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北沧州渤海新区依托产业优势、土地资源与环境优势及交通优势,以港兴产兴城,正在逐步实现建设大港口、培育大产业、发展大城市的发展规划。河北农业大学自2011年开始到渤海新区招生办学,2014年将迎来首届毕业生,面对新区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缺口,如何调整专业设置和社会认知成为高校和政府共同面对的崭新课题。
关键词:毕业生;渤海新区;就业
一、河北农业大学2013届毕业生专业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2014、2015年共有毕业专业2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八大学科。校区专业设置过程中经过论证均按渤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毕业生面向新区就业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后期建设投入、专业培养成本、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导致毕业专业人数出现以下问题,将对学生就业和新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1、专业技术型毕业生比率偏低,开拓专业对口就业渠道困难
分析渤海校区设置的25个专业,专业技术型专业只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水利水电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化学工程与工艺、室内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水产养殖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11个专业。虽然专业比重占到44%,但专业人数比率仅有2014届的19.32%和2015届的33.64%。专业技术型毕业生最容易对口就业的,就目前的比率而言势必出现企业需求量大,毕业生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企业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毕业生因为有就业选择二持就业协议观望。反之,占绝大比率的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毕业生因缺乏专业对口需求而就业困难。
2、高学历毕业生比率偏低,对新区科技拉动有限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高学历人才是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渤海新区2015年才能迎来农大首批本科毕业生,且本科毕业生只能占到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6.89%,2014年毕业生均为专科生。据悉农大近几年内没有到渤海校区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计划。没有了高校科研的拉动作用,就失去了高校对地方经济最有力的科技支撑。
3、个别专业比率失调,直接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
以渤海校区会计电算化为例,2014、2015年毕业生所占比率分别为28.13%和21.16%
二、沧州渤海新区人力资源供给分析及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人力资源供给和结构是地方发展重要指标,对于分析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从2007年起,渤海新区人口增速逐步加快,2012年,全区居住满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规模已达54.6万人,渤海新区年平均自增率为7.07‰(不含黄骅市)。人口密度小。渤海新区人口密度为272.8人/平方公里,比环渤海五省(市)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少172.2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1112人/平方公里相比,沧州渤海新区的人口规模不大,城市人口密度不高。生态资源约束来看,可建设用地以外是生态用地,按照生态资源承载力,根据目前国际上可比城市的技术和生活水准,现代城市一般每人需要150——200平方米的绿色生态空间。渤海新区有1700多平方公里的非农用地、307平方公里滩涂、1051平方公里浅海,生态地区面积约为3058平方公里,得出渤海新区相应适度人口规模可以为203.8万人。
2、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分析:成年型特征明显,人口抚养比率低。劳动适龄人口占61.32%。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一是由于人口的平均寿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提高,二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地理位置、气候、风俗习惯、劳动就业制度等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平均寿命和就业者的退休年龄差异较大。但为了分析研究问题的方便,人们还是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和界限是65岁以上老龄人占总人口比重是否大于7%。以中捷产业园区为例,2012年,常住人口为41472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1.99%(4973人),具有明显的老龄化型特征。加之人口文化结构中低素质人口比重较高,虽然沧州渤海新区高素质人口比重上升,低素质人口比重下降,但与河北省发达城市相比,依然是人口文化结构不合理,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三、渤海新区城市建设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调整的对策分析
1、加大教育投入,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
教育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则更是要面向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经济,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渤海新区积极建设科教园区,吸引了河北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建立校区,缓解了沧州市技能型人才需求与学科设置不适应的矛盾,这些高校根据区域资源优势、支柱产业和发展方向科学的预测人才需求设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特色专业,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人力资源专业结构不断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层次、类型、数量、质量等方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是社会所需之才。渤海新区第二产业是经济支柱,第二产业中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和医药、建筑建材、食品、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都有待于进一步改造提升,轨道交通、太阳能光伏电池、港口物流则是重点发展的新型产业,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还是新型产业迅速发展,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通过调整教育结构来适应产业调整对人才的需要,既要适应当前的产业结构的需要开发人力资源,又为以后结构的升级作好人力资源的储备。
3、利用区位优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河北省由于其内环京津的区位优势,不但承接了两市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转移出来的传统产业和项目,而且也接纳了因竞争激烈而向外寻求发展的大量人才。这对河北的人才资源既有吸纳的不利影响又有释放的有利一面。渤海新区以开放的体制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吸引住人才,使人力资源的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关键词:毕业生;渤海新区;就业
