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优等生被认为是学校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其他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是各项活动的骨干。他们学习成绩优秀,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常得到老师的偏爱与表扬,这使他们在班级中总是处于非常优越的地位。有时,家长也会有意无意地在亲友面前炫耀他们,优等生得到了周围人的喜爱。在班级建设中,优等生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是班级的核心,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有着极强的牵引力和影响力,足可以凝聚班风,带动整个班级的走向。在崇善小学和榕湖小学见习中,经过观察,我深深感到优等生的教育同样不容忽视。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不论家庭条件好坏,大多骄傲自负,自私虚荣,受不得半点哪怕是善意的批评,这在优等生中表现得也尤为突出,对班级的管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该如何去认识和改变这种负面影响,这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1优等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
1.1优等生自身的不足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家长把他们看做“成龙”的苗子,学校把他们示为创造“荣誉”的牌子,社会舆论把他们当作“宠儿”。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面临升学,人们往往把他们当作“赌注”,加在他们身上的“筹码”越来越高,这种特殊的外部条件给他们心理以极大撞击,这就使得他们产生以下的缺点
1.1.1积极进取,但虚荣心、妒嫉心强
优等生能力较强,大多是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骨干,得到的表扬和赞誉较多。老师对其过分信任和偏爱,致使他们有时既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看不到自己缺点。他们都有一定程度的争强好胜心,当受到别人批评时,表现为非常警觉和敏感,不是虚心改正,而是固执己见。表现之一:痛恨别人比自己强,他们不愿看到别人的进步与成功,恨不得让别人都不如自己才高兴。表现之二:心胸狭窄,不容人。有的优等生认为“三好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都应该“非我莫属”,而一旦事与愿违是,就迁怒他人,甚至在同学中散布贬低别人的言论,破坏他们的声誉。表现之三:幸灾乐祸。他们对强于自己的人不幸或过失感到快乐,如对别人考试失手、被老师批评等都幸灾乐祸。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在班上的特殊地位,因而好胜心有时也就表现为虚荣心,过分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只允许自己比别人强,而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好,当别人在某次活动,竞赛中超越自己时,他们常会说风凉话,甚至奚落人。
1.1.2清高、自负
优等生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子上,时刻都想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在行为上表现为“报功”的多,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随时调节,便很容易形成自负、自命清高。具体表现为:他们总是用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认为比别人强。他们喜欢独来独往,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把自己凌驾于班级之上,和同学们的关系不太融洽。他们这种表现往往受到集体的排斥和冷遇,从而又会形成与同学的对抗。优等生在遇到某些挫折是就承受不了,容易产生情绪失控的现象。
上述的这些问题,虽不是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更不是每个优等生都如此,但确实不少的优等生中存在着这些问题。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关注。
1.2优等生的家庭因素
有关人员对1200名中小学家长的调查结果表明:“70%的中小学家长属于溺爱——强制型家庭,民主——宽容型家庭仅占21%,在溺爱——强制型家庭中,家长为‘爱’往往事事关心。” 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采取盯、压、卡的教育方式,特别是优等生的家长,认为只要管好了升学必有希望,所以倍加关心,恐怕稍有差错,耽误了孩子的前途,关心得让孩子无法忍受。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他们的希望都投在了他们的身上,家长们清楚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读好书对孩子的前途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较少鼓励孩子参与一些社会性的活动,导致许多学生现在都不愿意站出来为大家服务,只顾自己的思想较严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很严,但却忽略了孩子的一些本能需求的满足,或只是有条件的给予满足。有些家长从幼儿园是就开始“严格禁止”他们做一些事,因为那是危险的、错误的。
2减少优等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负面影响的策略
2.1如何引导优等生正视自身不足。优等生自尊心特别强,且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一般的学习,做人的道理他们也都懂,因而不容易接受外界的忠告和批评,排他性和自我愿望比较强烈。有时,干涉越多,说教越多,他们的逆反心理就越强。当学生的缺点发展到某一极限时,他们便会产生羞愧,进而回头来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及危害。所以最好是让他们掌握消化,自我教育,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意识到改正自己的缺点是必要的,以此产生自觉弃旧图新的力量和动力。
2.2加强优等生的意志磨炼。优等生在犯错误时,该批评就接受批评,该处分就接受处分,应该明白自己与其他同学一样,犯了错误同样要受到批评与处分,自己并不特殊,与其他同学没有区别,这样可以避免在特殊情况下出现的失落感,容易心理平衡。
