500座。作为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和土楼展示了遗世之美——小溪镇新桥村的延安楼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为平和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土楼;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庄上大楼,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大方形土楼;最精致的芦溪绳武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木雕中的博物馆;丰作阙宁楼是唯一上过英国明信片的、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土楼;薰南楼藏身在柚海蕉林……
  每一座土楼都有故事,都是一段历史。
  这些平和土楼完全称得上是民间“遗珠”,它以自己的原生态和穿越历史的沧桑与厚重,默默地诉说着土楼人家生存的历史与现实。人们震撼于这些土楼的遗世之美,同时也担忧于它们年久失修、人去楼空、缺乏维修资金等现状。
  近年来,平和县在保护开发土楼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争取项目资金适当给予经济补贴;引导土楼居民自觉保护“永远的家园”;引进民间资本,并在有条件的地方進行适度旅游开发,形成良性循环。
  平和有近500座土楼,仅靠政府每年有限的文物保护经费,显得捉襟见肘。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文化自觉的力量,越来越多的民间人士投入到土楼的保护开发中。
  在绳武楼长大的企业家叶林青,2013年从厦门回到家乡创办福建绳武楼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着手保护和开发绳武楼。“绳武楼景区绵延近3公里,共有8座土楼,景区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叶林青表示,该公司已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盘活当地资源,开启“绳武楼家”的发展模式。相继投入3000多万元,成功打造了一系列旅游观光景点,同时修复了植璧楼、福峙楼、福庆楼以及风满楼等,打造了“荷塘月色”“观光酒坊”“水上农家乐”“土楼旅馆”等项目。
  国强乡六成楼建成已经170多年,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从六成楼走出去的企业家陈友亮,组建福建六成楼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倾力打造六成楼明清古典家具博物馆、“走水尪”民俗文化长廊,以及桃花岛、杨柳岸、清水竹排、柚惑园等连锁景观,打造集明清古典文化及民俗文化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度假胜地。目前,已完成六成楼的修缮,六成楼明清古典家具博物馆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兴旅游景点。
  绳武楼和六成楼是平和县引进民间资本保护开发土楼的成功典范。平和县各乡镇纷纷效仿,霞寨镇的朝阳楼、永平楼、余庆楼,九峰镇的龙见楼,坂仔镇的薰南楼,秀峰乡的聚奎楼,秀峰乡坪洄村的四角楼等,群众都以各种形式出资修缮,恢复土楼活力。
  云水谣:忘不掉的乡愁滋味
  “在临近黄昏的海边,我独自坐着。凝视红色的海的那边,不知不觉感到难耐的寂寞,而忽然想起,在远之又远的海的那边,我那不曾说出口的誓言。”
  这首诗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台盟中央原主席、电影 《云水谣》原创编剧张克辉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求学大陆的时候写的。写作之时,他不会料到,不久两岸分隔,台湾成了回不去的故乡,相爱的人天各一方,却无鹊桥可渡。浅浅的海峡不远,却似咫尺天涯。   几十年后,他将这一段尘封的往事写成小说《寻找》,并改编成电影 《云水谣》。电影中呈现的男主角陈秋水的故乡,就是取景自美丽的南靖长教。一条小溪从这个古镇穿流而过,岸边的13棵百年老榕树,依然郁郁葱葱,它们被当地村民奉为“树神”。一条被踩得发亮的鹅卵石古道,弯弯曲曲伸向远方,据说这是古时长汀府通往漳州府的必经之路。
  当然,古镇最吸引人的当属一座座土楼,它们散布在山脚下、溪水旁、田野上,伟岸壮观。其中,有建在沼泽地上、堪称“天下第一奇”的和贵楼,有保护完好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还有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50多座。
  2006年 《云水谣》播出,并连续摘得金鸡奖等多项大奖,长教也得以扬名。原本籍籍无名的长教,开始有了海内外游客的身影,大家为的就是看一看陈秋水的“家”。当时,不少背包客来访,张口就问“云水谣怎么走”,这个美丽的名字,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起这里的土楼风情和水乡韵味。