一、河北农业大学2013届毕业生专业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2014、2015年共有毕业专业2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八大学科。校区专业设置过程中经过论证均按渤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毕业生面向新区就业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后期建设投入、专业培养成本、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导致毕业专业人数出现以下问题,将对学生就业和新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1、专业技术型毕业生比率偏低,开拓专业对口就业渠道困难
分析渤海校区设置的25个专业,专业技术型专业只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水利水电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化学工程与工艺、室内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水产养殖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11个专业。虽然专业比重占到44%,但专业人数比率仅有2014届的19.32%和2015届的33.64%。专业技术型毕业生最容易对口就业的,就目前的比率而言势必出现企业需求量大,毕业生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企业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毕业生因为有就业选择二持就业协议观望。反之,占绝大比率的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毕业生因缺乏专业对口需求而就业困难。
2、高学历毕业生比率偏低,对新区科技拉动有限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高学历人才是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渤海新区2015年才能迎来农大首批本科毕业生,且本科毕业生只能占到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6.89%,2014年毕业生均为专科生。据悉农大近几年内没有到渤海校区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计划。没有了高校科研的拉动作用,就失去了高校对地方经济最有力的科技支撑。
3、个别专业比率失调,直接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
以渤海校区会计电算化为例,2014、2015年毕业生所占比率分别为28.13%和21.16%
二、沧州渤海新区人力资源供给分析及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人力资源供给和结构是地方发展重要指标,对于分析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从2007年起,渤海新区人口增速逐步加快,2012年,全区居住满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规模已达54.6万人,渤海新区年平均自增率为7.07‰(不含黄骅市)。人口密度小。渤海新区人口密度为272.8人/平方公里,比环渤海五省(市)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少172.2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1112人/平方公里相比,沧州渤海新区的人口规模不大,城市人口密度不高。生态资源约束来看,可建设用地以外是生态用地,按照生态资源承载力,根据目前国际上可比城市的技术和生活水准,现代城市一般每人需要150——200平方米的绿色生态空间。渤海新区有1700多平方公里的非农用地、307平方公里滩涂、1051平方公里浅海,生态地区面积约为3058平方公里,得出渤海新区相应适度人口规模可以为203.8万人。
2、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分析:成年型特征明显,人口抚养比率低。劳动适龄人口占61.32%。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一是由于人口的平均寿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提高,二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地理位置、气候、风俗习惯、劳动就业制度等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平均寿命和就业者的退休年龄差异较大。但为了分析研究问题的方便,人们还是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和界限是65岁以上老龄人占总人口比重是否大于7%。以中捷产业园区为例,2012年,常住人口为41472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1.99%(4973人),具有明显的老龄化型特征。加之人口文化结构中低素质人口比重较高,虽然沧州渤海新区高素质人口比重上升,低素质人口比重下降,但与河北省发达城市相比,依然是人口文化结构不合理,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三、渤海新区城市建设与人力资源结构互动调整的对策分析
1、加大教育投入,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
教育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则更是要面向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经济,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渤海新区积极建设科教园区,吸引了河北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建立校区,缓解了沧州市技能型人才需求与学科设置不适应的矛盾,这些高校根据区域资源优势、支柱产业和发展方向科学的预测人才需求设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特色专业,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人力资源专业结构不断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层次、类型、数量、质量等方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是社会所需之才。渤海新区第二产业是经济支柱,第二产业中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和医药、建筑建材、食品、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都有待于进一步改造提升,轨道交通、太阳能光伏电池、港口物流则是重点发展的新型产业,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还是新型产业迅速发展,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通过调整教育结构来适应产业调整对人才的需要,既要适应当前的产业结构的需要开发人力资源,又为以后结构的升级作好人力资源的储备。
3、利用区位优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河北省由于其内环京津的区位优势,不但承接了两市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转移出来的传统产业和项目,而且也接纳了因竞争激烈而向外寻求发展的大量人才。这对河北的人才资源既有吸纳的不利影响又有释放的有利一面。渤海新区以开放的体制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吸引住人才,使人力资源的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