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尚法令与议论的王朝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觉得“专制”与“人治”这两顶帽子,是不应该戴到宋王朝头上的。倒是宋人自己的总结——“本朝治天下,尚法令、议论”,非常精准地概括了宋代的治理特点。对于今日正在构建的国家治理体系来说,“尚法令”与“尚议论”的治理传统也不无启迪意义
  今天人们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有两个词大概是用得最多的,一个是“专制”,一个是“人治”。不过我觉得,如果宋朝人听了今人的评价,肯定第一个表示不同意。因为宋人早已说了:“本朝治天下,尚法令、议论。”他们认为宋代是一个崇尚“议论”与“法令”的时代,既不专制,也非人治。
  尚议论
  我们先来说“尚议论”。“尚议论”与“专制”正好是一对反义词,因为专制无非就是搞“一言堂”的意思。而宋人追求的国家治理构架,恰恰是有意识地要避免“一言堂”的。宋朝以“异论相搅”为施政原则,主张各种意见展开交锋,“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而君主居中裁决,择善而从。
  因此,在宋代的朝堂中,针锋相对的辩论很常见。宋代有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朝廷政令的出台,要经过充分的议论,并遵从多数意见。这多数意见,宋人称之为“公议”。真宗朝时,皇帝在与宰相李沆的一次谈话中提到:“朝廷命令尤宜谨重,每出一令,舆人不免谤议,或稍抑之,又塞言路。”李沆说:“人之多言,固可畏也。”提醒皇帝要敬畏人言、公议。
  当然,在古代君主制时代,皇帝居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掌握着最高权力。宋人承认君主拥有最高权威,但不认为君主可以乾纲独断。《尚书》中有一句话,说:“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意思是说,君主应专行赏罚、独揽威权。听起来有些君主独裁之意。但苏轼对这句话作出了新的解释:“此言威福不可移于臣下也。欲威福不移于臣下,则莫若舍己而从众,众之所是,我则与之,众之所非,我则去之。夫众未有不公,而人君者,天下公议之主也,如此,则威福将安归乎?”这么一解释,便有几分“民主政治”的意味了。宋人认为,君主最大的美德是“若舍己而从众”,服从于公议、公论。也所以,当宋宁宗出现威福自擅的时候,朱熹便毫不客气地上书质问皇帝:陛下所作所为能“尽允于公议乎”?
  在宋朝,宰相作为政府的首脑,地位与权力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宋人主张应当给予宰相“专任独决”的治理权,君主垂拱而治即可。用苏辙的话来说,“宰相之任,所以镇抚中外,安靖朝廷,使百官皆得任职,赏罚各当其实,人主垂拱无为,以享承平之福,此真宰相职也。”但同时,宋人又认为,宰相也必须服从公议,若一项政策“中外人情交谓不可”,那么政府就要停止执行,而不是“沮废公议”,一意孤行。
  北宋理学家程颢甚至设想过将“公议”建制化,成立一个以议政为职能的机构:“乞朝廷设延英院以待四方之贤……凡公论推荐及岩穴之贤,必招致优礼……凡有政治,则委之详定;凡有典礼,则委之讨论。经划得以奏陈,而治乱得以讲究也。”这个“延英院”,已经相当接近于近代议院了。
  “延英院”似乎最终没有成立。不过宋代已经有建制化的代表公议的机构,那就是强大的台谏系统。在宋代士大夫眼里,“公议”与“台谏”几乎是一对同义词。北宋谏官刘安世即以“天下公议”的代言人自任:“台谏之论,每以天下公议为主、公议之所是,台谏必是之。公议之所非,台谏必非之。”刘氏以直谏闻名,有“殿上虎”之称。苏轼也说:“臣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之言,常随天下之公议。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宋代的台谏,实在是已经有了几分议员色彩。
  在常态政治下,公议的机制可以避免产生严重的施政错误。不过在特殊状态下,比如改革时刻,公议机制则容易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宋代的政治确实产生了效率低下的问题,很多时候,一个决策,宰相说可行,台谏说不可行,双方各执一端,争执不下,争论多日,还是无法付之实施。因此,王安石要雷厉风行推行他的变法,就不得不压制公议:“若朝廷人人异论相搅,即治道何由成?”他宣扬“人言不足恤”,也是想鼓动宋神宗不要受制于公议的约束。但王安石变法,恰恰因为无视反对派的异论,导致恶法横行,使宋朝政治受到重创。
  尚法令
  再来说“尚法令”。宋人肯定不会赞同“人治”的评价,因为他们分明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时代,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尚法令”。南宋的思想家陈亮与叶适都总结说:“汉,任人者也;唐,人法并行者也;本朝,任法者也”;“吾祖宗之治天下也,事无大小,一听于法。”所谓“任法”、“一听于法”,套用现代的术语,就是“以法治国”的意思。
  宋代的统治者有着自觉的法治意识,认为“法制立,然后万事有经,而治道可必”。所以太祖立国,“革五代之弊,创立法度”,之后列朝修订法律,到仁宗朝时,已是“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这套法制体系,上至君主,下至臣民,都需要遵守。宋人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也。如使同族犯之而不刑杀,是为君者私其亲也。有爵者犯之而不刑杀,是为臣者私其身也……故王者不辨亲疏,不异贵贱,一致于法。”说个故事——宋太宗时候,曾有一名宠臣犯下重罪,本应处死刑,但太宗庇护他:“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赵普抗议说:“此巨蠹犯死罪十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太宗最后不得不同意判此宠臣死刑。也就是说,君权也不能成为违法的挡箭牌。