  久而久之,当地人开始改口,当地政府也顺势而为,把长教唤作“云水谣”了。
  从最初的着急挣钱,到愈发珍视自家的土楼,再到自发保护土楼和周边环境,古镇居民也在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中改變着对土楼的态度。
  简良发世代居住在和贵楼里,因为广闻博记且唱得一口好山歌,他成了这里最出色的讲解员。在与游客交流时,他总喜欢让人提点意见。前不久,在云水谣的长教溪里,有居民投放了水上步行球以供出租,不少游客就向他提意见,认为巨大的步行球和古镇风貌格格不入,十分碍眼。简良发把这些意见反馈到管委会,没想到立马就得到反馈——予以取缔。
  “很多年前,一个叫茂木计一郎的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来土楼考察,临走时他对我说,你们祖先留下的传家宝,真是了不起啊,一定要好好保护,将来一定会扬名世界。他的这句话影响了我一辈子,现在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也要牢牢记住这句话!”简良发说。
  土楼是“活”的
  在客家人看来,有人居住的土楼是“活”的,土楼似乎极喜欢“人气”,一旦无人居住,便会迅速退化破败甚至腐烂,所以当地有“以人养楼”之说。
  一楼厨房,二楼粮仓,三四楼居住,几乎是土楼设计的统一定式。为了防范,一楼均不设窗户。
  一楼设为厨房,承启楼60多岁的江维生有他的解释:一楼潮湿,用作厨房,烟火可以除湿,另外,烧柴火做饭,烟味夹杂着炒菜的油渍味熏向木板,会在木板上形成一层保护,可防范白蚂蚁的侵害。
  除了这些参差的圆形土楼,客家还有很多方楼。当然,那就免不了有四个边角,但从客家历史来看,不管是圆楼还是方楼,分房都以抽签为主,以示公平。客家人相信手气,这种时候,往往会派出家中手气最好的人,代表全家抽签。
  私塾学堂遍布,是土楼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一幢土楼都有旧日的楹联。
  从历史上看,这些南迁的客家人,很多是当年北方的衣冠士族,基因里流淌着祖上的学养。也因此,一个家庭出几个博士的事情并不少见。客家人家家户户都有修族谱家谱的习俗,这些谱系,从原来的手抄到后来的雕版印刷,在中国堪称是最为完备的家族纪录,作家阿城甚至说,客家人的族谱是人类学的一大财富,从中可以看到一部汉族人“客来客去的世俗史”。
  17世纪以后,出外闯世界的客家人逐渐增多,他们主要经营条丝烟行,很多人到南洋谋生,永定县去海外谋生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整个县目前的总人口。这些在海外闯荡的客家人发财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回家盖豪华土楼,荫及子孙。在福建,凡是有较大土楼的地方,都有私塾学堂。土楼进门处皆设有祖堂,好像一个单位的大会议室,宗族议事、婚丧喜庆都在这里举行。
  客家人“聚族而居”,每一个土楼形同一个家庭。土楼里居住的人都有一些亲缘,也因此,一个土楼一个姓氏是常有的事。在一些地方,小孩出生后,胎盘要埋在土楼里,表示根在这里,年纪大了终要回来。
  过年时,有人会挨家挨户征收购买对联的资费,每家出三五元,把整个土楼打扮起来。假如哪天狂风大作,谁家在外面晒了谷子,全楼人都会出动帮忙,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按照客家传统,每年除夕之夜,外出打工的人都要回家,他们见多识广,回来后,不管是谁,都要在祖堂里请大家吃饭,每家一壶酒,一盘菜,整个楼里的大小族亲聚在一起畅谈,把一年的糟心事情就地解决,除旧迎新。
  都说万物皆有灵性,土楼穿越了百年光景,久久屹立在星空下,萦绕着这场古老的华夏文明。或许只有在夜里,在宁静的月光下,你才能听见那些藏着过去清晰却沙哑的客家乡愁声。
其他文献
星空似乎就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仰望它、凝视它的人们,从“小我”的局限之中抽出身来,转向思考国家发展、时代兴衰、人类价值、宇宙演化等更宏大的命题。黑格尔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脚下”,或许正基于此。  仰望星空的魅力  人类对美丽浩翰的星空有着本能的喜爱和敬畏。人们难忘童年夏夜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听妈妈讲动人的神话故事。长大后明白宇宙的浩翰和人类的渺小,会更加不由
期刊
画家简介  陈初良 1944年生于福建闽侯县。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福建省人大画室画家、福建省政协画室画家、福建省收藏家协会顾问、福州画院艺委会委员、福州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1964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学院绘画系。擅长山水、人物兼工花鸟并及书法、詩文,发扬传统,饶有国风,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  作品多次参加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大型展览和国家大展并获奖
