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坚硬的壳里柔软的美味(五)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ba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拔蚌
  有时候我们对海鲜感兴趣,只是因为它们的模样千奇百怪,比如象拔蚌。
  二三十年前,随着南风北上,粤派文化进军内地时,象拔蚌流行过一阵,那是商业成功人士宴客时的身价菜。
  象拔蚌是蛤属的大型贝类,又称“海笋”。我们因其外露的大水管像大象鼻子而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象拔蚌。至于它为什么不叫“象鼻蚌”而叫“象拔蚌”,估计是因為“象鼻”在粤语里发音类似“象拔”。
  象拔蚌在全世界有好几个产区,以加拿大太平洋沿岸纯净冷冽水域中所产品质最佳。我国从1998年开始引进该品种,2003年起实现商业化养殖。
  象拔蚌通常重1千克,有两扇薄而脆的外壳,前端有水管,当它觅食时便伸展出来,也会喷水。
  象拔蚌生活在约100米深的海底泥沙、砾石里,所以捕捞的方式也很特别,需要潜水员用专用工具捕捞。潜水员得穿着厚厚的潜水服以抵御冰冷的海水,还得在海底行走,以寻觅象拔蚌的踪迹。潜水员手上得拿着一根探针和一根与渔船上高压水泵连接的喷嘴,一旦发现沙地上的象拔蚌痕迹或者露在沙外面的一小截呼吸管,就会打开喷嘴,把沙土搅开,然后把埋在沙底的象拔蚌拉出来,放进腰间的长口袋里。装满一口袋象拔蚌后,潜水员就会通知渔船把他拉上去。船员们小心地把象拔蚌装进筐里,绑住,不能让象拔蚌翻身弄伤自己,破坏卖相,然后贴上标签,标注好捕捞日期和海域。在清洁和低温状态下,象拔蚌经分类、分级后冷藏包装,空运到世界各地。一般来说,象拔蚌从海底被捞上来到进入各地海鲜市场或者酒楼,最快只要一整天。象拔蚌从美洲运到亚洲身价翻了10倍,当地人不吃象拔蚌,都贡献给了亚洲食客。
  食客们当然可以自己动手料理象拔蚌,买来后烧一锅开水,放入象拔蚌,两面翻一下,汆烫不超过1分钟,然后在凉水里过凉;用刀把肉与壳分离,大管子先要剥掉外皮,然后刷洗虹吸管至洁白,切开虹吸管成两半后,再切成薄片,即成刺身。
  蚌肉切成略厚的小片,同葱、姜入锅,旺火快速翻炒,不能炒过头,否则肉质易老,影响口感。
  蚌肚可以熬粥。蚌肚切开后,洗净里面墨绿色的杂质,切成小丁,当白粥熬至黏稠后,放入蚌肚丁和姜末,小火煲 10 分钟,关火前放麻油、盐、白胡椒粉调味即可。
  餐厅对于象拔蚌的做法还有红汤象拔蚌、五彩象拔蚌、蒜蓉蒸象拔蚌、白灼象拔蚌、象拔蚌北菇鸡汤、韩式酱泡象拔蚌等。
其他文献
瑞祝老师是台北的茶艺师,进入她位于“台北 101”附近的多层四楼公寓,屋子大概有 120平方米,20 多年前的装修,厨房的门漆已有裂纹,但屋子每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包括这道门。进屋就是厅,厅堂靠阳台是约18平方米的席子榻榻米,阳台玻璃门前垂挂及地的黑色竹帘,室外强烈的光线被这竹帘完全揉碎,古老的明清家具沿墙摆放,整个空间安静古朴。榻榻米的案几上一盆拼搭种植的盆栽,绚丽又不失艺术品位;一根枯树皮弯弯
期刊
一只包子的进化史  包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当时的文学家束皙在《饼赋》中这样写道:“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这里的“曼头”就是“馒头”,也就是现在的包子。  不过,关于包子起源更流行的说法,源自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相传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班师回朝,遭遇恶劣天气被困泸水,需要49颗人头祭祀方可渡河。诸葛亮不愿平白死人,
期刊
期刊
期刊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2015年也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在我国种植历史已有400多年,面积超过8 000万亩。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种植起来更为容易,属于“
有一种虽然很出名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香港甜品,它就是糖不甩。初听这个名字,觉得特别古怪,直到有一天品尝了一下,才揭开了心中的谜团。  端上桌的糖不甩并不奇特,是一盘姜黄色、圆鼓鼓、浸着糖汁、挤在一起的小汤圆,只不过小汤圆陷入了花生碎和芝麻拌料的包围之中,似乎有点“虎落平阳被人欺”的感觉。  挟起一个品尝,居然是实心的,内里并没有什么馅料。然而咀嚼间,却不时透出浓郁的姜汁甜味以及拌料的扑鼻香气,吃口
期刊
今年8月上映的《妈妈咪呀2》是一部让人从头到尾都情不自禁开心欢乐的音乐歌舞片,这部充满奇迹与惊喜的美国电影,告诉人们奇迹会带给人快乐,但奇迹得由自己创造.
期刊
沼稻鳅共作模式是范县农业局与范县德信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5年多的努力,探索出的一条原生态稻米种植新模式。通过引用优质的黄河水灌溉,以沼液为肥料种植水稻,并在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