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2020年上半年全面线上教育的实践和反思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线上线下融合(OMO)教学模式对于个性化定制教学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势。目前,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推广存在诸多困境,如课程构建缺少系统规划、教师信息素养较弱、教学设施落后、教学管理制度滞后。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伦理课程必须结合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专业特征,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学设施,认真分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找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连接点(面),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伦理;课程建设
  
  2020年上半年,全国2.82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全面深化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在过去半年全面线上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线上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年9月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总结在线教育的使用情况中,认为线上线下融合(OMO)将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各校要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充分发挥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二者的优势,并在融合中实现更高目标的“教育培养与产出”。
  一、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二者优势的融合:线上教育突破時空限制,促进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线下教育更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
  (一)促进个性化定制教学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特点是资源丰富、学习时间灵活多样、课堂和课外互动方便等,推动了新时代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更是极大突破了空间及时间的局限性[1],让教育随时随地走进学生生活。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热衷于追求和体现自我价值,“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能有效照顾到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并在长期坚持中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最终实现教育个性化。
  (二)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伦理课程教学质量
  计算机专业伦理课程必须立足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真实情况,立足学生网络生活实际对互联网应用新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指导。所以,本门课程的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世界的生活场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体会、去感受、去思考,从教师的“应为”转化为学生的主动“乐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能有效弥补传统计算机专业伦理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以网络真实生活场域为载体,通过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和互联网模拟演练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在分享、讨论和思考中培养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理性选择。
  二、高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建构的困境
  虽然当前高职院校正在大力推广教育信息化,构建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推广依然存在诸多困境。
  (一)课程构建缺少系统规划,线上线下教育合力未形成
  虽然在教育信息化的大势推动下和微课理念的指导下,许多高职院校都形成了与教学相匹配的网络课程资源,但是在构建时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依然是依靠传统课堂的完整知识结构来打造网络资源,很多课程直接将线下课程教学进行录制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自学,线上教学内容与线下教学内容高度重复,打消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程构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类似于平行线,不仅无法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更是加重了师生的负担。
  (二)教师信息素养较弱,无法有效进行线上线下融合技术操作
  高职教师虽具有一定教育信息化意识,但长久线下教学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观念难以快速扭转,无法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来进行实际的教学。虽然随着教学教改的推进,许多教师会有意识地采用这种方式,但是由于太刻意,容易将线上教学流于形式,或者象征性地使用签到和测验功能,而学生完全被动、机械地参与线上教育。线下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型课堂,线上教育是学生自觉去完成额外作业,教师有限的信息素养无法充分地利用线上统计数据灵活进行教学调整与改进,也丧失了诸多针对学生提出问题而开展教育的契机。
  (三)教学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线上线下融合需求
  当前高职院校的各项教学设备均是为满足传统课堂教学需要而进行规划建设的,无法满足“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的开展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设置的多媒体教室,软硬件都只能满足理论教学的基础需求。而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要求更加精细化,如对网速的高速便捷、网络平台的稳定高效、课桌椅的灵活调整等,对于一些技术操作要求高的课程教学,更需要专门的智慧教室作为硬件支撑。从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设备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自己的教学录播室,无法给教师提供及时更新教学视频的技术支持。
  (四)教学管理制度滞后,无法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励
  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多部门协调统一的管理指导。但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和机构职能执行不畅通等诸多问题。首先,在课程建设管理上,学校管理部门更多是在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上下功夫[2],而缺少对在建和已建课程教学资源持续跟踪和指导机制,难以形成课程的长期常规化建设。其次,在课堂质量评价上,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与办法主要针对传统课堂设置,无法适应线上线下课程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学现场考查时存在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手机网络操作、小组讨论式教学误解为教师的“投机取巧”行为的现象,加重教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心理负担。
  三、构建高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策略
  高职计算机专业伦理课程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不仅是对教学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其本身的正确合理运用,也是引领计算机专业学生正确全面看待互联网的价值、促进专业自觉的示范。所以,在构建计算机专业伦理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前,必须结合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专业特征,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学设施,认真分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找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连接点(面),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   (一)强化课程建设的系统性,找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连接点
  考虑到高职学生更偏向实践的学习特征,高职计算机专业伦理的线上教学建构应以任务驱动式构建,以任务作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效结合点。任务的呈现,既提升了学生自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任务的完成度也是自学结果的检验。任务完成成果的展示和讨论直接成为线下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在学生任务呈现中,发现学生学习的情况和不足,从而针对性地调整线下教学内容。通过任务衔接线上与线下教学,从而形成“自学——任务——展示——讨论——讲解——测验”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伦理课程,将真实网络事件的伦理分析作为任务内容,既调动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敏感度,强化学生使用伦理分析工作的能力,让学生立足生活化场景中设身处地地去内化网络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
  (二)加大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强化教师信息素养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下,要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1)强化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认知,明确线上线下教学对师生教学的积极意义;(2)充分挖掘课程教育资源,积极构建符合课程特征的网络课程资源;(3)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教学设施的作用和价值,优化教学统计和课堂管理。在统一培训基础上,针对年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信息能力要求,充分利用年轻教师学习能力强、吸收能力快的优势,形成老中青的课程团队,以点带面,以课程为基点,从整体上提升课程团队成员的教育信息素养,扩大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推广范围,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尤其是计算机专业伦理课程的教师,还要力争与互联网技术发展共进步,充分将互联网的VR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运用到课堂中来,引领学生保持对最新发展技术的敏锐度。
  (三)完善教学设施和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
  要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学校从设施和管理政策给予支持和鼓励。高职院校应制定学校教学设施更新计划,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分阶段进行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构建学校自主录播教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搭建智慧教室,逐步提高教学设施的完善率,确保教学软件和硬件能满足教师进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尝试、实践与创新。计算机专业伦理课程要充分论证互联网最新发展技术投入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結合学生专业特色积极向学校申报智慧教室的构建。其次从政策上要给予任课教师全力的支持,鼓励教师积极思考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改革,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给予教师空间去挖掘教育内容,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奖励制度中去肯定教师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付出和成效。
  总之,高职计算机专业伦理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设施与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引领学生在线上自由学习和线下重点讲解中学会用有温度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专业和对社会中所能产生的影响,在反思中养成良好的专业伦理素养。
  参考文献:
  [1]石青环,王红霞.“线上+线下”混合式外语教学的融合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0(44):108109.
