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本走向人本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j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夏朝的文化渺渺茫茫,历史文献亦不足徵。殷商时代,不仅已经把神秘力量神格化,而且已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神的系谱。周灭商后,继承了殷商文化的一绪,同时也具有显著的西部特征。周人完成了祖先神与至上神的二元化革命。周人的伦理政治孕育了民本主义思潮的萌芽。这种人本主义思潮的萌动,更鲜明具体地体现在周公制礼作乐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完成了从神本走向人本的过渡。
  关键词: 神本 人本 文化 趋势
  夏朝的文化渺渺茫茫,神话、传说与历史掺杂在一起,考古发现无法确定,历史文献亦不足徵。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虽然夏代文化的全貌还不太清楚,但它为商、周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应是确凿无疑的。
  殷商时代,迷信的空气笼罩着整个社会。我们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殷商人不仅已经把神秘力量神格化,而且已经把它们大体组成了一个有秩序的神的系谱。在这个系谱中,居于首位的是殷商时代神灵世界的最高神“帝”。除“帝”以外,来自直观经验的天象日、月、风、云等也被殷人想象为神。在殷人的观念中,至上神“帝”与自己的祖先神是融为一体的。殷人迷信人死后精灵不灭成为鬼。所谓天神、地祇、人鬼,都是大千世界中游荡不息的神灵,统统都在殷人的顶礼膜拜中。在日常生活中,事无巨细,都要先卜而后行,几乎到了无事不卜、无日不卜的地步。因此,今天我们可以从《周易》中窥见商旅的行迹。当时,在商王的周围聚集了一批专门从天帝那里讨回旨意,负责沟通神鬼人之间的神秘主义者。他们就是代王行使神权,以思想沟通神人的巫史。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学坛,享有崇高的威望。
  关于殷周文化关系,著名学者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指出:殷商其实是中国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主流,而周本是西隅小邦,后来的发达只不过是继承了殷商的文化。周灭商后,继承了殷商文化的一绪,同时也具有显著的西部特征。周人在继承殷商文化的同时,进行了宗教观的改革。正如华裔美国学者张光直所指出的:“商人的观念中祖先的世界与神仙的世界并未作清楚的分辨,而西周人则在这方面迈进了一步,把上帝及神界放到一个新的范畴,即‘天’里去,把人王当作‘天子’,而不复把人王之先祖与上帝合而为一。”在周人的观念中,至上神“天”有天命予夺的权力,但天命予夺是有一定依据的,须根据人王的政行“德”,故人王须以德配天。而人王的德之善否则是由民之反映而定。因“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王遵天就必须保民,民成为周王克配天命的重要环节。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说明殷人实施的是神权政治。神权政治本身就反映了政治还不过是神权的婢女,没有从神权中解放出来,因此二者是高度统一的。由于殷人祖先神与至上神的二元化过程没有完成,限制了殷人的对神权政治的突破。西周则不然,周人完成了祖先神与至上神的二元化革命。周人虽然没有抛弃神权,但至上神与祖先神的二元化,迫使周人把眼光从天上转到地下,从神界转向人界,因此周人的德主要指的是周王的政行,而周王能否永保天命,主要看人间民的反映。德从某种意义说是反映伦理政治的观念。较之殷人的神权政治,周人的伦理政治应是一种突破。其中也孕育了民本主义思潮的萌芽。
  这种人本主义思潮的萌动,更鲜明具体地体现在周公制礼作乐上。“周公制礼”一说始见于《左传》,其曰:“先君周公制周礼。”周公的“制礼作乐”,实际上是对夏商的礼、乐加以损益,使之更适合宗法封建等级制度。虽是对夏、殷的礼乐加以损益,却改变了礼乐的性质和社会功能。礼本来是用于祭祀等宗教活动的,但是经过周公的制礼作乐,礼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礼的宗教性被削弱了,周礼主要不是“事神致福”的宗教仪式,而是宗法封建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人们的行为规范。由于西周社会生活主要是由礼乐调节的,周人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所谓“事鬼敬神而远之”,实际上是把鬼神“恭恭敬敬”地排斥在人世生活之外。周朝虽然也盛行卜筮等巫术,但在周人看来,社会生活主要是由礼乐节制规范的。人们凭借礼乐,就可以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用不着鬼神的干预。因此,周文化的主流应是人文色彩浓厚的礼乐文化。周人把礼乐提到社会生活的调节者的重要地位,使中國文化从原始宗教中摆脱出来,走上非宗教的人文主义道路,也从根本上推动华夏文明的进程。
  从殷人的宗天尚鬼到周人的敬德保民和周公的制礼作乐,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理性光辉的照耀下,从惶恐地匍匐在天神脚下的奴婢状态中逐渐解放出来。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从神本文化走向人本文化。诚然,殷商西周时期并没有完成这一过渡(一般认为,这一过渡到春秋战国才告完成),但是它向着这个方向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步伐。
  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约在公元前800年到至前200年之间,人类精神的基础同时独立地奠定于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今天,人类仍然依托于这些基础。……
  发生于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间的这种精神的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正是在那个时代,才形成今天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这个“人”。我们就把这个时期称作“轴心时代”。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孔夫子和老子,中国哲学中的全部流派都产生于此,接着是墨子、庄子和诸子百家。……
  这个时代产生了我们至今仍在其中思想的基本范畴,创造了人们至今仍赖以生活的世界宗教。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这样的“轴心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百家争鸣、九流互作,士阶层的崛起,以及“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和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都是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中有一个共同规律:或者是社会经济大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或者是社会大变革,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转折刺激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却遭遇了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和手工业出现了长足进步,商业与城市随之兴起,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些为学术思想的产生和争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新的封建生产方式开始萌芽,并迅速成长壮大,引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旧的奴隶主贵族、各国诸侯和部分卿大夫在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中日渐衰落。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原先地位较低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逐渐上升,一种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开始形成。构成新兴地主阶级的大部分是卿大夫,他们是新兴地主势力中最强有力的人物。另有一部分是新兴小地主阶层,他们多由商人、自耕农和手工业者发展而来。最引人注目的是士阶层的崛起。他们本属奴隶主贵族下层,受过军事、文化等六艺教育,在严密的宗法制度下,他们必须终生依附于卿大夫,不得有丝毫僭越之举。大变革的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他们或因战功而成为新兴地主,或因才能而为统治者所倚重,在社会各阶层中最活跃,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起了巨大的作用。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动。周王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代之以群雄争霸的多元的政治格局。各国君主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要求有多种学术思想为其政治服务,容许有多种完全不同甚至尖锐对立的学派存在。