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效性不强,为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学中应考虑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
[作者简介]吴娴兰(1977- ),女,江苏昆山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江苏南京210046)高霞(1975- ),女,山东泰安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与课程设计。(江苏南京21009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4-0125-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工作与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愈加突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近年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教育部对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要求,各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普通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响应文件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优化心理品质。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教学实效,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探索最佳结合点,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高职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感兴趣的,学习欲望比较强烈。但是,心理健康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上课时学生以抄笔记、看教材为主;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课程的考核基本上是以写论文以及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平时成绩的确定也较随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已经被新型的投影仪替代,PPT课件替代了以往的教案。但是,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过分依赖多媒体,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PPT课件的展示过程,使学生忙于抄笔记而很少有时间进行思考。
(二)偏重知识型内容的传授,且教学方法单一
知识型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知识型内容,学生就会感觉没有新意,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三)学习评价侧重于知识型考核
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但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构成有着一致性,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这种偏重于知识型的考核内容仅仅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定,而无法获知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
二、心理健康教学改革对策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非常明显,学生的学习与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密切联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心态,适应社会,适应职业,为探索适合学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我们确立了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的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加以尝试。
(一)调整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教学家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应涵盖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以及技能领域。因此,我们在确定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去考虑,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知识层面,而应当在认知的基础上增设情绪领域的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可以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对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动机,并且能将此种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延续至课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情绪领域的目标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如果说认知层面以及情绪层面的教学目标是浅层目标的话,那么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调整自身心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调整心态,才是最根本的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高职生应当转变观念,在对自身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定位,不妄自菲薄,不过分盲从,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能对社会现象进行较深入的分析,调整自我,塑造良好的性格,积极地适应社会,促进自我发展。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教材很多,如《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教材中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教材偏重理论性讲授,有的教材则关注课堂活动的设计,还有的教材分成教师与学生两个版本。但教材毕竟是已经编定的内容,具有较大的普适性,因此其针对性就不强,于是,这样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教学之间就会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的课堂以及课后的学习效果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时应当以多种教材作为基础,同时针对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体现学校特点、职业特点的教学设计,在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学习,在参与式的心理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高中毕业生,有的高职院校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就接触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而有些学生从未接触过此类知识,学生学习基础的不一致,给心理健康课程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相关教材梳理出一些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对于认知的解释,对于情绪的理解,有关个性的阐述,等等。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总体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求知欲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时多数成绩不好,所以他们在学习方面的自我评价较低,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自卑心理较重,主观上有学习愿望,但往往受到就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学习产生厌倦,不喜欢学习,还把学校的管理制度视为对他们自由的限制。以上这些现象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规范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职业、适应社会。
三是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应当密切关注社会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一些热点问题,及时将相关的社会现象纳入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这些现象展开分析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并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沟通中完善自己的论点与看法,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势必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而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环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最终达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目的。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多媒体的生动展示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多媒体课件应当合理搭配文字与图片,整合动态与静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的作用,从而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认真设计,合理布局,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课后思考的余地。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学。
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分成小组就某个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各种观点的碰撞能够让学生分享各自思考所得,并通过信息的交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修正。讨论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讨论既可以针对某一现象,也可以针对某一观点,通过讨论,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分析与判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既能巩固自身所学,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验、去理解问题,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生活。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不妨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将自己置入情境中去进行情绪体验,增强心理感受。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与考核,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帮助学生强化心理健康意识的一种方式。因此,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应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考查学生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识记性的基础知识则不是考核重点。例如,可采取小组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卷面以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案例为主,学生在分析問题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定不仅应包括卷面成绩,还应当将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与质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程度、上课出勤情况以及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况等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考察查。
从考试形式来看,有条件的院校甚至还可以采用口试的方式,即以类似于面试的方式所进行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考核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尤其是考查学生在没有笔试的情况下能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这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性考核。
(五)任课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任课教师的作用非常大,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完美的教学实施。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参加相关的培训,并与其他院校交流,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其次要提高课堂教学技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收放自如地控制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红利.基于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心理学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29).