  [2]刘正涛,王蔷馨,许淋萍.应用型本科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与实施探讨[J].江苏高教,2020(11):8083.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伦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ZJGB2019024)
  作者简介:陈艳芳(1988— )女,汉族,湖南郴州人,硕士,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高职思政教育和网络伦理。
其他文献
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凤阳在接受本刊记者时,不无兴奋地又一次给予“大部制”改革以肯定的评价。  “这是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以转变职能引导部门设置,非常值得肯定。”他说,机构设置的关键在于怎样定位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服务型政府,或是管制型政府,由此派生出的部门设置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一前提之下,如果将国务院各个机构的职责列表分析,就不难看出现有部门职能的交叉、重复。因此,在
期刊
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必须营养食品,农产品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书平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他就利用大数据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王书平代表首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如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令人堪忧,近年来出现的‘毒大米’、‘瘦肉精’、‘毒韭菜’及禽流感等事件,给人民群
期刊
涂料行业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又是一个技术密集度较高且应用领域不断延伸的朝阳产业,它的“绿色化”改造尤为国内外政府的法规部门和标准化机构的高度关注。中国涂料行业在这方面已取得明显的进展,但离目标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浙江省宁波市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涂料产业的“绿色化”改造的要求更严,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涂料行业从传统产业走向“朝阳产业”但面临“低碳经济”的严峻考验    涂料,在
期刊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到,高考改革不能仅仅在科目上做文章,而要在方向上做调整和探索,不能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  张尧学说:“现在,大家从幼儿园开始拼,上一个好小学很难,上一个好中学更难,大家起步不是输在后面的真正能力体现的时候,而是输在起跑线上。昨天有一个政协委员开玩笑说,以后的比赛是基因界的比赛,是在胎教方面的比赛,我觉得目前的教育方向是有问题的。”  张尧学认为
期刊
关键词:学生管理;问题学生;帮扶教育  在2019年,高职院校迎来了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以适应我国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而高职院校中“问题学生”越来越普遍,作为学生管理者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学生”在成長过程中所变现出来的问题只是暂时性的,不能给这部分“问题学生”贴上永久性标签。刘晓杰在《浅谈高校“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出:学生在自我心理因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下,与同龄人相比学
期刊
关键词:CDIO;微项目;教学法;EDA  1绪论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指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理念的继承和发展。CDIO是产品导向的教育指导原则,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知识。  微型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质上是一种探
期刊
关键词:碳足迹;低碳生活;碳排放核算;大学生  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期刊
关键词:沥青路面;沥青再生;功能再生剂;动稳定度  随着时代的改变,我国各个方面也在飞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和道路交通。再生沥青是公路沥青材料重点研究方向。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待维修沥青路面逐年攀升,因此,沥青循环再利用仍为热门研究方向。通过分析发现,对于LPIBR和APAO树脂混掺添加的方式来改善SZS型再生剂的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针对老化沥青再生后的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
期刊
关键词:高职教师;工匠精神;重要性;认识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高度重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十九大报告、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多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是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是培育具有工匠精神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探索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如何基于工匠精神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使工匠精神真正发挥对高职教育的指引作用,是广大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课题。为了解
期刊
关键词: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处理  我国配电网大多采用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发生单相接地时故障电流小、电弧能量低、破坏力弱,只要能够及时有效熄灭电弧,绝大多数单相接地都是可以“自愈”的瞬时性故障。随着配电网绝缘化和电缆化率的提高,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占比逐渐降低。某市供电公司城区配电网运行现状表明,城区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在配电网故障总数中占比约30%,远低于一些文献中所述的70%。即便如此,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