优等生应积极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注重自身意志的磨炼,并在活动中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意志,尽可能多地在不同的方面摸索、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失败,而当他们面对失败习以为常时,就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与打击,从而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变得意志更坚强,同时明白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有顺境和逆境,实际上挫折是人生一笔财富,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在困难面前不畏惧,磨练意志,增强信心,鼓足勇气。
3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策略
3.1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因材施教。教师应该转变现行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注重实效,不可忽视任何人。
同时要做出艰苦的努力,除了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外,还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同学交朋友,成为知己,要细心钻研,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教会他们正确分析和评价自己,针对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
3.2淡化优等生意识。优等生由于生活在同学和老师肯定的眼光中,或多或少会产生高人一等的思想。因此,教师应适当淡他们的优等生意识,不偏爱袒护,不夸大他们的长处,而是让他们通过与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同时可以在班上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一些活动,使其深刻感受那种集体的氛围,明白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与集体是分不开的。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这样,帮助他们去掉自我陶醉的“光环”,恢复作为“普通人”的感觉,不处处以为自己很特殊。
3.3爱心教育。教师在对优等生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处于公心,献出爱心。别林斯基说过:“充满爱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的光和热,而听到这种语言,也会把颠覆不破的真理,搞成冷酷、僵化的训诫,而使语言对意识和感情的影响显得软弱无力。”在教育人的问题上,离开了感情,离开了爱心,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对优等生要真正充满爱心,使他们与同学处于平等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优等生的成长。
3.4褒贬适度,把握分寸。教师既不能一味表扬优等生,使其盲目自大,又不能过分批评,损伤其自尊,表扬要恰到好处,使之受到鼓舞,继续前行,批评要合情合理,使之心悦诚服,使优等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差异,又轻松自如地舍弃优势所带来的心理包袱,在集体中悦纳他人,悦纳自己,全面发展。
总之,优等生是各方面合力共同教育出来的结果,没有各方面合力的协调一致,就不可能有统一有效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优等生教育的一致性,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有力条件。我们应该认识到优等生在班级建设中的正面、负面影响效应。在班级建设中,要做好优等生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扬他们在班级建设中的榜样作用,从而带动全班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更要抑制优等生在班风建设中的负面效应,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以便开展更好的班级建设。
1优等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
1.1优等生自身的不足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家长把他们看做“成龙”的苗子,学校把他们示为创造“荣誉”的牌子,社会舆论把他们当作“宠儿”。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面临升学,人们往往把他们当作“赌注”,加在他们身上的“筹码”越来越高,这种特殊的外部条件给他们心理以极大撞击,这就使得他们产生以下的缺点
1.1.1积极进取,但虚荣心、妒嫉心强
优等生能力较强,大多是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骨干,得到的表扬和赞誉较多。老师对其过分信任和偏爱,致使他们有时既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看不到自己缺点。他们都有一定程度的争强好胜心,当受到别人批评时,表现为非常警觉和敏感,不是虚心改正,而是固执己见。表现之一:痛恨别人比自己强,他们不愿看到别人的进步与成功,恨不得让别人都不如自己才高兴。表现之二:心胸狭窄,不容人。有的优等生认为“三好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都应该“非我莫属”,而一旦事与愿违是,就迁怒他人,甚至在同学中散布贬低别人的言论,破坏他们的声誉。表现之三:幸灾乐祸。他们对强于自己的人不幸或过失感到快乐,如对别人考试失手、被老师批评等都幸灾乐祸。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在班上的特殊地位,因而好胜心有时也就表现为虚荣心,过分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只允许自己比别人强,而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好,当别人在某次活动,竞赛中超越自己时,他们常会说风凉话,甚至奚落人。
1.1.2清高、自负
优等生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子上,时刻都想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在行为上表现为“报功”的多,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随时调节,便很容易形成自负、自命清高。具体表现为:他们总是用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认为比别人强。他们喜欢独来独往,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把自己凌驾于班级之上,和同学们的关系不太融洽。他们这种表现往往受到集体的排斥和冷遇,从而又会形成与同学的对抗。优等生在遇到某些挫折是就承受不了,容易产生情绪失控的现象。