这种剧变中的多元政治格局中,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钳制思想争鸣,从而为各种思想、各种学派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的崩溃和兼并战争及王室的衰微,周王室的饱学之士流散民间,私人讲学之风盛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文化垄断局面。私学的兴起,使得许多商贾、贱人和农家子弟也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文化知识迅速传播到社会各阶层,出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一些庶民中的佼佼者、乱世中没落的王公贵族子弟和上文提及的曾为贵族底层的士,他们一同构成春秋战国时期引人注目的士阶层,从而为百家争鸣做了学术人才的准备。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的形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换言之,它是处于变革时期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和共同推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3][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巴新生.试论先秦“德”的起源与流变[J].中国史研究,1997(3).
  [5]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陈茵.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成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其他文献
摘 要: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里开辟了新的天地,把德奥歌曲从外来音乐的影响中解放出来,使它摆脱了意大利、法国乐派的音调,而赋予了鲜明的民族色彩。本文以《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为例,对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中融合诗词与音乐的手法,选取变化分节的形式,突出钢琴的伴奏等创作特点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 舒伯特 艺术歌曲 创作特点 《纺车旁的玛格丽特》  18世纪末
摘 要: 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和很多学科一样,老师按教科书的说法授课,学生无可置疑地接受。这很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本实验课题尝试应用辩论模式,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审美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  关键词: 美术鉴赏 探讨争辩 辩论模式  1.提出问题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这一点,美术鉴赏教学也难以免俗。  
摘要: 加强美术教学是城市规划类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类专业美术教学中应该遵循注重美术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城市文化熏陶美学教育和注重美学材质教育三条原则。  关键词: 城市规划专业 美术教学 三条原则  城市规划专业是以工为主、文理工结合,正在兴起的专业,为社会培养注册职业规划师和管理、研究人才。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
摘 要: 体制内的身份和高度的责任感,使王蒙的创作与主流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敏感的艺术直觉和积极的探索精神,使王蒙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先锋性。直面政治身份和文学身份的微妙关系,是王蒙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这也使他走上了孤独而执著的创作之路。  关键词: 王蒙 体制内 先锋性 创作之路    王蒙生于1934年,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上世纪50年代初发表《青春万岁》开始登上文坛,至今笔耕不辍。共产党
摘 要: 作为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孟子》不仅是思想史上的巨著,而且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重要著作。《孟子》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傲然儒者的气魄与风度,散文也个性鲜明、富于气势,具有以气制胜的突出特色,是散文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 孟子 浩然之气 散文影响  屈原与但丁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代表诗人,同时又是中西方极具典型意义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
摘 要: 随着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正日益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怎样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切实加强党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直面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研究并找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网络文化建设 领导 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网络化的趋势已十分明显,网络社会
摘 要: 波波的《绾青丝》是穿越文发端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该文典型地体现了穿越文的文体特征、情感价值与叙事理念。《绾青丝》所写的人与事是古今时空交汇的产物,它通过“架空”的历史想象,生动、完美地诠释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哲学与崭新形象。今天,重读《绾青丝》这部穿越文,对于探析该种“类型文学”的内涵与特征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穿越文 波波 《绾青丝》 女性意识  近些年来,穿越小说可谓异军突起
摘 要: 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极其重要,每一个人都应该深刻认识并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应该利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先进的理论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立身社会大环境,立足于自身实际,着眼于个人与社会的未来,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力献策。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科学发展观 健康成长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摘 要: 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行业性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吸纳区域文化和行业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行业性 高职高专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多元融合 建设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对社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形成独
摘 要: 本文从追“新”入手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公共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启迪智慧,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作者结合当前本院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生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与方法,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关键词: 环艺专业研究生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