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堂课总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在这些问题中有精彩的,也有一些偏离主题的问题,那么如何让这些问题成为课堂的亮点是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思考的,我想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让学生把提问题变成一种习惯。
【关键词】数学问题 和谐 创新 生成
俗话说“学有所思,思必有疑,疑必有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有了问题数学才有了方向,没有问题的数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有的这些无不在告诉我们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些奇怪的又偏离主题的数学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做为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实现学生的敢问、会问、想问。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问”
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可能学生由于学习知识的薄弱,自尊心的原因担心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会被其他同学取笑,更怕老师批评指责,不敢发言……种种的包袱包裹在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开口”更是难上加难,此时的课堂呼吁着平等、民主、和谐,那么我们要做些什么?
1、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朋友间的交流。
一个成功的课堂必定是一个师生互动,气氛活跃的课堂,做为老师的我们应放下老师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让学生能“开口说话”的环境,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不着边际,不合逻辑或离奇的问题要先耐心的听学生说完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错因,并对这种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说明自己的想法的表示肯定,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加强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信心、习惯。另外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适当的做出评价,如:这个问题问的真好,你真是个爱思考了好孩子,你的想法真棒,还有没有谁的想法跟随他一样棒……等等一系列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也让他们明白原来提问题就是这么简单,从而引导不会提问的学生从最初的“模仿”逐渐学会提问。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传统的数学问题往往只是为了单纯了提问而提问,其主要是要求对所学知识的练习与应用。那么如何能效利用的它们?其实很简单只要对它们进行一定的改造,增加一些情境,与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它就能焕然一新,让学生主动的去和问题交朋友如: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简单的计算中例题呈现出5种气球的价格与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从而掌握元角分间简单的计算,在教学时可将例题改成生活中经常要买的如铅笔、橡皮……让学生自己去买,在买卖中产生问题,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学生很容易把自己当成了主角,在寻求问题的答案时学生就有很高的积极性,让他们去充分的思考,使学生进入了主动的思维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扎实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做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经验,由于智力的差异,接受能力的不同,每个学生都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以学生的知识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发展相一致的问题。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时》以一个故事为引,把知识穿插其中,自然而然学生就产生了‘一吨有多重’这一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动手实践中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实现数学思维的提升,然后通过抱一抱引发——1吨里有几个学生?这一问题。又如在教学一上第6单元解决问题时,在课前准备时,我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在班上的位置,通过这一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提出了我的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这些问题。
三、树立“处处可问”的观念,让学生“想问”
(1)以趣激问
数学的学习是相对比较枯燥的,抽象的,难以理解与接受的,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必然是一个动力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一个过程,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主动的参与其中,我想培养学生的兴趣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产生智慧,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地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丰富多彩而又有吸引力的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学生问题的提出,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的需要,产生自我提高内驱力,让数学知识在学生互动中生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教学率,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让学生进行包装比赛,从中体验到了什么是表面积,表面积包括哪些面,及表面积有大有小。
(2)要有意识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刚刚踏入小学大门的时候,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课堂上的他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学生在不停的提问与解决中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主动的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慢慢的失去了学习数学这一枯燥学科的学习热情,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这种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教学内容的进行精心的构思,使它更具有诱发性、新颖性、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原动力,解放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从而能帮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对于提出比较好的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加以表杨或,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
总之,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小能手,让学生都变成问题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数学问题 和谐 创新 生成
俗话说“学有所思,思必有疑,疑必有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有了问题数学才有了方向,没有问题的数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有的这些无不在告诉我们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些奇怪的又偏离主题的数学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做为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实现学生的敢问、会问、想问。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问”
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可能学生由于学习知识的薄弱,自尊心的原因担心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会被其他同学取笑,更怕老师批评指责,不敢发言……种种的包袱包裹在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开口”更是难上加难,此时的课堂呼吁着平等、民主、和谐,那么我们要做些什么?
1、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朋友间的交流。
一个成功的课堂必定是一个师生互动,气氛活跃的课堂,做为老师的我们应放下老师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让学生能“开口说话”的环境,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不着边际,不合逻辑或离奇的问题要先耐心的听学生说完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错因,并对这种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说明自己的想法的表示肯定,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加强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信心、习惯。另外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适当的做出评价,如:这个问题问的真好,你真是个爱思考了好孩子,你的想法真棒,还有没有谁的想法跟随他一样棒……等等一系列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也让他们明白原来提问题就是这么简单,从而引导不会提问的学生从最初的“模仿”逐渐学会提问。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传统的数学问题往往只是为了单纯了提问而提问,其主要是要求对所学知识的练习与应用。那么如何能效利用的它们?其实很简单只要对它们进行一定的改造,增加一些情境,与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它就能焕然一新,让学生主动的去和问题交朋友如: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简单的计算中例题呈现出5种气球的价格与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从而掌握元角分间简单的计算,在教学时可将例题改成生活中经常要买的如铅笔、橡皮……让学生自己去买,在买卖中产生问题,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学生很容易把自己当成了主角,在寻求问题的答案时学生就有很高的积极性,让他们去充分的思考,使学生进入了主动的思维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扎实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做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经验,由于智力的差异,接受能力的不同,每个学生都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以学生的知识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发展相一致的问题。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时》以一个故事为引,把知识穿插其中,自然而然学生就产生了‘一吨有多重’这一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动手实践中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实现数学思维的提升,然后通过抱一抱引发——1吨里有几个学生?这一问题。又如在教学一上第6单元解决问题时,在课前准备时,我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在班上的位置,通过这一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提出了我的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这些问题。
三、树立“处处可问”的观念,让学生“想问”
(1)以趣激问
数学的学习是相对比较枯燥的,抽象的,难以理解与接受的,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必然是一个动力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一个过程,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主动的参与其中,我想培养学生的兴趣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产生智慧,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地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丰富多彩而又有吸引力的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学生问题的提出,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的需要,产生自我提高内驱力,让数学知识在学生互动中生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教学率,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让学生进行包装比赛,从中体验到了什么是表面积,表面积包括哪些面,及表面积有大有小。
(2)要有意识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刚刚踏入小学大门的时候,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课堂上的他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学生在不停的提问与解决中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主动的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慢慢的失去了学习数学这一枯燥学科的学习热情,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这种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教学内容的进行精心的构思,使它更具有诱发性、新颖性、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原动力,解放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从而能帮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对于提出比较好的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加以表杨或,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
总之,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小能手,让学生都变成问题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