期刊
龙灯又称龙舞,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舞蹈。漢族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庙会及丰收年,都举行舞龙灯的活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老百姓礼赞幸福生活的隆重热烈的艺术活动。  舞龙灯起源于汉代。龙的形象是古人为了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的。古人把龙、凤、麟、龟称为四灵,其中龙的造型尤为优美矫健,昂扬奋发,刚柔相济。  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到了周代,铜器上的龙纹渐
期刊
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福建分院第27期(福州班)于2016年5月28日正式开学,有66位学员参加学习。在分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4个月的摄影理论学习和采风实践,学员们的理论知识和技艺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本期刊登的摄影作品,皆是从该班学员诸多优秀作品中遴選而来。
期刊
上邦国际摄影俱乐部联赛2016年9月赛日前评选揭晓。该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投稿3500余幅(组)。经评选,邹北轩的《传统手工陶艺》(组照)、陈秀容的《沙漠印记》荣获一等奖,李志鹏的《水乡夜色》、施维猛的《老手艺》、黄明慧的《古堡人家》、黄曼丽的《夜上海》、黄约嘉的《同一首歌》获二等奖,黄海彬的《夜色》等13幅(组)作品获三等奖。  首届上邦联赛还剩3个月,不断有新面孔冲入十强,最后的冲刺将更
期刊
城市的夜,何等迷人。灯红酒绿,斑离繁华。每当入夜时看着万家灯火明,让人如梦幻般迷离。乡村的夜,星汉灿烂、萤火虫飞舞,夜色和星光交相辉映,让人在難得的幽静里休整心灵的家园。  城市之夜:越夜越妖娆  在诸多旅游景观中,霓虹夜景是不少人的追踪对象,与白天截然不同的都市之夜或妖娆或迷离或艳丽或爽朗……也许夜色才是城市真性情的流露和体现,而在千色霓虹灯下的人们,也各自精彩起来。  有人说,香港是属于夜晚的
期刊
作为中华文化多元化的载体和多种化记忆贮存器的乡村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被逐渐削弱。我们不仅要保护古村落的建筑,更要保护古村落的生态平衡,确保这种具有远古记忆的生态环境在当代社会得以继续传承。  福建依山傍海,内多丘陵之地,其气候、文化、民俗风情等都与有着相当距离的中原文化拉开很大距离。除了历史上各个时期中原向闽地的移民和文化输入之外,宋元以降,福建的移民表现为由内向外的趋势,移民的数量
期刊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建设分会目前共有会员3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6人,省级会员20人。分会先后在福州、厦门组织了4场摄影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80多人;组织会员省内外采风活动达30多次;有10余位会员作品在全国、全省摄影比赛中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分会在宣传“美丽福建、宜居城乡”中發挥了积极作用。
期刊
2017年4月,福建攝影人在多个国际影展影赛中连续获奖,共斩获11枚金牌、7枚银牌、6枚铜牌。  在全球摄影人瞩目的第26届奥地利特伦伯超级摄影巡回展及16届特别专题组巡回赛中,王世民的《回家》获奥赛专题组“街道组”金牌,罗品禧的《云水禅心》获奥赛特别专题组“聚焦人物组”(评委特选)金牌;在2017圆满摄影展欧洲三地巡回赛中,施维猛作品《往事如烟》同时获波德戈里察赛区肖像组PSA金牌和布德瓦赛区肖
期刊
整齐划一的民居落落大方,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看不到垃圾,路旁的绿化树郁郁葱葱。乡村面貌变“靓”,村民精神面貌提振,生产生活质量提升。这是“美丽库区”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  伴随着春天的气息,连日来,记者踏访福建南平延平区各乡镇的库区移民村,无论是毗邻延平湖畔的香山村、南溪村,还是紧靠延平新城的洋坑村,无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村干部群众创新建设模式,齐奏建设美丽乡村大合唱的热情和喜悦,看到了新农村的美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