[2]陈智行,吴怡白,阳东青.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2007(4).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
[作者简介]吴娴兰(1977- ),女,江苏昆山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江苏南京210046)高霞(1975- ),女,山东泰安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与课程设计。(江苏南京21009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4-0125-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工作与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愈加突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近年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教育部对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要求,各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普通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响应文件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优化心理品质。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教学实效,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探索最佳结合点,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高职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感兴趣的,学习欲望比较强烈。但是,心理健康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上课时学生以抄笔记、看教材为主;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课程的考核基本上是以写论文以及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平时成绩的确定也较随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已经被新型的投影仪替代,PPT课件替代了以往的教案。但是,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过分依赖多媒体,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PPT课件的展示过程,使学生忙于抄笔记而很少有时间进行思考。
(二)偏重知识型内容的传授,且教学方法单一
知识型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知识型内容,学生就会感觉没有新意,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三)学习评价侧重于知识型考核
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但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构成有着一致性,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这种偏重于知识型的考核内容仅仅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定,而无法获知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
二、心理健康教学改革对策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非常明显,学生的学习与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密切联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心态,适应社会,适应职业,为探索适合学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我们确立了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的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加以尝试。
(一)调整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教学家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应涵盖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以及技能领域。因此,我们在确定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去考虑,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知识层面,而应当在认知的基础上增设情绪领域的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可以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对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动机,并且能将此种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延续至课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情绪领域的目标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如果说认知层面以及情绪层面的教学目标是浅层目标的话,那么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调整自身心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调整心态,才是最根本的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高职生应当转变观念,在对自身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定位,不妄自菲薄,不过分盲从,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能对社会现象进行较深入的分析,调整自我,塑造良好的性格,积极地适应社会,促进自我发展。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教材很多,如《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教材中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教材偏重理论性讲授,有的教材则关注课堂活动的设计,还有的教材分成教师与学生两个版本。但教材毕竟是已经编定的内容,具有较大的普适性,因此其针对性就不强,于是,这样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教学之间就会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的课堂以及课后的学习效果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时应当以多种教材作为基础,同时针对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体现学校特点、职业特点的教学设计,在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学习,在参与式的心理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高中毕业生,有的高职院校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就接触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而有些学生从未接触过此类知识,学生学习基础的不一致,给心理健康课程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相关教材梳理出一些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对于认知的解释,对于情绪的理解,有关个性的阐述,等等。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总体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求知欲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时多数成绩不好,所以他们在学习方面的自我评价较低,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自卑心理较重,主观上有学习愿望,但往往受到就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学习产生厌倦,不喜欢学习,还把学校的管理制度视为对他们自由的限制。以上这些现象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规范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职业、适应社会。
三是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应当密切关注社会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一些热点问题,及时将相关的社会现象纳入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这些现象展开分析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并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沟通中完善自己的论点与看法,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势必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而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环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最终达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目的。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多媒体的生动展示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多媒体课件应当合理搭配文字与图片,整合动态与静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的作用,从而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认真设计,合理布局,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课后思考的余地。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学。
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分成小组就某个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各种观点的碰撞能够让学生分享各自思考所得,并通过信息的交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修正。讨论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讨论既可以针对某一现象,也可以针对某一观点,通过讨论,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分析与判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既能巩固自身所学,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验、去理解问题,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生活。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不妨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将自己置入情境中去进行情绪体验,增强心理感受。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与考核,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帮助学生强化心理健康意识的一种方式。因此,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应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考查学生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识记性的基础知识则不是考核重点。例如,可采取小组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卷面以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案例为主,学生在分析問题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定不仅应包括卷面成绩,还应当将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与质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程度、上课出勤情况以及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况等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考察查。
从考试形式来看,有条件的院校甚至还可以采用口试的方式,即以类似于面试的方式所进行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考核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尤其是考查学生在没有笔试的情况下能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这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性考核。
(五)任课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任课教师的作用非常大,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完美的教学实施。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参加相关的培训,并与其他院校交流,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其次要提高课堂教学技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收放自如地控制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红利.基于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心理学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29).
[2]陈智行,吴怡白,阳东青.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