  宋朝法制体系之繁密,可能要超出许多人的想象。叶适这么描述道:“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一个生活在宋代的聪明人,穷尽一生的智慧,想出一项立法,自以为新奇,但查一下法律汇编,却发现类似的法条早已制订出来了。如此周密的立法,甚至产生了副作用,“人之才不获尽,有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
  尽管“任法”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宋人还是清醒地认识到,“法治”毕竟要比“人治”更优良。用陈亮的话来说,“举天下一听于法,而贤者(虽然)不足以展布四体,奸宄亦不得以自肆其所欲为”;“人心之多私,而以法为公,此天下之大势所以日趋于法而不可御也”。今日许多人不也认为,西方社会正是以“人性自私”为预设,从“防恶”的初衷出发,才发展出一套法治制度的吗?
  陈亮相信,法治已是大势所趋,而人治不可恢复:“天下之大势一趋于法,而欲一切反之于任人,此虽天地鬼神不能易,而人固亦不能易矣”。因为,“法令之密,而天下既已久行而习安之,一旦患贤者之不得以展布四体,而思不恃法以为治,吾恐奸宄得以肆其所欲为,而其忧反甚于今日也。”
  如果仅仅是崇尚法制,还不能说是“法治”,因为法家也讲究任法。陈亮显然不是法家。法家认为君主是绝对的立法者,如汉代酷吏杜周便宣称:“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什么法律由皇帝说了算。陈亮显然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在陈亮看来,人间法之上,还有自然法(天)。立法即是則天,执法则是奉天:“礼者,天则也。……夫赏、天命,罚、天讨也。天子,奉天而行者也。赏罚而一毫,不得其当,是慢天也;慢而至于颠倒错乱,则天道灭矣。灭天道则为自绝于天。”显然,天高于皇权,天子应当服从于天,换言之,即服从于则天的礼法。——这便是宋代儒家的法治观。
  这么说来,我觉得“专制”与“人治”这两顶帽子,是不应该戴到宋王朝头上的。倒是宋人自己的总结——“本朝治天下,尚法令、议论”,非常精准地概括了宋代的治理特点。对于今日正在构建的国家治理体系来说,“尚法令”与“尚议论”的治理传统也不无启迪意义。
其他文献
《土壤学报》2018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已于近期结束。经本刊编委推荐、评选,共评出优秀论文奖10篇,涵盖土壤地理与土壤信息、土壤物理与土壤侵蚀、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土壤
目的:介绍自体耳郭软骨皮下筋膜组织复合物在鼻尖整形中的应用方法。方法:应用耳郭软骨皮下筋膜组织复合物对57例就医者实施手术。结果:术后鼻尖塑形满意,无畸形,无并发症发生。结
【正】 编辑同志: 我很喜欢读你们办的刊物,它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学到了在一般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但因为自己的水平低,有些名词术语弄不懂,有碍深入学习。比如,“爱雪斯”是
<正> 美丽富饶的海滨城市大连,以其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和不断增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吸引着八方来客。世界最大的商业企业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隆的特大型超级市场相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联合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V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
目的:探讨针对外伤性上唇唇红部分缺损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应用下唇交叉粘膜瓣,分两次手术修复上唇部分唇红缺损,唇红瓣面积最小为1.8cm&#215;1.0cm,最大为3.0cm&#215;2.0cm。结果:自
【正】江阴市祝塘中心小学坐落于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经济发达的江南外贸第一镇——祝塘镇。学校始建于1912年,近百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
在我们看来,不管此公学还是彼公学,它们都应当是光荣的,也是有梦想的。而且到了今日,它们依旧还可以光荣依旧可以梦想  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往大里说,是为了服务他所服务的那个朝廷,往小里说,就是为了服务他自己。  一  那时,盛宣怀已经从甲午战败后的滔天口水中走了出来——他一直所投靠及依赖的李鸿章,在甲午之战中满盘皆输,让其深受牵连。不过,毕竟是官商,他懂得要想生存,就必须狡兔三窟,所以他又傍上了张之
目的探究泉港区湿热质儿童感冒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湿热质儿童感冒740例,进行中医证型的辨证。所有数据收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湿热质儿童感冒7