上述的这些问题,虽不是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更不是每个优等生都如此,但确实不少的优等生中存在着这些问题。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关注。
1.2优等生的家庭因素
有关人员对1200名中小学家长的调查结果表明:“70%的中小学家长属于溺爱——强制型家庭,民主——宽容型家庭仅占21%,在溺爱——强制型家庭中,家长为‘爱’往往事事关心。” 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采取盯、压、卡的教育方式,特别是优等生的家长,认为只要管好了升学必有希望,所以倍加关心,恐怕稍有差错,耽误了孩子的前途,关心得让孩子无法忍受。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他们的希望都投在了他们的身上,家长们清楚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读好书对孩子的前途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较少鼓励孩子参与一些社会性的活动,导致许多学生现在都不愿意站出来为大家服务,只顾自己的思想较严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很严,但却忽略了孩子的一些本能需求的满足,或只是有条件的给予满足。有些家长从幼儿园是就开始“严格禁止”他们做一些事,因为那是危险的、错误的。
2减少优等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负面影响的策略
2.1如何引导优等生正视自身不足。优等生自尊心特别强,且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一般的学习,做人的道理他们也都懂,因而不容易接受外界的忠告和批评,排他性和自我愿望比较强烈。有时,干涉越多,说教越多,他们的逆反心理就越强。当学生的缺点发展到某一极限时,他们便会产生羞愧,进而回头来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及危害。所以最好是让他们掌握消化,自我教育,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意识到改正自己的缺点是必要的,以此产生自觉弃旧图新的力量和动力。
2.2加强优等生的意志磨炼。优等生在犯错误时,该批评就接受批评,该处分就接受处分,应该明白自己与其他同学一样,犯了错误同样要受到批评与处分,自己并不特殊,与其他同学没有区别,这样可以避免在特殊情况下出现的失落感,容易心理平衡。
优等生应积极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注重自身意志的磨炼,并在活动中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意志,尽可能多地在不同的方面摸索、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失败,而当他们面对失败习以为常时,就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与打击,从而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变得意志更坚强,同时明白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有顺境和逆境,实际上挫折是人生一笔财富,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在困难面前不畏惧,磨练意志,增强信心,鼓足勇气。
3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策略
3.1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因材施教。教师应该转变现行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注重实效,不可忽视任何人。
同时要做出艰苦的努力,除了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外,还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同学交朋友,成为知己,要细心钻研,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教会他们正确分析和评价自己,针对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
3.2淡化优等生意识。优等生由于生活在同学和老师肯定的眼光中,或多或少会产生高人一等的思想。因此,教师应适当淡他们的优等生意识,不偏爱袒护,不夸大他们的长处,而是让他们通过与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同时可以在班上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一些活动,使其深刻感受那种集体的氛围,明白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与集体是分不开的。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这样,帮助他们去掉自我陶醉的“光环”,恢复作为“普通人”的感觉,不处处以为自己很特殊。
3.3爱心教育。教师在对优等生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处于公心,献出爱心。别林斯基说过:“充满爱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的光和热,而听到这种语言,也会把颠覆不破的真理,搞成冷酷、僵化的训诫,而使语言对意识和感情的影响显得软弱无力。”在教育人的问题上,离开了感情,离开了爱心,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对优等生要真正充满爱心,使他们与同学处于平等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优等生的成长。
3.4褒贬适度,把握分寸。教师既不能一味表扬优等生,使其盲目自大,又不能过分批评,损伤其自尊,表扬要恰到好处,使之受到鼓舞,继续前行,批评要合情合理,使之心悦诚服,使优等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差异,又轻松自如地舍弃优势所带来的心理包袱,在集体中悦纳他人,悦纳自己,全面发展。
总之,优等生是各方面合力共同教育出来的结果,没有各方面合力的协调一致,就不可能有统一有效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优等生教育的一致性,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有力条件。我们应该认识到优等生在班级建设中的正面、负面影响效应。在班级建设中,要做好优等生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扬他们在班级建设中的榜样作用,从而带动全班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更要抑制优等生在班风建设中的负面效应,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以便开展更好的班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